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与展望
——基于新冠疫情的考察

2022-12-13钟明池刘敬静

现代职业安全 2022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一带肺炎

钟明池 刘敬静

(1.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 南宁 537000 ;2.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钦州 535000)

0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来,截至到2021年6月23日,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一带一路”从愿景变为现实,在给沿线国家提供经济发展平台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风险和挑战。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影响范围之广,时间之长,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和关注“公共卫生安全”的议题。本文旨在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在公共卫生安全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展望。

1 风险挑战:新冠疫情下“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采取全面、严格、彻底的防控举措,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仅维护了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了生命健康的威胁,也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机制的短板,同时逆全球化思潮席卷而来,这给“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1 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极大摧毁

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财产损失,这是流行性疾病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据WHO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11月13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2.54亿例,包括512万例死亡[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新冠肺炎疫情相对严峻的是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意大利等。其中俄罗斯确诊病例数在全球位居第五。新冠肺炎的整体病死率(累计死亡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虽然低于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但也不容小觑,即使被治愈,很多患者仍存在肺、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等多器官问题的后遗症,有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3]。《柳叶刀》指出,76%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至少有一种持续症状,但研究多器官康复的文献却寥若晨星,缺乏针对多器官后遗症及精神疏导的全面护理方案。

1.2 全球公共安全合作机制的短板暴露无遗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全球联防联控机制的短板和不足。例如在数据、信息和技术的共享上,各国之间出于对本国信息的保护,出现应对的滞后性。早期公共卫生事件常以疫源地为圆心,向周边呈“水波纹”展开,形成区域块状分布[4]。检测方法、诊治技术只需在疫源地及附近交流。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病毒的载体、传播方式呈多样化,加速了病毒的传播速度,拉长了传播链。对于公共卫生事件而言,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难以彻底消除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想要解决公共卫生危机,必须实现共享数据、信息和技术。

然而,“一带一路”中部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落后,卫生产品供给不足,监测网络、卫生治理体系没有覆盖到位。为抗击疫情,很多国家也确实尝试共享,用数字技术和高级分析来收集、处理和共享数据。有一些数据被证明在医疗救治、阻断病毒传播方面是有效的,例如新确诊病例的位置、曾经活动区域、康复率、死亡率、用药具体信息等。可是这些技术缺少国家法律的约束、国际条约的监管,一旦泛滥,后果不堪设想。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很少有国家制定法律或条例,以安全保护现有隐私的法规方式,支持这些非常规措施。“一带一路”中有些国家甚至无需通过新立法,就能收集和处理与新冠病毒相关的信息。例如:韩国规定,如果要预防传染病和阻止病毒的传播,政府可以拥有收集个人数据的权力。新加坡规定,疫情爆发时,为了对接触者进行追踪、采取应对措施,可以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使用和披露相关个人数据。以色列政府允许使用为反恐而开发的技术,通过监控手机来追踪感染者[5]。

1.3 “逆全球化”思潮抬头阻滞多边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件其本身就是全球化的表现,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具有不确定性和跨国性,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万物互联的全球化时代,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仅是一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还对其他领域产生“蝴蝶效应”。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前就有所抬头的“逆全球化”,在“后疫情”时代愈演愈烈。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国采取的封锁边境、社交隔离措施,使得人员流动受阻隔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生产萎缩、贸易受阻,造成了经济滞胀,全球供应链受到重创。

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部分国家发现本国企业生产无法满足国内疫情防控物资需求,基于民族保护主义、国家利己主义、逆全球化的多重影响,制定了多项政策筑起贸易保护的壁垒。例如,美国为吸引本国企业回流,给价值数十亿元的中国出口产品加征额外关税,在经济上逐步和中国脱钩,同时还打着“安全”的幌子,与中国科技脱钩,凭借其占据产业链上游的优势,将中国多家高新企业列入“制裁”名单,并竭力游说其他国家不使用诸如华为5G通信网络系统等设备。澳大利亚右翼政客则呼吁政府避免过度依赖中国市场,推动与中国脱钩的进程。这些国家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全球部分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健性遭受冲击,多边贸易体制面临诸多挑战,破坏了地缘政治的平衡性,削弱了全球治理体系的行动力和公信力。

1.4 西方大国炮制“政治病毒”扰乱各国抗疫合作

关于疾病的起源、原因和治疗方法的问题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应留在科学领域去探究。而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部分西方国家却致力于将疫情污名化、病毒溯源政治化,企图以政治偏见干预科学研究,以政治谎言歪曲客观事实,借助政治手段,操弄新冠病毒溯源这一极其严肃的科学问题,违背科学常识,干扰全球抗疫的正常进程,不顾民众生命安危,阻碍对病毒起源的科学化研究,也使正常的国际卫生合作遭遇困难。

