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在城市老街区的更新应用
2022-06-08雷妍琳李彬
雷妍琳 李彬
摘要:文章通过对西安市洪庆街道老街区的实地调研勘察和对现状的分析,挖掘老街区在现代化城市的巨大价值,以延续西安历史文脉,配合文化历史更新,创造独特的人文环境为目标,结合西安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营造出美丽的城市老街区景观。
关键词:城市更新及保护;城市宜居景观;老街区更新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3-0-04
现阶段,城市的老街区更新通常会面临历史文化保留和城市快速发展无法适应的问题。老街区景观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面貌。调研发现,一些老街区缺乏特色建筑及历史文化、街道城区杂乱无章、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而完善基础设施是联系大众与户外活动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当代的景观设计更新保护中,规划设计也日益朝着人性化方向发展,进而设计出更适合当代人的宜居景观。因此,应考虑对老街区的改造和未来城市景观的发展趋势。文章以西安为例来研究老街区更新保护,以满足居民安心居住的生活需求,同时也研究部分老街区无法适应城市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城市问题。
1 老街区概况
1.1 区位分析
西安,古代时称为“长安”“镐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与罗马、雅典、开罗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仰韶文化时期,人们便聚集在此建立了城垣的雏形。在社会历史上,总共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长河中,西安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推动社会发展、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洪庆街区在秦朝时期被称为“丽山市”,人烟稠密;《水经注》将洪庆街区称为“鸿谷”。由于秦始皇在当政期间曾将460人坑杀于此,因此,洪庆街又被称为“洪坑”,后来经过人们雅化,将其称为“洪庆”。在汉朝时,洪庆街被称为“铜人原”;唐朝时,朝廷曾在此设旌儒乡,属于万年县,后隶属于长安县;建国之后,本地区属长安县第五区管辖。1949年,洪庆街区被划分为车丈沟、上鲁峪、赵庄等三乡,1955年编为一、二、三、四乡,1956年划入西安市,合并成立灞桥区洪庆乡(见图1),1961年改为“洪庆公社”,1966年改名“红星公社”,1977年复称“洪庆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5年改为镇。洪庆街交通十分便利,人们出行方便,地形东高西低,由西向东呈三个阶梯排列,依次是平川、台原、山地,西部宽广,东部狭长。
1.2 地形地貌
西安北部主要以冲积平原为主,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属于关中平原地区。西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秦岭山脉则贯穿于此,是我国南北地区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1.3 气候条件
西安市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年均气温在13℃到13.4℃之间。西安市最冷的月份为1月份,平均气温在-1.2℃到0℃,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在26.3℃到26.6℃,西安的年降水量为522.4毫米到719.5毫米,并且,降水量由北向南有着明显的递增趋势,降水量最高的月份为7月份和9月份。
2 老街区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2.1 老街区的现状
目前为止,西安的老街区有着明显的衰败特征,许多历史建筑由于自然或人为过失,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并且老街区的居住条件差,尤其是周边基础公共设施不健全、不完善,傳统道路狭窄,无法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促使着建筑的革新,一些历史建筑被强制拆除,使得老街区的特色消失。因此,如何兼顾保护和发展,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老街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在保留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恢复老街区的活力,日益成为当今城市发展和老街区改造的重要问题[1]。在老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2.1.1 特色文化提取
首先需要明白,一座城市的文化理念是这个城市自身产生的,是独特的。所谓的特色文化提取就是将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将此应用于城市改造和规划设计中,能够进一步增强城市改造和规划的独特性。城市仅仅是人类聚居的一个要素,因此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应该同时考虑到建筑、地景等学科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2]。需要意识到老街区是一个综合生命体,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将老街区的有机更新与老街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相结合[3]。西安的老街区不仅是西安城市建筑特色的一种体现,更是西安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展现,是当地精神文化的代表。城市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树都代表着西安的古老文化,对其进行城市改造和规划设计,能够进一步突出西安的古都特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逐渐忘却了古都文化特色,在以汉唐文化为主的西安老街区建筑中已经很难找到往昔的盛唐韵味,摊贩售卖的不是西安特色的纪念物,一些老旧建筑也已写上“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很多人也没了儿时的怀旧地,硬件环境和文化软环境都无法构建一个宜居环境,随处可见的是一栋栋高楼,没了烟火气[4]。
2.1.2 道路空间布局
