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活”起来:元宇宙与我国非遗发展新思
2022-06-08吴承笃王颖
吴承笃 王颖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非遗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空间缺失、与现实脱节、难以为继等问题愈发严重,火热的元宇宙概念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对元宇宙的未来构建图景及非遗发展现存困境的分析,从变革传承模式、提升用户地位和拓展变现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促进非遗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新思路。试图以打造具身化的拟真虚拟非遗体验来提升用户的话语权、编辑力、体验感并探索非遗的变现机制,进而打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让非遗在促进现实问题解决、赋能区域发展的同时,成为未来中华民族情感连接的重要精神纽带。
关键词非遗 元宇宙 虚拟空间 脑机接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在留存历史记忆、建设文化强国、拉动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其长期以来存在的空间缺失、与现实脱节、难以为继等问题愈发严重,阻碍了非遗的文化与经济价值的释放。
元宇宙概念的出现,恰似一道曙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所具有的同步性与高拟真度、开源与创作、闭环经济系统、永续发展等特点,①不仅为未来“人体的延伸”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一、对标当前困境:从危机重重到曙光乍现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陈刚、董浩宇:《北京大学学者发布元宇宙特征与属性START图谱》,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8292530/ 36ecQXk9erWN5Fnjnvkfi6okQf_OqGXdy-LpwKHwVMQwWkFbJEQU_RllATw1IPrOxZ8yslMGXYhaseC12zdW9mPuSgJqyNepTbA3-kqcd5ysVq。]关于元宇宙的设想,Neal Stephenson早在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就已经提出,在《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等作品中也得到了影视化呈现。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已经着手构建元宇宙生态,如 Roblox、腾讯、米哈游、百度、三星、字节跳动、Meta等。随着5G、VR、AR、AI、数字孪生及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元宇宙将从需要佩戴多种VR配套设备的初级阶段过渡到通过脑电信号使人脑与机器相连的高级阶段,这为非遗现存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我国非遗发展困境剖析
1.空间缺失:传承模式有限,忽视空间建构
当前非遗的传承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符号再现”,即摘取少量非遗元素符号,融入现代文化产品当中。这种模式往往缺乏过程描述,停留在比较浅显的符号消费层面。第二种是“过程再现”,常通过文字、图像和音视频等手段对非遗进行记录。这种模式对承载非遗的空间介绍略显不足,以讲述背景或者直接展示为主,难以使受众长时间保持专注。第三种是“场景再现”,即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非遗技艺进行现场表演。这种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或模拟非遗的原生空间,但缺点也较为明显。一方面,因其一般在非遗原生地进行展示,所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特殊情况的影响较大,难以形成大量人员流动和用户聚集;另一方面,场景的建造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户体验成本也相对较高。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多数非遗的传承存在侧重非遗本身而忽视空间建设的倾向。
2.与现实脱节:被生产思维役使,忽视用户体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转变趋势。但很多非遗产品仍然停留在生产思维阶段,不考虑用户的审美情趣与情感需要,导致非遗产品的式样和用途缺少改进和创新,非遗的表演和展示缺少体验和参与。这就使很多非遗技艺与现实社会脱节,成为精美但不实用的“展览品”,难以在现代化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难免被束之高阁。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的出行和聚集受到了很大限制,这给很多本来就需要现场展示的非遗项目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更加弱化了非遗项目的体验感和用户参与感。
3.难以为继:发展依赖补贴,传承群体萎缩
