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中小学校园足球区域建设与长效发展研究*
2022-06-08张沛锋周朝活
张沛锋 查 锋 周朝活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2.广州市真光中学,广东 广州 510300;3.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广东 广州 510300)
1 “校园足球”的诞生及“新校园足球”的发展
目前已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园足球”始于2009年,校足办成立后颁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最早期的建设成果是第一批诞生的44 个校园足球城市。至2011 年拥有了全国校园足球布局城市增至48 个,全国2200 多所中小学开展共计组织了17000 余场校园足球比赛。
至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足球发展改革总体方案》,将“新校园足球”的改革与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高度(2015 年后的“校园足球”工作即称为“新校园足球”)。2015 年在全国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王登峰司长也提出了2015 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四大支柱”和“八大任务”,这是新一轮校园足球建设新思想、新方法的顶层设计。也给出了“新校园足球”发展的具体建议和问题解决途径。2016 年12 月,中国足协多次会议,旨在强劲推动青训工作的开展,完善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竞赛体系与专业化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体系,由此推出了具有通过特色的青训体系建设——“165”行动计划,要求构建完善1 个机制,建设6 个平台,强化5 项保障。这是“校园足球”的由来与国家政策指引,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
2 优秀个案研究的研究与分析
“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和参与家庭等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完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从区域入手、长期监测和正确引导,是“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广州市荔湾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辖区管辖22 个街道,公办及私立小学65 所、中学39所。作为广州市的教育强区,“校园足球”早已在各中小学普及开展,但因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所以开展的效果差异较大。本文选取广州市荔湾区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广州市真光中学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科学的训练比赛与长期跟踪研究,以检验该模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广州市真光中学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7-2020 年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暨广州市足球推广学校,一直以来将足球运动融入校园文化。真光的校园足球运动(以下简称真光足球)发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培养出温小坚(全国联赛最佳射手)、郑伟祥(国际级足球裁判员)等优秀运动员和裁判员。进入新时代,真光足球运动初步实现跨越式、优质化、品牌化发展。学校“校园足球”事业的发展从最初的本校体育教师兼任校足球队教练,到高中部足球队在省市青少年比赛中夺冠,2012 年获得全国青少年U15 足球赛冠军、高中部足球队获得广东省青少年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更有优秀队员被985.211 院校录取。本文采用实地访谈法、电话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以真光中学(高中本部校区)为例进行研究,对其数年来的发展与建设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得出广州真光足球的发展的以下结论:
2.1 发展模式
2014 年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特色足球学校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将校园足球发展和市场运作模式相结合,通过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合作(或驻点学校)、社会足球资本引入等多种融合培养途径。真光中学采用了“1+1>2”的多方协同发展的联盟发展模式。联盟以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学校和学生为主体,俱乐部团体协同,多部门共同推进“校园足球”向纵深发展。即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保障联盟运作的资金(拨款或赞助等)、场地、人力资源等,学校提供良好生源和学业辅导,足校、俱乐部提供专业教练和技术指导。对于联盟内优秀学员,在遵循个人、家长和学校意见前提下,优先推荐其到恒大足球、各个俱乐部、对口学校、各高校等继续深造发展,对于其在输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效益采用恒大足校(俱乐部)、学校、个人四三三的分配原则。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校园足球梯队建设,同时还能向高校及体校、俱乐部输送优质队员。