道路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决定性因素。西安市老街区的道路设计一直采用传统的“井”字形结构,横平竖直,南北对应,能够更好地结合周边的景观以及地形特征,棋盘加放射式的道路规划形成九宫格式的道路格局。以老街区主道为主干向外逐渐延伸,这种道路设计方式使得城区之间变得更加协调,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保护老街区的完整格局,并能够进一步推动西安城市规划与管理。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对于城市结构而言,主干道交通拥挤等问题也逐渐突显。就西安来讲,市中心小寨等高新区地段繁华,但房价较高,很多人都在西安周边买房,但周边一些老旧街区或新开发街区不像市中心那样设施完善,道路通畅。老旧街道空间布局相对狭窄,小道随机而生,造成布局不完整。因此,宜居城市建设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完成生活愉悦、设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宜人的综合空间布局[5]。
2.1.3 环境绿化格局
环境绿化主要是指基础设施设计、景观绿化、路灯以及地面铺装等方面。在环境绿化设计中,要始终以融合周围地区环境为主,使其表现出更加协调、更加自然的特色。在植物的设计与应用中,主要以本地的植被为主进行应用与设计,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利用植物之间的高低错落感可增加植被的丰富程度。以常绿树木作为背景,进行垂直绿化,并利用花卉和灌木点缀,由此加强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使得当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由于街区作为历史遗迹,具有受保护性,在沿墙一带可种植灌木带,一来保护城墙面不被游客破坏,二来防止大树树根对城墙建筑基地的破坏,三来具有较强的景观引导性。因此,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国槐作为道路的主要绿化树种,再以石刻、马石、抱鼓石等小品进行点缀,由此充分体现老街区的特色与文化特征。但老街区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建筑老旧,所以在绿化上还是有一定欠缺,因为是早年的道路及绿化规划,所以植物种植较少,没有市区绿化好。国家规定老街区改造绿地面积需要达到25%以上,但是现在多数老街区都达不到这一绿化要求。老街区绿地改造并不只是多一点园林设计,它还影响着这个街区的居住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宜居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需求。
2.2 基地交通状况
洪庆街老街区的交通由于历史问题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见图2)。
2.2.1 功能布局混乱
老城区的布局非常复杂,主要用于办公、商业和居住,用地较为复杂[6],有小学、市场、餐饮、服装店和部分老街区老户住宅等。在这错综复杂的交错布局下,老城区的基本设施还是比较全面,能够保障大家的生活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生活问题,比如缺乏对老街区交通和发展的规划,老街区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各方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2.2 交通不便
在老街区,市场会出现交通堵塞的现象,因为老街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设施滞后,交通路网是呈横纵状,路网压力过大导致交通堵塞,并且人车不分流,行人和车辆无序前进,路网的管理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更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交通节点不畅,人车混乱,现在城市家庭购车数量上升,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意识淡薄,马路指挥不易,造成城市交通压力;二是由于老街区在最初建设时并没有设置交通消防通道,并且当时设施已老化,并没有规范;三是老街区主要为人口居住区,人口密度比较大且该区人口较为复杂,存在居住、商业、办公区,没有做到合理规划。
2.2.3 消防隐患很大
老街区消防问题不容忽视,因为老街区建设比较早,所以一些道路没有消防通道。近几年城市发展快速,城市绿化做得比较好,车道两侧绿树成荫,是潜在的易燃物,是城市管理存在的一大隐患。老街区街巷和道路比较复杂,所以老街区一旦失火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2.3 人群及活动类型
居住用地是老街区的主要用地类型,以家庭为主单位,老人与孩童是主要人群,同时也面向外来游客和周边学生,针对这四类人群,用地内部功能主要以休闲、活动、观赏为主,让人们能够切身体会西安历史古都的特色。在现在新社区的建设中会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老街区的部分社区并没有活动中心,中老年人在饭后只有在社区健身区下象棋等娱乐互动,活动区域还是比较缺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需求,还需加大建设力度。
3 设计生成
3.1 设计策略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人、城市、自然之間的协调发展,城市由人建造而成,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多种多样,交往行为不仅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与周围的环境有一定关联[7]。设计定位于生态养老景观,通过林带将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连接在一起,使林带成为自然与人和城市的活力纽带,进而规划老街区的道路和建筑景观。旧区改造是城市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需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老旧建筑改造,完善街区基础设施,通过人和空间的互动,构造良好的生活街区。
3.1.1 宏观策略
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应该搭建点面结合的空间体系,与周边环境形成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核心目标是城市的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8]。西安城市发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城区更新保护问题,二城市土地利用率低。老龄化问题导致社会养老压力大,公共空间无法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对此,可将原有的场地、工人置换。建设活力设施,激发空间活力,解决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见图3)。
