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稻耕劳技教育思考
2022-06-08汪乐表
汪乐表
劳技教育是当前“五育”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支撑点,但也是“五育”中相对薄弱的育人点。本文结合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思考:结合学校所处农村地域特色,融合学校乡情教育,构建稻耕劳动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式理论学习,绘制水稻生长图,撰写水稻生长记录册;开展体验式劳动实践,深入田间地头,下地育苗插秧,入田收割水稻,以劳动实践内化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能力;以多元化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劳动品质,构筑稳定的劳动意识形态。
新时代劳技教育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塑造劳动观念、传递劳动知识、传授劳动技能、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劳动习惯等为主要内容,旨在系统提升受教育者的劳动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德育活动。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更富有现实意义和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必需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当前,下地劳作正逐步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家长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理念也逐渐淡化,尤其当学习与劳动发生冲突的时候,劳动往往退避三舍。以学业为重的气氛弥漫在家庭、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学生劳动意识正一步步消解,与传统的农业劳作、体力劳动渐行渐远。因此,学校劳技教育需要有恰当的切入点,重拾学生的劳动意识。
一、稻耕文化源远流长,乡土人情绵延不绝
蜃蛟地处水网平原,拥有几千年水稻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曾发掘出类似谷物遗迹的隶属石器时代的芦家桥文化遗址,据考证,它与河姆渡文化遗址相关。这就为学生探究稻耕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悠久的种植历史,造就了深刻的稻耕文化,使得蜃蛟稻耕文化深入人心。
从古至今,农民为了得到更好的收成都会刻意关注气候对水稻种植的影响。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和经验积累,人们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相应的气候特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能让农民准确掌握水稻的播种和收成时间。二十四节气不仅能对稻耕时间起到提示作用,还能起到警示作用,对其他农作物的生长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除了研究天时地利对稻耕的影响,在这过程中还有很多相关的习俗、祭祀活动。史料记载,茂新村的冬耕传统始于清代,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二祭太岁、动土。据介绍,“冬耕”的作用犹如“瑞雪兆丰年”,能有效地消灭农田里的冬眠之虫,大大减少土壤的病虫害,以保来年农作物丰收。开犁节当天,在宽广的农田里,只见牛上轭、人开犁,农夫与耕牛成了田野中的明星,都戴着象征荣誉的大红花,表现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当今的冬耕时节,拖拉机发出一阵阵轰鸣,无人机在空中飞行除害,村民集体出动,庆祝家乡传统。
二、稻耕工具更新迭代,农民智慧熠熠生辉
农具,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农具丰富多彩。农具作为水稻耕作必不可少的器具,在水稻种植中发挥了历史性的作用。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耕作传统,使用的农具各不相同。随着时代更迭,农具都不断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我们引导学生,从认识农具开始,走近农耕文化。
<E:\小学科学2022-3期297-下\Image\图片71.jpg>
(一)农具类型我了解
中国农具历史悠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同用途、不同种类的农具,在不同的地域着不同的形态特点,以适应当地特定的耕作环境。以水稻耕作农具为例,我们组织学生在课下进入茂新御史府第农具陈列馆参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看农具图片、农耕场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农具,再分组在班级里汇报交流,明白稻耕工具的名称、构造、用途、简单原理等,使学生对当地比较常用的农耕工具有较全面和直观的了解。
以翻地农具——犁为例。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犁”的构造、“犁”的作用,以及何时使用“犁”;借助网络资料查询和实地操作,了解、感受“犁”的使用技巧。
(二)农具故事我查找
农具的发明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是经历了一番发明创造和演变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曾经被广泛使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淡出公众视野的农具,只有在农具博物馆里,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找,才能了解这些农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犁,传说是神农氏发明了“耒耜”,通过实践经验,慢慢转变成用牛牵拉耒耜,才渐渐地有了犁的专用名。我们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寻找答案,了解春秋时期,农民通过实践经验,终于用牛拖着犁耕地了,也可以请教身边的老农,搜集当前以及古时候各种农具和它们的故事,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简易模型我制作
我们利用科学课、综合实践课等,组织学生用竹子、木头等材料,在熟悉农具的基础上模仿农具制作一些简易的农具模型。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农具的构造原理,也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简单的簸箕、晒谷的谷耙等农具,有的学生家里现在还在用,其实很多传统农具制作的材料和制作工艺都非常简单。
