APP下载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管理改进
——以某天然气净化厂为例

2022-06-08王志功高健文张伟

现代职业安全 2022年2期
关键词:净化天然气事故

王志功 高健文 张伟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净化总厂, 重庆 400021)

0 引言

人的不安全行为属于引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1]。通常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按行为主体可分为两大类:组织的不安全行为和个体的不安全行为。组织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因忽视安全管理,劳动组织不合理;个体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因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导致超出人们可接受的后果或可能导致不良其他影响。

本文以某天然气净化厂为例,对其2016—2020年统计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分析,通过深度研究问题产生根源,制定管理改进对策,完善安全管理措施,探讨如何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1 “人的不安全行为”统计分析

日常生产过程中基层岗位、班组每天都会发现各类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些问题是目前管理状况最直接的客观反映。2016—2020年,某天然气净化厂所属单位共统计上报“人的不安全行为”7 573项。

1.1 “人的不安全行为”数量分布

1)某天然气净化厂“人的不安全行为”数量按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由于2017年,该天然气净化厂调整了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统计口径,因此2017年的统计数量增加明显。

2)按所在基层单位分类统计情况如图2所示。

3)针对各基层单位每百万工时“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率(本单位当年发生不安全行为数量/本单位年总工时数),主要生产单位情况如图3所示,非生产单位情况如图4所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天然气净化厂主要生产单位中,检维修中心、引进分厂、渠县分厂“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非主要生产单位中,消防大队“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这一趋势与该天然气净化厂各基层单位HSE管控水平能够相互印证。

1.2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类分布

1.2.1 按类别划分

本文对“人的不安全行为”按照“不安全操作”“安全防护使用不当”“不安全行动”“不安全指挥”4个类别进行了分类,各类所占比例如图5所示。

1.2.2 具体明细分类剖析

笔者对主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类别再次进行了细分,具体问题如下:

1)“不安全操作”发生数量具体分布如图6所示。其中,物品存放不当占比41%,主要表现在工器具摆放不规范(428项)、施工完成后未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243项)、物品堵塞消防通道及安全通道(45项)等方面;违反操作规程操作占比32.5%,主要表现在高处作业未正确系挂安全带(78项)、操作带旋转组件或机构的工器具违规使用手套(45项)、在防爆区域内使用非防爆手机(38项)等方面;不满足安全条件进行操作占比11.2%,主要表现在风险作业属地监督或监护未在现场履职(59项)、施工区域未进行有效封闭或隔离(56项)等方面;工作位置或姿势不正确占比7%),主要表现在人员踩踏在工艺管线上作业(27项)、操作闸阀时正对阀杆(13项)、人员高处临边作业存在坠落的风险(10项)等方面。

2)“安全防护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未正确佩戴安全帽(390项)、未规范佩戴护目镜(271项)、未规范佩戴手套(265项)、未规范佩戴口罩(121项)、噪声环境未佩戴耳塞(42项)等方面。

3)“不安全行动”方面,“冒险进入危险区域”占比26%,主要表现在人员违规进入吊装警戒区域(20项)、外来人员无属地人员陪同进入生产装置区(12项)等方面;“走捷径、图省事”占比16%,主要表现在手中持物攀爬梯子,未使用置物袋(11项)等方面。

2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

2.1 系统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产生于“人、物、环、管”的整个系统。例如,“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互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造成“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物的不安全状态”也影响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由于“人机”界面”不优化,工器具选用不当等原因,导致员工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采取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不良既增加了人的劳动强度,又会滋生“人的不安全行为”。

2.2 人为因素

大部分员工具备应有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也明知其行为的危险性,但由于高估了自己的行为能力,冒险行动[2]。实践中,出现“人的不安全行为”,通常是因为相关人员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1)侥幸心理:一是经验主义。例如某项违章作业从未发生事故或多年未发生事故,人的风险意识就会弱化。二是认识上的错误,认为事故不会经常发生,发生了也不一定会造成后果,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2)冒险心理:一是有违章行为但是没有造成事故的经历;二是急于求成,不按规程作业。

3)麻痹心理: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放松了对风险的警惕。

4)图省事、嫌麻烦:把应有的规章制度、安全措施当作其实现目标的障碍。例如: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危险作业未按规定办理作业许可等。

2.3 管理原因

部分管理人员标准执行不高,制度执行不严,对现场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未及时有效纠正,形成“破窗”效应;对于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STOP卡(是由Safety安全、Training培训、Observation观察和Program程序4 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意为一旦观察到不安全因素,必须要即刻将工作或作业停下来进行必要的整改,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等体系工具未真学、真用,致使管理提升作用未有效发挥。

3 管理改进措施

3.1 完善管理体系

企业应将“人的不安全行为”纳入管理体系中系统考虑,从系统风险的角度统一规划,完善程序,健全机制,持续改进。

3.2 严格规章制度

大量事故事件表明,违章行为依然是事故发生的主要直接原因。对与企业来说,一方面,应结合最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自身相应制度进行动态“对标”,保持制度严肃性。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保持制度生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考核问责。在实践中,通常没有考核就没有落实,企业应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核问责手段,切实将严的标准、措施、纪律落到实处、细处。

3.3 持续安全培训

想要各级人员用好“章”、循好“章”,必须先学好“章”。对此,企业应分层次、有重点、经常性地开展规章制度学习和宣贯,通过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目的。

3.4 培育安全文化

企业可采取“党建+安全”工作模式,将“党建”和“安全文化”深度融合,把“党建引领、制度管人、文化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严格要求、科学管理、人文关爱等手段,激发员工自觉安全作业的主动性,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净化天然气事故
臭屁净化丸(中)
学中文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废弃泄漏事故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小恍惚 大事故
身心净化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多功能净化机
Volkswagen公司新型3缸压缩天然气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