除了空间缺失和产品过时之外,我国多数非遗项目存在自主盈利能力较差、依赖国家和政府补贴、传承人员老龄化或后继无人等问题。一方面,虽然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庞大,截至2022年3月17日,我国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达到1557项、3610个子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s://www.ihchina.cn。]如果仅靠政府补贴,而不对非遗进行产业化改造,终将会使其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另一方面,多数非遗仍采用口耳相传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方式,]孙立青、徐晓红:《从“小众”走向“大众”: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活态传承与传播》,《东南传播》,2020年第5期。]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已经很难给予传习者足够的发展机遇,出现了非遗传承群体萎缩、主要传承人老龄化的现象,非遗活态化传承举步维艰。
(二)元宇宙解困可能性阐释
从报纸到广播、从电视到互联网,媒介的更迭不仅是时代巨变的重要标志,也颠覆并重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暗合了麦克卢汉所说的“任何发明或技术都是人体的延伸或自我截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第64页。]。元宇宙的出现将继续扩展人体延伸的范围,改变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将为非遗的活态化传承、数字化生存提供技术支撑。
首先,5G技术作为元宇宙的底层支撑技术,具有超高速、低时延、低功耗、泛在网等特点,]曹三省、龚明威:《5G与媒体融合时代下出版业IP開发模式的创新发展》,《现代出版》,2020年第6期。]可以为元宇宙时代非遗虚拟空间的建构、非遗产品的数据保存提供基本保障。超高速的特点使其能够满足超高流量业务的要求,这为采用XR技术搭建超真实非遗空间提供了可能;低时延特点能够确保非遗体验的连贯性,增加非遗体验的真实感;低功耗的特点能够支持大功率设备的接入,并能持续较长时间,确保非遗体验的延续性;泛在网的特点能够减少空间的限制,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非遗体验。8F6B410A-37BC-4324-AF34-8648020BCCA8
其次,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能够生成与现实世界状态同步更新且具有高拟真度的仿真空间,还原非遗存在的真实空间,运用AI、XR、3D等技术能够搭建跨时代、多样态、理想化的超现实空间,实现虚拟非遗原生空间的重塑。在元宇宙高级阶段,体验者还可以摆脱多种设备的束缚,通过脑机接口操纵数字分身,使用户通过远程分身在重构的虚拟空间中获得更加真实的非遗体验,比如基于虚拟现实的脑机接口(BCI-VR)技术就是将脑机接口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可以使用户通过脑机接口进入VR技术搭建的非遗虚拟空间并进行体验。
最后,元宇宙可以通过标准化协议及创作平台的授权,让用户获得编辑和修改权,进而促进非遗体验产品的创作。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运用能够建立去中心化、节点化、高度透明的交易链条,通过代币建立永续发展的闭环经济系统,打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经济连接,进而实现非遗体验和创作的变现,这为非遗传承者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扩大非遗传承者队伍,实现非遗的产业化运营。
二、变革传承模式:从符号再现到空间重构
元宇宙通过构建拟真现实空间和超现实空间迎合了非遗的时代性、地域性、文化性和具身性等特点,]张吕、雷雨晴:《数字化生存语境下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中国电视》,2021年第10期。]进而促进非遗的传承方式向“空间重构”演进,解决当前非遗文化产品存在的在场感和沉浸感不足等问题。
(一)模拟多重感官,重塑非遗原生空间
1.从虚拟现实到脑机接口,营造拟真非遗体验
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一种体验感觉的调动越有效,这种体验的感受就会越难忘。”][美]约瑟夫·派恩、[美]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第70页。]由于非遗具有以人为本、非物质性、活态流变等特点,因而难以通过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只调动视听感官的方式充分展现其魅力。而元宇宙可以通过VR辅助设备和脑机接口增强用户参与感,使其获得多种感官感受,实现非遗的体验式发展。
VR在塑造体验感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在主题乐园、观影、游戏等方面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VR内容制作复杂、配套设备成本较高且较为笨重、长时间使用易产生生理不适等原因,导致目前优质的VR体验产品较少、设备也未普及,从而使其应用仍处于游戏体验层面,难以在非遗项目中实现普及应用。在元宇宙时代,VR配套设备将向轻量化方向发展,目标消费者也会逐渐从B端向C端转移。比如,目前PICO、华为、爱奇艺等多家企业均已推出家用型VR产品。除了轻量化趋势之外,在其他感官感受拟真性方面也在不断突破。在嗅觉方面,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有模拟气味的公司基于气味库完善了“嗅觉电影技术”;在触觉方面,美国的Meta、HaptX等公司推出了具备真实触觉的高级触觉反馈手套。此外,韩国VR硬件厂商bHaptics推出了一款能够模拟推背感和摩擦感的触感背心。可以预见,在元宇宙时代,虚拟体验可以逐渐脱离笨重、固定的仪器,更富真实感的虚拟非遗场景及体验一定可以被营造出来。
