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2022-06-08姚建芳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朗读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八桂绿城小学的朗读教学为例,论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包括激发朗读兴趣、营造朗读氛围、传授朗读技巧、植入朗读情感等。

【关键词】朗读 朗读能力 朗读技巧 有感情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3-0080-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鼓励学生朗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咀嚼、消化,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朗读不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学生通过朗读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又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品味艺术魅力,可谓一举多得。

按理说,朗读的益处如此之多,本应获得学生与家长的青睐,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朗读兴趣不高,对每天的早读敷衍了事,不愿意张嘴,即使张嘴音量也很小;朗读不流利、不通顺,常有加字、漏字、錯字的现象发生;无法融入文本,缺乏情感的投入,不能与文字产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原因有三:教师没有朗读的意识,不重视朗读的训练;学生缺乏朗读的氛围,包括学校与家庭两个环境;学生没有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下面,笔者拟结合本校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意思是在教人的时候不能让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受教者必定不乐意去学。热爱是任何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才会爱读、乐读、善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一)通过电视节目激趣

《朗读者》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它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配上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该节目中优秀的、经典的、有趣的内容播放给学生听。《朗读者》中的朗读嘉宾,既有老一辈著名配音演员,又有新生代后起之秀。这些朗读者用准确、规范、声情并茂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耳朵、触动学生的心灵,牵引着学生进入到悦耳动听的美妙境界。这种强烈的语言艺术感染力,促使学生循着内心的迂回婉转、跌宕起伏最终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实现了朗读者与聆听者情感上的交融与共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

(二)通过教师范读激趣

比起听录音,教师的艺术性范读能让学生感到更亲切、更真实、更具感染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更直接。教师用音韵之美去展现、演绎朗读的魅力,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感染,产生共鸣,从而喜欢上朗读。笔者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范读课文。例如,在范读《小马过河》一文时,笔者根据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模仿不同的语气来演绎各个角色。老马是小马的妈妈,她对孩子是疼爱的、期望的,在读“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时,笔者用柔和又带些恳求的语气朗读。小马回答“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这句话透露出小马的懂事、能干,朗读的语气就转换为激动中带着些许得意。老牛回答小马时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就把语速放慢,语调降低,读出老牛不慌不忙的语气。而当松鼠看见小马准备蹚过河时,大声喊道:“怎么?你不要命啦!”就要把惊讶、害怕的语气读出来,同时透漏出一丝善意的阻拦。学生在惟妙惟肖的声音中仿佛看见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不由自主地跟随着教师的朗读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之中。

(三)通过榜样激趣

儿童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模仿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身边生动的榜样、鲜活的范例比语言的议论更容易使学生信服,既能产生更直接、更具体的影响,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发现朗读的好苗子,笔者就鼓励他们勇敢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朗读特长。这些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力和情感体验去朗读课文,颇具独特性。事实证明,同龄人的榜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朗读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亲近,情感体验更为接近。“小榜样”将自己的朗读心得和方法进行分享,能让其他同学在朗读时有“法”可依、有迹可循,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二、营造朗读氛围

氛围具有传播、认知、教化、协调和规范等作用,当人们处于某种特定的气氛中,就很容易被感染。根据这一特性,语文教师应该全方位地为学生营造朗读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言的美感,得到语言艺术的浸润。

(一)营造校园朗读氛围

良好的校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学校只有重视营造浓郁的朗读氛围,才能让学生时时处处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把朗读当作一种习惯。我校的校园广播站开设有美文欣赏、每日好诗、名篇推荐等栏目,定期播放名家大师、校园“播音之星”、热爱朗读的学生的朗读录音,用声音向学生传递情感、传递精神,使校园处处充满朗读气息。学校班级内部也非常注重营造朗读氛围,充分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等作为朗读训练的主要阵地,给学生提供朗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观看朗读节目或比赛,让学生听别人怎样朗读,看别人怎样表达情感,继而对良好的朗读方式形成判断力;定期组织班级评选“朗读之星”,给予优秀朗读者适当的奖励,以点带面逐渐形成浓厚的朗读风气。

