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2022-06-08袁文静
袁文静
1992年12月,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从教两年多的母校。走出学校大门时,我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学生的依恋,更有分别之际的惆怅。没想到,从操场返回教学楼的学生把我团团围住,一张张贺卡雪片似的向我飞来。在孩子一星期的饭钱也不过几元钱的年代,一张音乐贺卡动辄一两元钱。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幸福浪潮裹挟着……这段初为人师的经历让我明白:教育是需要温度的。你若给学生热情,学生会回馈你火一样的澎湃激情。
时间的指针拨到2001年。作为新手班主任和新手语文教师,我带的首届学生升到了初三。没有带毕业班经验的我在许多家长的质疑声中,当场向校长立下了军令状,立誓把这一届学生带好。为了便于管理班级,我主动要求把四楼最东边一间透风小屋作为我的办公室(初三教室在四楼,教师办公室在三楼)。
从此,我在四楼那间小屋扎下营寨。上课以外的大部分时间,我在小屋里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课余,我走进教室的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及时解决他们的烦恼。有时候,我请学生来到那间简陋的小办公室,给他们讲解存有疑问的地方。学生进来时往往双眼迷茫,出去时目光坚定、两眼放光。但四面漏风的小屋抵不住冬天的严寒,窗外寒风呼啸,室内几乎滴水成冰。我把几乎冻僵的手伸向冒着热气的炉子,等稍微暖和一点继续工作……
那一年,我带的学生取得了学校历史上最好的中招成绩,催开了美丽的希望之花,自己的教学经验也增长了很多。
在最初的教育生涯中,我经常无师自通地采用魏书生的学生分组自主管理法,学生高度自治。可是随着优质生源被名校一次次“割韭菜”,新招收的一届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班级不具备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平行组的基础,班级管理陷入无人可用、无例可援的窘境。
“怎么办”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盘桓在我脑海里的词。学生纪律不好,我就频繁穿梭于办公室与教室之间,片刻不敢离开;学生成绩太差,我就中午放学后义务为学生补习,却被个别学生举报,令我苦笑不得。不得已,我请个别顽劣学生的家长到校陪读,却因效果不好而被匆忙喊停……打击接踵而至,我一次次崩溃,但从来没想过放弃。
对潜在优等生,我采取定点培养的方法,发现一个积极向上的苗头就紧抓不放,给予目标激励,委以管理重任,终于遴选出几个热心管理、积极向上的学生。对于后进生,我则采取努力分化瓦解的方式,对有转化希望的学生紧盯死守,批评、鼓励循环使用,一轮一轮跟进,最终有效转化了相当一部分后进生。慢慢地,班级管理由乱到治,到中考时我班取得了同层次班级中最好的成绩。
唯有對教育事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才会催生出爱的激流,才能真正给学生有温度的教育,创造永不落幕的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