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镇滨水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探究
——以广宁县绥江“生态新城”城市设计为例
2022-06-08徐臻
徐 臻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广州 510290
1 引言
城镇滨水空间不仅是构建城镇优美空间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最能体现城镇生态品质、开放空间质量和文化传承融合的区域,是展现城镇形象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位置。滨水生态地区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对提升中小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与构建中小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1]。随着我国中小城镇进入了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需要在滨水空间建设前期通过城市设计,从空间整体上统筹滨水地区的生态本底、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彰显景观风貌和地域特色。
2 中小城镇滨水生态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小城镇滨水生态地区有着自身的特征,但较为传统单一的河道建设模式、粗放式建设、空间缺乏设计管控失序等问题,也使得许多中小城镇滨水生态空间面临环境破坏、公共空间缺乏、空间吸引力丧失等问题。
2.1 河道本身建设模式单一
中小城镇河道建设大多仍然是采用传统意义上的形式,以河道的防洪、排涝等功能为主,河流水系被填埋、河道截弯取直及随意修改河流断面等现象屡见不鲜,给河流生态系统及城市带来了影响[2]。
2.2 滨水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
部分中小城镇,滨水区缺少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景观比较粗放和原始。部分中小城镇滨河生态用地却因为过度开发不断沦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了河流水系空间的萎缩。而滨水土地开发能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导致许多地段形成了以居住区用地开发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沿河布置高层住宅,易形成封闭的城镇界面,也造成优质公共资源的私有化。单一的土地使用功能,也难以满足居民对社会活动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要求[3]。
2.3 滨水空间建设粗放、品质失控
国内的中小城镇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滨水区建设经验上的不足,使得许多中小城镇盲目照搬大城市滨水区建设模式,或是超大尺度的广场,或是沿江布置连片高层住宅,滨水空间品质无法保证。另一方面,滨水空间粗放和过度的开发建设模式缺乏科学论证与思考,部分项目过分求新求大,投资规模远远超过了中小城镇财政负担,使得滨水空间的建设项目存在着一定的失控风险[4]。
2.4 地域特色无法彰显
我国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包含了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滨水地区是一个小城镇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自然生态景观特色、展示小城镇城市形象面貌的最重要的窗口。
小城镇滨河空间建设存在内容上的单一化、景形式上的程式化现象,造成了城市滨河空间的面貌“千城一面”。我国一些中小城镇在滨水开发中对大城市的盲目套用模仿所带来的千篇一律的滨水景观,无法唤起当地市民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5]。
3 广宁县绥江“生态新城”城市设计策略
绥江“生态新城”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城西南部,北江支流绥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规划区内部,江面宽度超过百米,是“生态新城”内乃至县域内的最主要河流。江面流经此处经过两次拐弯形成三湾的两岸空间景观,并由此获得了更加狭长的滨水景观带,有利于打造丰富的城市滨水空间。
近30年广宁城区重点向南和东南方向拓展,是一个从“组团集聚”到“轴线扩张”再到“拥江发展”的过程。绥江两岸地区是广宁连接江河、水田、山体,构筑城市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的自然生态廊道,也是广宁人丰富的城市生活集聚的公共区域。在全新的拥江发展新时代,对于其生态价值以及公共生活价值的维护显得无比的重要与迫切。亟需通过城市设计对绥江“生态新城”的发展用地和城市空间作出整体梳理和前瞻谋划。
图1 绥江“生态新城”范围示意图(自绘)
3.1 广宁县绥江“生态新城”滨水生态地区现状特征梳理
3.1.1 空间充裕、生态敏感
“生态新城”内,土地平整,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集中进行。然而,绥江“生态新城”在获得绝佳的建设条件的同时,环境敏感度高也形成了一定的开发门槛。
3.1.2 片区功能结构不合理
在绥江沿岸仍布置有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不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周边城市旅游业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广宁县旅游资源受城市空间扩张的侵蚀,在这一方面,绥江“生态新城”目前发展较为滞后,相应服务设施也较为匮乏。
3.1.3 岸线缺乏建设,公共开敞空间不足
