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下的中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初探

2022-06-08袁林涛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群文杜甫课外

袁林涛

群文阅读基于多篇同类文本展开,强调关联课内外文本,将其用于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围绕课本中的诗篇,创设文本体系。在开展群文阅读时,要注意区分教学次序,先对课内的单篇文章展开赏析,再逐渐引入其他文本。从教学方法上看,要注重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整理和扩散思维,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诗歌言约而义丰,对语文基本功普遍较弱的中职学生而言,存在较大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群文阅读的模式开展诗歌鉴赏,通过引进多篇近似文本让学生获得更多相关联的阅读经验,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本文拟以“登高”题材的古诗教学为例,探讨具体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 立足课本内容,创设文本体系

创设文本体系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要完成的任务。课外文本要围绕课内文本组织,体现二者的相关性,进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在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第一单元中包含杜甫诗作《登高》,本诗被后人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此類题材古诗的代表作,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帮助学生理解本诗,并以此为基点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教师创设了“登高”题材的古诗文本体系,除课内文本以外,还包含了杜甫的《望岳》、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在选择课外文本时,要考虑两方面:文本要与课文具备共性和同中之异,便于比较阅读;选择的课外古诗以语言浅易、篇幅短小为宜,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基础。

二、赏析课内诗作,构建学习基础

群文阅读的优势不仅仅是阅读量的增加,更要以单篇带动多篇,再以对多篇的阅读实现对单篇的深度理解。对课内文本的赏析,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基础,在此环节中要让学生透彻理解单篇文本,进而初步建立起鉴赏同类文本的认知图式。教师针对杜甫的《登高》一诗,依循如下三个步骤开展教学。

(一)引入创作背景

古诗词创作于特定的背景之下,反映了诗人在当时历史时空下的心情和际遇,是作者人生经历的沉淀结果,只有获得足够的背景知识支撑,学生才能够理解诗的主旨。教学杜甫的《登高》一诗时,教师先使用PPT展示杜甫的生平经历,将其分为“读书与漫游”“长安十年蹉跎”“陷贼与为官”“漂泊西南”四个时期,分别讲解每个时期中杜甫的人生际遇,指出本诗作于第四个时期;同时引入关于社会背景的知识,重点说明安史之乱对唐代和杜甫个人生涯的转折性意义。借助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诗人的人格形象,为品析诗中的志趣做好铺垫。

(二)解读全诗内容

杜甫《登高》的内容包含同类题材诗歌的许多共性,对共性的感知要以对具体文本的阅读为前提。在赏析课内诗作的阶段,感知共性是隐藏的、间接的目标,而外显的、直接的目标仍是解读单篇诗作。教师引领学生逐句解读本诗中的四联,其中以首联和颔联为重点。在解读过程中注重微观剖析,说明“猿”“鸟”“木”“长江”等意象对于营造氛围的作用,呈现本诗对仗工稳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美感;同时重视整体感受,使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诗中画面,体会意境的开阔与苍凉。在解读颈联和尾联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如对“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教师请学生结合杜甫生平进行分析。最后,再以“诗词翻译”和“主旨归纳”两个板块,帮助学生疏通诗义和明确主旨。

(三)开展诵读活动

教学杜甫《登高》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诵读。诗歌具有声势的美感,在诵读中学生会感到句子仿若从己所出,在主观上与诗人的思想情志融为一体。在这个环节,要让学生读出登高诗特有的意蕴来。在本课中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登高必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深思。请同学们将自己代入诗人的人生处境中,想象自己登上临江的高楼,在诵读中表现出诗中画面的气魄和诗人深沉的忧虑和苦痛。”开展诵读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且凭借自主揣摩与品读,让学生对登高诗产生了个性化的认识。

三、逐步拓展文本,渐进提升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结果。在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时要重视区分梯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施教。对“登高”题材的古诗展开群文阅读时,我逐步拓展文本,让学生在吸收新文本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丰富原有的认知图式,渐进提升能力。

(一) 初步拓展,开展比较阅读

教师引入的首个课外诗篇是杜甫的《望岳》,本诗与课文同为杜甫所作。教师引导学生先对本诗开展阅读,便于学生接受。学生此前已经具备了关于作者人格特质的知识,在鉴赏时更能够把握关键。绝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外古诗时都面临着文言字词方面的障碍,所以教师将每首课外诗歌的内容与注释并列呈现。对于《望岳》这首诗,师生先共同阅读注释,疏通诗义,然后教师提问:“《望岳》一诗为杜甫爬泰山时所作,也是一首登高诗。那么这首诗和《登高》相比,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在比较阅读刚开始时,学生往往思路并不宽广。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表达看法,再逐步导思导学。师生的讨论以对“鸟”意象的解读开始,学生发现在《登高》中“鸟”与“猿”并列,是凄清的意象。在《望岳》中,“鸟”与“云”并列,是高远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对比诗中的写景句与抒情句,感悟异同之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望岳》诗以一个‘青’字表明景物充满生机,但是《登高》以‘落木’表示景物凋敝悲凉”“《望岳》诗充满了朝气,表达理想抱负,但是《登高》诗情感低沉,有人生无可奈何的悲叹”“两首诗描绘的意境都非常开阔”“都是前部分写景,后部分直抒胸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积极评价,以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审美灵感。

(二)适时梳理,形成鉴赏要点

对诗歌的鉴赏需要理性的指导,即能够领会鉴赏的要点。引入《望岳》一诗后,学生在比较阅读后评议了两首诗的联系和区别,表明学生对登高诗的类型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这种理解建立在阅读即感和具体的语境基础上,还没有形成概念化的认识。因此,在课外诗篇阅读中的首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帮助学生适时梳理知识,形成鉴赏要点。教师使用PPT展示了“意境特征”“思想情感”与“表现手法”三个要点。在讲解中注重知识的归并与融合,适时穿插学生刚才的发言内容,以促进学生理解。如对“表现手法”分析道:“从整体上看,作者可以使用‘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也可以使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从细节上看,作者可以使用铺陈意象、整体描绘、对偶等手法。”适时的梳理,让学生形成了鉴赏登高诗的知识体系,是助力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架。

(三)引入多篇,促进思维发散

登高詩的诗风自成一体,但又富于变化。学生只有灵活运用对鉴赏要点的认知以及敏锐的审美力,才能够真正提升读懂登高诗的能力。在群文阅读的最后环节中,教师逐步引入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此环节中,教学方式仍以问答和讨论为主,教师通过提问、解答和小结来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中,除了分析登高诗的相互关联以外,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认识每首登高诗的独特之处,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让学生发现美的多样性。

如针对《登幽州台歌》一诗,从“意境特征”方面分析,学生发现本诗意境苍茫混沌,但是并没有如《登高》和《望岳》中那样寄意遥深的具体意象;从“思想情感”方面分析,学生发现本诗和《登高》一样情感沉郁,是在登高处起悲思的典型作品,但表达的是怀才不遇之情,而无年老失意之悲;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学生发现本诗未详写景物,全是抒发性灵。针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有学生提出本诗的重点在于说理而非抒情,因此对于情景关系的分析对本诗并不适用。在课堂中,师生适时开展了讨论活动,探讨如何鉴赏这一类登高诗。在群文阅读中,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更加丰富,挣脱了思维的缰绳,对登高诗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不断提升。

总之,诗歌鉴赏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合并多篇同类诗作开展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诗歌语言输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教师要善选诗歌文本,再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互动中提升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群文杜甫课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登高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绝句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