2.2 训练模式
基层“校园足球”学校往往会因为教练、经费、生源等种种问题,遭遇难以长期发展的困境。真光中学采用区域内生源共享、统一选拔、集中训练的办法,不仅可以解决各个学校的自身场地器材问题,还可以统筹规划,集中优势资源进行科学严格训练,因地制宜的开展训练。设立“金字塔”式四星训练营模式。一星为校园,共五所(五所联盟小学),二星为学区训练营(坑口小学足球场为学区训练点),三星为片区训练点(真光中学校本部足球场)。四星为俱乐部或恒大足校训练点,平时在学校内常规训练,假期则在俱乐部进行集训。形成点---片---面的校园足球人才训练培养阶梯式模式。
联盟内每所小学组建一支U7-U8 年龄段课余足球训练队,每队训练人数不少于25 人,男女不限,男生为主,每周开展不少于四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的课余训练,一周最少参加一次联盟内正式比赛。每所小学课余训练队由2-3 名教练负责(其中学校跟队教师一名),安排1-2 名守门员教练采用轮转与集中两种方式参与各训练点工作。
2.3 比赛模式
真光足球模式的优势在于区域内的联赛建设,丰富的区域内联赛是课余训练的延伸与拓展,在提升训练质量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使得队员们有着足够的练兵机会。依据区域联盟各学校场地使用情况和训练安排,设立区域联盟学校间的校园足球不同年龄组联赛制度。另外,启动区域性约赛平台,开放联盟内具备场地条件的中小学,相对固定场地与时间,在主管部门、学校、合作俱乐部的协调下,为平台的运作提供全方位支撑。保证每个训练点组建最少一支队伍参与区域联赛,每周最少参加一次约赛平台组织的交流赛。以达到定期检验训练效果的目的,使得队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同时周末约赛的成绩与运动员的考核进行挂钩,录入运动员人才库,作为教练员在日后球队参加正式比赛确定队员大名单的参考依据之一。
2.4 教练员管理
“1+N”主教练负责制度下的教练团队模式是真光足球总结出来的保证高水平训练和优异比赛成绩的必要条件。每个年龄组梯队由恒大、富力足校或职业俱乐部委派中国足协C 级及以上资格教练员1 名、外籍教练1 名,实现主教练负责制,负责组建教练团队,执行各训练点、片、面的训练工作、推荐有潜质的队员参加片、区训练点的训练。各个训练点跟队教练负责训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队员个人训练档案,辅助主教练做好课余训练工作。青训总监制定训练营短期和中长期规划,明确训练营建设目标,负责考核各教练团队的训练效果与目标达成度,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并且对教练员进行德、勤、绩、能全方位的KPI 考核评价。教练配备(详见表1)
表1 真光中学队伍教练员配备基本信息
2.5 运动员人才库
为义务教育阶段参与训练队员建立个人训练数据库,联盟内各个训练点优秀运动员人才,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比对,并在教练组推荐下,优先推荐到对口学校或俱乐部继续发展,实现优秀运动员发展的可持续性。
进行梯队队员选拔时,真光中学选取各项不同年龄段的身体测量、身体素质指标的同时,加上足球基本技战术指标,保证了身体素质良好、基本功扎实的优秀队员能够进入到学校。他们常用的选拔指标常用的有: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与坐高、体重、胸围和下肢长度);专项身体素质(详见表2)(30米冲刺跑、12 分钟跑和5×25 米折返跑、1 分钟仰卧起坐和、立定跳远、三角形折变向计时跑等);足球专项技术指标:传接球及颠球、运球过杆射门、全场比赛:4V4 小足球赛和11 人制足球比。
表2 选材中各项身体素质选拔常用指标
2.6 目标绩效管理
教育局负责对学校的训练比赛制度建设、硬件设施、针对制定联盟内各个训练点、片的教练团队、联盟学校、合作俱乐部的预期达成目标进行考核,从训练质量、学业保障、训练规范及竞赛成绩等方面综合考量并排位,采用KPI 考核评价,实行末尾淘汰制,并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接收外部监督。
以教练员考核为例(详见表3),运用德尔菲法经过充分调查后,制定三级考核指标(因篇幅有限,其他考核对象及三级指标的权重部分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表3 教练员三级考核指标
3 结语
3.1 真光足球在发展模式上采用区域联盟集训联赛、科学配备专业教练员,保障专项经费,逐步完善训练所需的专用场地设施,坚持长期科学的训练才得以保证良好的比赛成绩,值得在更多区域内进行因地制宜的推广。
3.2 通过科学的选材挑选队员,并建立记录每个运动员的相关数据的运动员人才库,通过长期的数据跟踪,对运动员的成长与发展的评估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从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比赛分析、健康状况、学业成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改进。
3.3 学生运动员的升学就业去向直接影响着队员的未来发展,当地教育局应切合校园足球学校实际制定招生及择优录取及推荐政策,从小学入学到初高中择校相关联的一系列长期稳定的政策,这才是解决优秀足球人才后续发展后顾之忧的有力保障。
3.4 联盟内校园足球建设评估体系亟待建立。在制度模式、组织领导、保障条件、训练竞赛、教练员、运动员考核评估等方面的全面评价的体系,尤其是选取切实可行的定量考核指标,有利于建立有利于复制优秀案例,以点带面的推广校园足球,可参考教育部2017 年制定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复核指标体系》,同时,近年来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活动也是可以借鉴和参考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