进入元宇宙发展的高级阶段后,人们完全可以脱离VR配套设备的束缚而采用脑机接口,让非遗体验变得更加具身可感。美国数学家Vernor Vinge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版》,https://mp.weixin.qq.com/s/vhvPcfdCXKOsdxgHx1dqew。]杜克大学专家Miguel Nicoleli成功地将脑机接口用在猴子身上,让猴子远程控制机器人的动作和行为,然后将动作和行为感受传回猴子的大脑。在元宇宙发展的高級阶段,脑机接口技术将得到广泛使用,通过在用户的大脑与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直接连接,并对大脑对应区域进行刺激,就可以操纵数字分身进入拟真虚拟空间和超现实虚拟空间,获得多感官拟真的非遗体验。2000年,Bayliss和Ballard首次将虚拟现实与BCI技术结合,设计出了受试者驾车的虚拟现实场景。如果能够针对非遗打造出类似的拟真化场景,那么不仅可以增强非遗体验的真实感与参与感,也可以突破地域障碍,降低非遗体验的成本,提高用户参加非遗体验的意愿。
2.从图像表达到空间打造,重构非遗原生场景
除了多感官参与,非遗原生空间的搭建也是实现非遗场景化传承、提升非遗体验临场感的重要举措。1974年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曾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而目前的非遗传承方式,却常常将非遗文化从其原生空间中抽离出来,致使非遗的原真性受到威胁。目前的散发性疫情限制了非遗展演及体验活动,阻碍了非遗的传承。在元宇宙时代,随着相关技术的进化和普及,可以通过环境建模技术对非遗原生环境进行再现,同时还能通过操纵数字分身,实现“不在场”的“在场”体验,在虚拟原生空间的重塑中,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传承。
一方面,在元宇宙中时间是可以回溯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可跨越的。因此可以通过数字孪生和VR等技术实景化呈现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模拟不同时代原住民生活的场景,以特定的地域空间唤起原住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豪感,以情感为纽带提升青年人对传统非遗技艺传承的使命感。通过元宇宙相关技术实现“近距离接触”地域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可以增强非当地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为非遗传承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另一方面,在元宇宙时代,对非遗原生空间的重塑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复刻与原样呈现,而是在非遗原生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重构。这种非遗文化的活化并不会对非遗的原真性构成威胁,因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载非遗的实体空间滋养了原真性的两个侧面,并使其不断对话。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一生的栖居之地具有原初特点,同时新一代人又不断为自身创造特色。][美]莎伦·佐金:《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丘兆达、刘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页。]丹尼尔·亚伦·西尔和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将真实性、戏剧性、合法性作为场景分析的三个要素。][加]尼尔·亚伦·西尔、[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祁述裕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6页。]这三个要素也可以作为元宇宙时代非遗原生空间重构的重要抓手。具体地讲,可以在洞察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在非遗空间体验过程中融入探险、竞技、悬疑等多种元素,塑造能够满足用户探索真我、表现自我及培养使命感的故事化非遗场景,将非遗产品制作与表演体验任务化,并形成主动分享机制,以需带产,实现非遗原生空间的活化与非遗的价值转化。8F6B410A-37BC-4324-AF34-8648020BCCA8
(二)远程群体聚集,打造非遗互动仪式
1.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共在
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与关键。在元宇宙时代,不仅要为用户构建沉浸式的非遗体验情境,还要打造互动仪式链,激发用户对非遗的情感能量,从而使其产生自觉进行非遗传承的道德感。
互动仪式链是由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他认为,形成互动仪式的组成要素有群体聚集(身体共在)、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关注焦点和共享的情感状态,成功的互动仪式会使人产生集体兴奋,从而催生出群体团结、情感能量、代表群体的符号和道德感。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各地对聚集活动进行了一定限制,阻碍了非遗体验者的群体聚集,难以打造非遗互动仪式,不利于提高非遗情感能量,给非遗文化体验造成了挑战。