而中国在病毒溯源这一问题上,一直都保持公开、完全配合的态度,率先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展联合溯源研究,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且也已经得到了来自WHO成员国中3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证实。WHO已公布过结论,显示新冠病毒“可能至比较可能”从原始动物宿主直接传人,“比较可能至非常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入人类,“可能”通过冷链食品传人,“极不可能”通过实验室传人[6]。

疫情之下,国家间的相互猜忌显然不利于国际合作,使得“一带一路”多边合作产生了阻滞。

2 大国担当:“一带一路”为全球抗击疫情注入暖流

2.1 联防联控:“一带一路”筑起抗击疫情的安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应约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电话时就强调:“国际社会应当加紧行动起来,有效开展联防联控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良好沟通,用极短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与防疫经验,多次向世界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等多份技术文件。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欧洲呼吸学会负责人进行了视频连线,向欧方介绍中国抗击疫情的成果和经验[8]。中国还通过建立向所有国家开放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探讨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的建立。同时,在加强抗病毒药物及疫苗联合研发方面,积极探求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用“中国速度”为各国有效防控疫情争取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阻止疫情蔓延的防线,向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2.2 守望相助:“一带一路”架起抗击疫情的生命线

2020年10月8日,中国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践行疫苗作为国际公共卫生品的理念,弥合免疫鸿沟,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截至2021年8月23日,中国已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紧急援助,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防疫物资。从叙利亚边陲到非洲大陆,从亚马孙雨林深处到太平洋岛国,中国疫苗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不断向世界各地民众传递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希望。在助力全球抗疫方面,中国举办了近40场中医抗疫专家视频交流和直播活动,与82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并根据需求向10余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中医药产品,选派中医师赴27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当地抗击疫情[9]。此外,中国还通过向北马其顿、柬埔寨、蒙古、马尔代夫等国提供抗疫援助物资,援助缅甸建设方舱医院等措施,降低疫情对“一带一路”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

2.3 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担起经济复苏的增长线

在疫情冲击下,北美、欧洲、日本、印度等各大经济体遭受重创,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萎缩,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等行业大范围停工停业,世界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全球贸易增加下滑和贸易规模萎缩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蓝皮书:“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1)》指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规模逆势稳定增长,呈现一系列新特征。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和衷共济,竭尽所能地推进合作项目稳步前行,复工复产,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人民,例如,中巴经济走廊首个大型轨道交通项目——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于2020年10月正式运营通车,开启了巴基斯坦的“地铁时代”。中缅联网项目、中俄合作的阿穆尔天然气加工厂项目等顺利开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尽管世界经济总体萎缩,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总体是正增长的,特别是“一带一路”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平均增长5%以上,海上丝路贸易指数、一带一路航贸指数整体逐步上升[10],降低了此次卫生危机给经济安全领域带来的风险,为全球抗击疫情和经济复苏增添信心。

3 展望未来:推动“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倡议走实走深

3.1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共筑合作安全之路

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是解决公共卫生危机的中枢。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各国应联合起来制定出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更好地应对此类危机。较为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危机发生前的公共卫生预警体系、危机发生时的公共卫生治理和应急处理体系以及危机发生后的公共卫生善理体系。首先,在危机发生之前各国应建立数据库和智慧网络,收集相关信息和智能监测各国公共卫生事件,并完善相应法律条例,为传染病跨国防治和隔离、对个人信息使用等提供法律框架。其次,在危机发生时,各国应该通过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将疫情阻断在最小范围,同时通过建立多国医疗部门合作机制,举行有相关专家、医生参加的研讨会,加强多国物资调配合作机制,确保疫苗和药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最后,各国应该建立完善危机发生后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包括各场所彻底消毒,随访治愈患者,做好各国多器官后遗症处理的备案与交流,提高治愈患者的生活质量,做好治愈患者及家人、公众的心理辅导工作以及对此次危机做好评价和总结。

3.2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打造“健康丝绸之路”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人类需要搭建大格局,呼唤大胸怀,构建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11]。想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就需要各个国家打破地域局限,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由此构建一个跨越种族、超越国家与意识形态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亨利·基辛格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强调“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能够仅凭本国之力战胜病毒,应对当前形势必须有全球合作的眼光和行动”[12]。“一带一路”各国应以全局为重,放下政治偏见,摒弃单边主义和疫情政治化思维,暂时搁置争端分歧,站在人类休戚相关的角度,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抗疫情国际合作,以合作谋安全、谋稳定,共同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3.3 建构国际话语体系,共建互通互信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大国担当的体现,“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多年来,“一带一路”由倡议落实到实践行动,正如习近平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的“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面对国际新挑战,中国还需在话语体系构建方面下足功夫,建立中国式的概念、话语和逻辑体系,展现负责任的大国风范,继续加强“一带一路”不同领域、不同深度的对话与合作,增进各国间的互信来往,营造有力、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一带肺炎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来势汹汹的肺炎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