(二)营造家庭朗读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说教。基于此,学校通过家长会、开学和散学通知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建议家长积极为孩子营造家庭朗读氛围。比如,倡导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朗读,使家中经常响起琅琅书声,使孩子养成爱朗读的习惯。D64F13E5-7232-4C9F-A66E-D810950F6812

三、传授朗读技巧

(一)语音准确,语言规范

语音准确、语言规范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语言不尽相同。由于方言众多,有的地方甚至三里不同音,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川普”“南普”“陕普”等。对朗读者来说,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存在着发音不准确的问题,不仅影响朗读的整体效果,而且影响听众对朗读者所表达内容的理解。因此,“推普”工作意义深远,语音准确、语言规范也就成为朗读训练的首要任务。

要想达到以上两点要求,可以通过正音练习来实现。所谓正音,就是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标准,校正自己的方言口音和习惯音。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好普通话,教读要准确、规范,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学生要多听电台播音员的播音,看电视台播音员的口形,边听边模仿,把自己朗读的录音与原声比较,找出差异,加以改进,闲暇时多翻看字典,根据字典里的拼音、字义解释,帮助自己正音。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想练就一口准确的语音需要每天进行训练,其中绕口令不失为训练学生口齿清晰、字正腔圆的好办法。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来源复杂,方言种类繁多,主要有四种方言:桂柳话、白话、壮话、客家话。不同的方言会产生不同的发音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纠音时就应区别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针对说桂柳话的学生,应着重对其普遍存在的n、l不分,h、f不分,把“男人”读作“兰人”,“女人”读作“吕人”,“开会”读作“开费”,“回家”读作“肥家”等问题进行边音与鼻音、唇齿音与舌根音的纠正,可以选取“吕教练是男教练,蓝教练是女教练,吕教练不是女教练,蓝教练不是男教练”和“风吹灰飞,灰飞花上花堆灰,风吹花灰灰飞去,灰在风里飞又飞”这两则绕口令让学生进行练习。说白话的学生,往往存在平翘舌音不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zh、ch、sh、与z、c、s的发音混淆,如“狮子”读作“司子”,“吃饭”读作“呲饭”,要想让说白话的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取“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说好四和十,得靠舌头和牙齿。谁说四十是‘细习,他的舌头没用力,谁说四十是‘事实,他的舌头没伸直。认真学,常练习,十四、四十、四十四”这个绕口令让学生勤加练习,逐渐纠正学生发音不准确的问题。

(二)轻重缓急,表情达意

朗读不仅要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而且要通过语气轻重、语速快慢来表情达意。在学生的朗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读下来,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听起来枯燥单调,缺少美感;有的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在朗读的时候结结巴巴、磕磕绊绊,显得生硬、零碎,毫无语感;有的学生读到长句时,随意停顿,不仅散乱还割裂了原文的连贯性,导致表达的内容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轻重缓急的朗读技巧。

1.语音的轻重

人的情绪有喜怒哀乐,感情的变化会引起语音的轻重。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感情、语境,声音的大小、强弱、高低等变化来表现。例如,《我们勇往直前》中“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句话中有两个“天”,两个“年”,学生朗读的时候如果没有对比,没读出声音强弱的变化,就会显得平淡如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笔者告诉学生:字的重音落脚是强调前面、弱化后面,即“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样朗读由于有了强弱关系的对比,就可以把作者不断坚持、走出困境的意志力和信心表现了出来。又如,《伯牙鼓琴》中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一句,若想让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律,就要让学生明白“善”字要读得稍重且略微停顿,整句的语速稍慢,即“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运用声音的大小对比表达古文的语意,使听众更容易听懂文言文。

语音的轻重只是相对而言,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走月亮》中“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这句连着两个“走着”,如果用同样的音量去读就破坏了文中朦胧静谧的意境,朗读者应该在轻读前一个“走着”的基础上,弱化后一个“走着”,用更轻柔的语气低吟慢诵,通过声音高低的差别,使听者对这些相同的文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和不同的感觉。