然而,柯林斯在强调亲身参与的重要性之外,也提出了一个特别的限制条件,他指出:“这样的情形是有可能的,即将来的电子媒体被设计成可以模拟人们的生理方面,以实现IRs(互动仪式链)的运转,IRs可建立起高水平的关注焦点和情感连带,可以想象将来的通信设备能够尝试着在神经系统之间收发信号,而这些信号能够增加共享的体验。”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05页。]在元宇宙时代,柯林斯所强调的这种特别限制条件将得到满足,用户有机会通过脑机接口进入虚拟的非遗仪式情境当中,并在这种虚拟仪式情境中实现远程的群体聚集,远程参与非遗活动。在互动仪式之后,用户出于获取社交货币的需要及对非遗文化的道德感,会自发传播参加非遗活动的感受,这有助于带动更多用户进行非遗体验消费。
2.发挥社交功能,打造意见领袖
为了成功打造非遗互动仪式链,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注意将传统仪式和互动相结合,使用户在参与某项非遗仪式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非遗仪式的体验者进行互动,通过发挥即时社交功能,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为非遗体验注入情感价值。第二,要招募对非遗文化具有高度情感能量储备的个体,塑造非遗体验的意见领袖,由他们扮演强势内容源、信号放大器和意见气候营造者的角色,既创造关注焦点,又激起他人对非遗共有的情感。当非遗体验意见领袖与消费者共同参与非遗互动仪式时,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就可以激发人们的从众心理,催生集体兴奋,有助于互动仪式的成功开展,实现消费者情感能量的累积。
三、提升用户地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未来的元宇宙是用户创造并驱动的世界”]黄安明、晏少峰:《元宇宙:开启虚实共生的数字平行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年,第25页。],要想实现非遗的活态化传承,就要充分利用元宇宙带来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用户的话语权、编辑力、体验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理想化的公共领域,让用户更好地发表自己对非遗发展的意见和看法,以主人翁的姿态为非遗保护出谋献策;第二,吸引用户参与,以人机协作的方式不断构建并更新非遗虚拟空间;第三,满足用户对非遗体验的多种需求,倒逼非遗体验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将用户从非遗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建构者,促进非遗的自发传承。
(一)建设公共领域,赋予用户话语权
元宇宙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后者去中心化的特性为打造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介入非遗保护政策的制定,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进而实现以群体智慧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的新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多元意见,但受经济、政治的影响仍然较大,与哈贝马斯所描述的那种脱离国家控制和市场操纵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介于私人与国家之间的理想化公共领域相距甚远。然而,一旦进入元宇宙时代,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的虚拟世界很有可能会成为产生理想化公共领域的摇篮。这种理想化公共领域的建立能够提升用户的话语权,对非遗的发展产生助推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用户的非遗文化知识储备,自发形成各种促进非遗传承的行动。用户以多样态、沉浸式、互动性的非遗体验活动为平台,在多感官体验中增加非遗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能以技术为中介实现自我组织,采取各种行动促进非遗的自发性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达成社会公意,提高非遗发展政策的切实可行性。由于公共领域是人们“漫谈式地形成意志”]翟杉:《数字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重构》,《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2019年,第215页。]的平台,所以,用户可以在不受权力约束的条件下,自由表达自己对于非遗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舆论介入非遗相关活动。这有助于更好地处理目前非遗政策与非遗保护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满足多元需求,增强用户体验感
如果将移动互联网时代比作信息爆炸的时代,那么元宇宙时代或许可以称为空间爆炸的时代。当人们可以无限建构虚拟空间时,要使非遗体验产品从众多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就要洞察用户需求,增强非遗项目的体验感。应该融通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和不同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非遗项目的体验化改造。