广宁市民目前对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具有很大的需求,然而绥江两岸的岸线预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休闲需求。另一方面,片区内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较弱,开敞空间明显不足。
3.1.4 文化羸弱、风貌破碎
规划区的整体风貌,未充分彰显广宁风貌特色,未形成岭南美丽山水竹乡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元素设计指引。风貌缺乏统一规划,传统建筑与各种现代洋房相互混杂,使广宁竹乡的特色难以体现。
3.2 广宁县绥江“生态新城”滨水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通过对绥江“生态新城”现状特征分析可以判断,“生态新城”的建设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尊重自然,兼顾发展和保护,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3.2.1 大区域视角下构筑生态格局
充分尊重本地“山水竹乡”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识别重要的生态廊道、梳理现状水系、山体、农田、林地,以规划区内现状生态环境最优、面积最大的三个自然绿心为城市的生态景观核心,优化景观环境,并使其渗透进城市区域,形成不同级别的城市绿化廊道。
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将森林公园和绥江水体连接,形成互通互动的生态网络,打造绿色健康休闲场所。区域内自然生态景观的分布以及基础设施绿廊建设形成的自然生态格局,在发挥景观作用的同时,还承担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作用。
图2 绥江“生态新城”生态格局示意图(自绘)
3.2.2 地方特色水体肌理的利用与营造
绥江是广东三条主要生态廊道北江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通过碧道建设的方式,形成多级堤增加水岸韧性,保障城市重点平台安全,并丰富自然生态、历史人文、都市休闲节点空间。
通过联通基地的水库和河涌,城市和景观沿水发展,增大河涌水面率,合理设置湖湾营造城市公共中心,滨水岸线利用尽量减少人工对自然岸线的破坏;以水系改造活化沿江湿地,形成人工生态路径和廊道,作为市民休闲、养生、运动、观光、科普的基地;通过湿地循环系统对水资源再利用,形成湿地型户外活动场所,打造干湿两季景观特色;利用湿地对水体的净化功能,结合“生态、低碳、环保”理念,建设生态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和竹文化为主题的特色生态公园;以水体、水塘、山体、农田和竹林为肌理元素,打造水乡特色的滨水居住单元[6]。
3.2.3 滨水岸线的分段、分层导控
将“生态新城”8公里绥江江岸线划分为3个各具特征的主题段。生态休闲文旅段主题为生态与活力的碰撞,以山水生态休闲为风貌定位,严格管控建筑高度。特色小镇风貌段主题为记忆与文化的承载,展示竹乡文化经典片区,历史与绥江交相辉映。滨江共享活力段主题以广宁现代城市风貌为特色,融合建筑风貌,体现广宁时代风尚。
将“生态新城”滨江建设用地分为滨江绿化地带和滨江建设地带两个层次。通过滨江绿化地带塑造连续的绿带和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通过滨江建设地带形成有层次的沿江风貌,严格控制建设高度,生态段和历史文化段宜以低层建筑为主、滨江共享活力宜以多层和中高层建筑为主。
图3 绥江“生态新城”滨江沿岸功能分段定位图(自绘)
3.2.4 梳理城乡建设界面
“生态新城”是城市和农村交错的地区,有大量的山体河流资源,应摒弃以道路为边界的模式,加强城乡融合,将乡村特有的生态要素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形成生态有机的模糊界面。城市设计应充分利用东、西、北侧的山体和森林资源,结合山顶和山腰作主要开发;充分利用绥江建设沿江水景、公园等游乐景观设施;在组团中央布置小高层、高层建筑;在组团周边布置低层和多层建筑。
3.2.5 复合用地功能提供多元城镇化路径
通过在绥江东岸布置的居住、行政、商务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与西岸以竹海森林公园和罗锅古街为依托的三大片区呼应,组成绥江“生态新城”空间框架,形成典型的一江两岸发展格局。
3.2.6 刚弹结合的强力支撑体系
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撑系统如描绘一幅美丽的蓝图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城”人口、未来土地开发收益、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安全方面、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景观形象、未来旅游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等系统层面进行了全面规划设计,挖掘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风貌和历史人文特色,对广宁片区的整体风貌和城市形象进行描述,按广宁“魅力山水竹乡”等城市定位进行总体城市设计,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功能设置与自然特征相结合,构建绥江“生态新城”所需的规划系统和管理支撑。
4 结语
通过广宁县绥江“生态新城”滨水生态地区城市设计,针对中小城镇提出在大区域视角下构筑生态格局;特色水体肌理的利用与营造;滨水岸线的分段、分层导控;复合用地功能提供多元城镇化路径;复合用地功能提供多元城镇化路径;刚弹结合的强力支撑体系等六大设计策略,能够有效支撑中小城镇滨水生态空间城市设计内容体系,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多功能的、良性循环的中小城镇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