2.语速的快慢

语速的快慢由课文的内容决定,它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过快或过慢都会引起听众的不适,只有快慢适中的语速才能让聆听者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般而言,语速的快慢与人的情绪和外部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欢快、焦急、争吵、指责的情绪,清朗、广阔、明媚的环境,语速宜快;悲伤、絮叨、回忆的状态,阴郁、压抑的气氛,语速宜慢。以《小马过河》为例,文中松鼠看见小马准备过河,急忙拦住他:“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读这句时语速要稍快、急促一些,把松鼠着急、惊恐,同时也包含着好心劝告的情绪表达出来。而在《掌声》中“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朗读这两句时速度要缓慢,表达出英子紧张、自卑和痛苦的心理。

正確的方法可以使朗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语言的乐感,使他们的朗读悦耳动听,声韵流动,展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音律之美。

四、植入朗读情感

《语文课标》在各学段的朗读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是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但学生依然不得要领,即便反复地读与悟,也依然是有声无色,言语干涩。这其中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要想实现“有感情地朗读”,一方面需要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加文化的沉淀,以达到与文本共情共融,实现以声传情的目的;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具体、有效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口中有“物”和“悟”,能够感染、催化听众。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去落实这项指导呢?D64F13E5-7232-4C9F-A66E-D810950F6812

朱熹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由此可见,多种器官并用不失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

(一)视觉

许多著名文学作品中有描写景物的语段,朗读这些语段需要调动视觉器官参与其中。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在诗中“雪花飞扬”是静态的、轻柔的,但是朗读时,如果要让它动起来,朗读“飞扬,飞扬,飞扬”时就应该声音渐弱,给人以回响的感觉,同时使听者将目光由近及远,投向视线所及的地方,用视觉去想象,仿佛看见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浪漫、悠远的意境呈现在眼前。

(二)听觉

文字作品中描述的某些声音,属于听觉想象,朗读者只有先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感受这个“听”的意境,才能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去朗读。如“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这一句,朗读者在读“听”的时候,一定要侧耳去听,留出听的时间,给听者遐想的空间,感受那隐约之间由远而近的炮声,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三)嗅觉

有的文学作品用文字描写嗅觉,刺激读者幻想,营造出一段奇妙的经历。对此,朗读者就要把对气味的记忆,用有声的语言将听众的嗅觉打开。“你看,春雨带来了清新的泥土气息。”在读这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本能释放出来,闭上眼睛,抽一下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让泥土的芳香充斥整个胸腔,让听众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嗅觉想象的魔力。

(四)味觉

酸甜苦辣是食物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通过味觉想象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使听众感受到人间百味也是朗读的一个技巧。例如,朗读“这个时候他特别想吃酸杏。四月了,把这个又红又紫,摸起来很硬的酸杏放在他的面前,他一口咬下去,哎呀!酸呀!”这句话时,如何把“酸”的感觉传递给听众?这就要求朗读者先有味觉后有语言,当读完“哎呀!”的时候,不要急着去读“酸呀!”而应还原实际生活场景,捂住自己的腮帮子,皱着眉头,咧开嘴巴,倒吸一口气,然后才读出“酸呀!”如此声势必能给听众强烈的刺激,酸的感觉顿时涌了出来。

(五)触觉

当皮肤受到外界刺激时,人的身体各部分所产生的感觉就是触觉。由文字语言引起的触觉想象在朗读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如“一阵狂风卷过,寒风阵阵袭来,伫立在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这句话,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读完“浑身发冷”时,不要马上念出下文“冷”的具体描写,而是稍做停顿,让自己感触到阵阵寒意之后再读出来。这种经过触觉想象的感受,能使朗读者和听众的体验进入更高的层级。

中国画有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留白,“白”即“无”,是空出来的,让人有想象的空间,是意境的载体。“五觉”朗读法即声音的留白,停下来,空出来,用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去朗读作品,表達自己对作者或作品的理解,能给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朗读是一门艺术,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行之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渐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高度。

作者简介:姚建芳(1972— ),女,广西蒙山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等。

(责编 黎雪娟)D64F13E5-7232-4C9F-A66E-D810950F6812

猜你喜欢

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朗读
谈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智慧引领,让朗读真正落脚于课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