体验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非遗项目和用户群体的特点。元宇宙所具有的具身交互性,使得全方位获取个人的身体数据成为可能。可以基于非遗体验用户的身体数据和情感反馈数据,以多个标准对用户进行划分,确定目标用户的画像,以需带产,开发不同类型的非遗体验产品。这里以不同年龄的用户为例,对如何打造多功能融合的非遗体验进行说明。
对于儿童群体来说,因其处于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凸显非遗体验产品的教育功能,避免使用暴力元素,打造能够寓教于乐的非遗体验产品。比如,可以通过古琴、笙管乐、凤阳花鼓等传统音乐的沉浸式体验低成本地提升儿童的乐感,通过苏绣、蜀绣、绵竹木版年画等传统技艺的体验低风险地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通过基于青林寺谜语、澄海灯谜等非遗项目打造的闯关益智类游戏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8F6B410A-37BC-4324-AF34-8648020BCCA8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寻找娱乐性元素来丰富业余生活,排解生活的压力,因此,要注意凸显非遗体验产品的娱乐功能,适当加大非遗体验的难度,提升挑战性。此外,也可以以梁祝、白蛇传、大禹治水等民间文学素材为蓝本,构建多玩家参与的、深度沉浸的故事化体验,使非遗体验用户以第一视角参与故事发展,同时满足其社交需求。
对于老年群体来说,其年龄较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低且出行不便,因而要突出非遗的审美功能,提升非遗体验产品的易操作性和内容情节的平和性,要让老年群体不出家门就能获得一种“近距离”的观赏体验。同时,要注意增强互动性,提升陪伴感。比如,在豫剧、京剧、评剧等传统戏剧的体验过程中,应该让老年群体获得登台对唱的体验。
(三)人机协同生产,提升用户编辑力
如果说移动互联网时代让每个人都拥有了“麦克风”,那么元宇宙将为每个用户提供描绘世界的“马克笔”。在元宇宙时代,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消费倒逼非遗体验产品的生产,还可以通过人机协作的方式在元宇宙中进行空间生产与编辑。由于不同用户的创作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未来多元化的非遗体验产品的生产需要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和職业生产内容(MGC)相互协作。
第一,非遗的传承模式以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现场创编为主,]刘依:《“抖擞传统”之“抖”:非遗的短视频传播》,《文化遗产》,2020年第5期。]具有一定的门槛,因而在未来的元宇宙非遗创作生态中要有一定数量的、以团队为运作单位的专业内容生产者。团队主要由熟习非遗文化的指导者、具备用户思维的运营者及非遗体验场景的设计者等专业人士构成。PGC在非遗产品创作中具有标杆作用,能够使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保留原真性,提升非遗体验产品的趣味性及与用户需求的切合度。
第二,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工具可以将高级指令转换为生产结果,自动完成编码、绘图、动画等工作,这将提升用户在非遗内容生产中的地位。非遗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为用户提供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因此,非遗在元宇宙时代将得到更多创作型用户的关注。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创作的非遗体验产品获得经济利益,还可以将作品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分享,更好地建构自我形象,获得群体身份,促进社会资本积累。
第三,只有PGC和UGC还远远不够,还要充分发挥MGC在非遗体验产品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三者有机结合。在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MGC早已在新闻写作、海报设计等领域得到应用。比如,2018年新华社向全球发布的“MAGIC”智能生产平台,生产一条时长 2 分 08 秒的视频仅耗时10.3秒。在元宇宙时代,AI将进一步赋能机器内容生产,通过拆解和组装非遗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非遗体验产品的批量生产,提高非遗内容的产出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赋能非遗传承。
除了树立用户思维,提高用户在非遗发展中的话语权、体验感和编辑力之外,还要将元宇宙的建设与非遗变现渠道的拓展相结合,实现非遗发展从国家补贴扶持到自主经营、盈利创收的重要转变。
四、拓展变现渠道:从国家补贴到盈利创收
在元宇宙时代,除了打造拟真非遗体验以外,各相关方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变现机制,塑造非遗品牌,将虚拟体验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完善非遗产业链,不仅要实现非遗活化,还要将非遗传承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释放非遗文化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
(一)打通经济闭环,建立非遗变现机制