3.1.2 微观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场地。合理的规划应用是老街区改造的基本前提,相关单位应尽快做出部署。在规划时,要注重特色文化理念,所谓“理念”,是指坚持弘扬古西安文化,让游客有家的感觉,从而使外地游客流连忘返。在建筑设计上,充分挖掘古文化的丰富内涵,巧妙运用汉唐风格,并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达到综合效果。对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激发老街区活力,规划以“改造为主,保护为辅”的住宅型街区[9]。
第二,改善老街区的交通状况。对此,应该扩宽主干道及支干道路,建设外围交通环,确保老街区通往外部的道路畅通,在核心外围完善停车场及相应设施。
第三,疏导产业配套。老街区的特殊性之一表现为居住人口密集,应该逐步将办公区从老区转移至新区和高新区。要在产业配套的情况下转移产业,保留部分教育空间在老街区,方便孩子幼小教育,其余的产业可从老区搬离,充分利用老街区的空闲区域,完善基础设施,进而保障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10]。
第四,配套市政设施。在老街区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建设,为居民建造人民公园及老年活动室,配套儿童活动设施和健身器材,规划路边停车区域,规范停车。
4 总体设计
场地规划要做到区域分明,可设计一条设施飘带,设施飘带将场地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形成纽带,在纽带的基础之上添加运动区域,可使场地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并且带状的场地富有衍生性,可连接周边的植物,是景观中的重要部分。加强城市管理,做到区域分明,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应用,打造宜居的居住环境(见图4)。
5 专项设计
5.1 绿地
色彩上用红、白、黄、紫搭配,四季之景,应时之变,并且,通过不同色彩植物之间的搭配设计能够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于环境色彩的感知能力,减少有飞絮的乔灌木,防止人们因为飞絮而呼吸困难[11]。
5.2 活力园道
步行道也是跑道,材质是塑胶,在休闲道上铺装防滑地砖,路边的台阶高度不超过150mm,台面宽度大于300mm,并设有防滑条。路边的灯光设计不采用普通路灯,高亮度的灯光直射容易让老人产生眩晕感。
5.3 休憩平台
休憩环境周边的植物种植落叶阔叶,这样的好处是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盛夏时节,树荫下与树荫外的体感温差在7℃左右,而在冬天落叶之后便可以晒太阳。设计公园座椅,方便老人之间交流。
6 结语
文章首先对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整理和分析,充分挖掘西安洪庆街的自然和历史风貌并加以更新完善,能够极大地提升老街区的特色和形象特点。其次,充分彰显洪庆街的传统文化,展现其独特魅力,以独特的方式来保护和发展本地区的文化,彰显本地特色和艺术魅力。最后,将传统文化融入本次创新化建设和改造中,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发展,体现城市特色,并将本地区的特色建筑运用在其中,如城市雕塑、博物馆、城市公园等,以此来提升本地区的文化底蕴。城市更新改造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因为其城市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使本地区更具文化魅力,也可以让景观改造在老街区实现更新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鹿璐.浅析城市园林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表达[J].花卉,2020(4):106-107.
[2] 陈培文.国外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建设,2019(4):98-100.
[3] 黄蕾,徐盼,郭建斌.推进南昌老城区有机更新的思考与建议[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123-128.
[4] 胡小武,何平,张冬清.人文品质:宜居城市高质量建设的十大方略[J].上海城市管理,2019,28(6):77-83.
[5] 张文忠.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J].地理研究,2016,35(2):205-213.
[6] 高介华.关于“建筑与文化”研究方向的浅见[J].华中建筑,1997,15(1): 20-31.
[7] 王薇薇.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初探[J].江苏建筑,2007(1):17-21.
[8] 蒋艳灵,刘春腊,周长青,等.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J].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9] 本刊编辑部.绘新北京长卷 开十二五新篇:2011年北京规划设计勘察测绘行业工作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设计论坛在京隆重召开[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9):8-15.
[10] 甄峰,秦萧.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应用[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6):44-50.
[11] 姜悦,张海松.奔跑在斑斓的四季: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5、6标段植物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7,33(6):67-71.
作者簡介:雷妍琳(1998—),女,陕西渭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李彬(1963—),男,甘肃兰州人,本科,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