谷耙,主要用于晒谷时将谷粒归拢或者散开,同时也可剔除谷堆中的秸秆、枯叶。谷耙和钉耙的构造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因功能不同,铁齿换成了木齿或竹齿,耙齿形状也由圆柱状变成了扁平状。这种谷耙比耙地的钉耙要小得多,也轻便得多。耙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农具演化而来。学生只需要用一根稍长的木棍做手柄,一块长条形木块作支架,辅助以一排六到八根扁平小木条,由此构成一个简易的仿真农具。在这样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会了如何使用这种农具,以及制作农具的原理,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工具中所蕴含的智慧。
三、稻耕乐趣感受体验,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实践等形式上,更需要学生真正落到水稻种植过程中去,学生才能对劳动有更深刻的体会。稻耕体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春种和秋收,作为水稻生长的两个重要节点,让学生参与到稻耕劳作过程中,有助于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勞动的魅力所在。
(一)了解水稻知识
了解水稻生长知识,我们的学生有着独特而天然的优势。村里的农田、学校稻耕实践基地都是学生认识水稻的场所。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询问村里种了水稻的农民伯伯。比如:水稻有什么特殊的习性?该怎么培育秧苗?怎么移种?在移种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我们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E:\小学科学2022-3期297-下\Image\图片73.jpg><E:\小学科学2022-3期297-下\Image\图片72.jpg>
(二)感受稻耕乐趣
去田间地头动手种水稻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在校外开辟了稻耕实践基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徐师傅作为学生稻耕劳作实践指导员,组织学生动手体验,感受中华民族稻耕文化的魅力。
在四月份的插秧活动中,学生看到秧田里一畦畦生机盎然的秧苗,既好奇又认真地观察着。“这是秧苗,现在正是插秧的时节,我们从育秧圃拿出来的时候要注意从边角上开始拿,不要直接从中间拔出来。”学生在徐师傅生动形象的讲解中重新认识秧苗。徐师傅还下到秧田里,手把手地教大家插秧的细节和注意点。学生动手参与插秧实践,感受了春种的喜悦,学到了稻耕的技能。
(三)探究稻耕奥秘
水稻的生长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观察记录水稻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体会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因素对水稻生长的作用。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在探究过程中也能得到培养。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一本完整的水稻生长记录册,鼓励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观察日记为自己的水稻耕种锦上添花。水稻生长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日记形式记录,自己观察过程中有新奇发现的时候也可以用日记形式记录;观察中兴奋的时刻可以记录,不顺利的时刻也可以记录;可以是水稻生长的变化,也可以是观察所得或是心理等描写,当然也少不了关于蜃蛟水稻种植历史的资料搜集与记录。文字的记录相比水稻生长节气图更为详尽,更细致地展现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细节。
四、稻耕素材多彩,创作形式多元
了解水稻,体验稻耕实践之后,我们让学生围绕稻耕体验进行创作,感受水稻的美,体验劳动的真谛。
(一)水稻生长图
稻耕生活丰富多彩,既有热烈的劳动场面,也有美丽的田园风光;既有稻田里活泼可爱的昆虫,也有手忙脚乱的孩子;既有品类丰富的各种作物,也有各种热闹的农家风俗。这些素材都非常适合作为学生稻耕绘本和手抄报的素材。水稻培育过程中,我们以美术课堂为基点,以艺术形式呈现水稻生长全过程,或绘画写生,或影像记录,描绘水稻生长的全过程,融合思维导图及其他形式的简图对所记录的资料做简单整理说明,融入二十四节气元素,构成一幅幅完整的水稻生长节气图。观察中,学生将水稻生长关键节点与二十四节气相互印证。
(二)水稻档案袋
我们以学生对水稻成长过程的观察研究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图、文记录为评价基础,逐步摸索将劳动实践能力养成与课堂教学评价相融合的评价体系。我们为学生准备了一个“水稻档案袋”,在这个档案袋中,有关于水稻生长过程的观察日记,也有水稻生长节气图,还有关于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学生存留的珍贵照片等影像资料。我们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归置,根据水稻生长环节定期进行资料分享与沟通,在交流后分小组对前一阶段资料进行完善调整,特别是与水稻生长相关的知识点,或是与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相关的知识进行补充完善,充盈档案袋内容。
五、稻耕之乐,乐在分享
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稻耕实践基地的实践性学习之后,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之下进行深层次的实践探索。例如割稻子的时候,参与挥动镰刀割稻子,包括之后稻子脱粒、晒稻子等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提高了他们的劳动能力。在传统民俗节日,比如清明节,我们还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采青,做青团,深刻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劳技教育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稻耕文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它也涵养着中华民族。在农村小学实施稻耕教育,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携起手来,为学生、为劳动教育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我们要让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能真正走进生活、体验现场的劳动,并且能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展现风采,真正實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