在元宇宙时代,区块链技术将成为连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实现人与物、物与物、虚与实共通的万物互联设想。“区块链技术作为永久的、不可篡改的、可验证的、去信任的、可编程的分布式账本技术,给数字资产的创设、发行、保管、交易、使用等提供了新的范式。”]司晓:《区块链数字资产物权论》,《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分为原生币和代币两种,代币则包括同质化代币和非同质化代币(NFT)。 后者能够给数字资产(如数字图片和视频剪辑)提供唯一的加密货币令牌,因而能够使数字化艺术品的版权得到确定的宣示,扩大了原创性艺术品版权保护的范围。]刘永谋:《元宇宙的现代性忧思》,《阅江学刊》,2022年第1期。]NFT不仅是元宇宙时代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经济闭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建立非遗变现机制的重要依托。
1.保护知识产权,激发非遗创作活力
在物质丰盛的世界之中,富裕是一种幸福符号的堆积,对物品本身提供满足感的期盼使平庸的日常生活得以延续。在现代社会中,物品带给人们满足感的本源已经逐渐从物的使用价值向物的符号价值转移,文化日渐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非遗文化给产品带来的溢价空间为用户进行非遗体验产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但是,文化产品的创作成本较高,且边际成本较低,因而非遗内容创作者常常面临创作成果被搬运、原创衍生品盗版等问题,这打压了创作者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元宇宙时代,用户可以通过NFT使其作品获得独一无二的产权代码,从而解决个人原创内容被搬运牟利的问题。将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连接到区块链上,可以有效遏制非遗原创衍生品的盗版现象,使用户的知识产权得到保障,激发用户对于非遗内容的创作活力。
2.探索变现模式,完善非遗产业链条
实现非遗体验变现的关键步骤是要探索非遗体验的收费机制,开发衍生产品,建立完善的非遗产业链条。
可以按照体验次数、活动特点、体验时长、会员制等四种收费方式对非遗体验进行收费。第一,通过NFT生成数字门票,对进入非遗体验空间的用户按次收费,不断提高非遗体验的质量,不定期更新非遗体验项目,吸引用户重复消费。第二,实行参观免费、体验有偿机制,对特定的非遗活动按次数或时长收费,尽可能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第三,建立会员制度,以会员折扣、纪念品、特别服务来增强用户黏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倩碧推出的名为Meta Optimist的数字藏品仅对其忠诚度计划成员开放访问权限。8F6B410A-37BC-4324-AF34-8648020BCCA8
除了对非遗体验本身进行变现以外,还可以通过数字衍生品实现非遗体验的变现。目前,非遗的非物质性使很多项目难以开发实物衍生品,而在元宇宙时代,随着经济闭环的打通,数字藏品将成为非遗衍生品发展的重要方向。与当下拍卖天价数字藏品有所不同,在元宇宙时代,非遗的数字衍生品将呈现日常化、多样化、平价化等趋势,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人情感寄托、非遗体验纪念、社交货币象征、艺术审美和收藏等方面。非遗数字衍生品的开发可以延伸非遗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当前的非遗变现模式。
(二)虚拟现实联动,释放非遗潜在价值
元宇宙不等于虚拟世界,元宇宙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结合,虚拟世界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于现实世界。无论在《雪崩》还是在电影《头号玩家》中都可以看到,高度发达的虚拟世界建立在现实世界破败不堪的状况之下。但是,应该认识到,未来的元宇宙并不是人们用来逃离颓败现实世界的乌托邦,而是继Web1.0、Web2.0之后万物互联的新发展阶段。在不远的将来,要通过虚实互补、虚实接合和虚实共生等途径,以虚拟空间的建设促进非遗发展,利用非遗的力量助力现实问题的解决,实现虚实联动,充分释放非遗的潜在价值。
1.虚实互补,布局差异体验
元宇宙的多技术支撑性虽然使其体验拥有多感官性、超真实化和深度沉浸的特点,但元宇宙阶段的虚拟空间仍不能完全取代现实。因此,要结合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布局差异化的非遗体验。
在线上和线下提供不同的产品,通过线上引流带动线下消费是目前很多品牌处理线下实体店铺和线上网络店铺关系的一个有效方法。这同样适用于处理元宇宙时代非遗的虚拟世界体验与现实世界体验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味觉感受很难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和脑机接口等技术来实现,这就限制了很多非遗项目的虚拟体验,所以在现实非遗体验中应该更加侧重味觉体验,实现虚实互补。
2.虚实接合,打造连接枢纽
除了进行差异化布局之外,还可以通过某种激励,将虚拟空间的用户向现实世界引导,打造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枢纽。这个连接不仅指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连接,也指虚拟非遗体验产业与实体制造业的连通。第一,可以在虚拟非遗体验中布设现实体验任务,引导人们完成线下体验,获取稀有非遗衍生品或非遗体验材料,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第二,可以将虚拟非遗体验中用户制作的产品,通过3D打印等技术生产出来,促进与非遗相关的实体制造业发展。这种体验产品既可以用来销售,创造经济收益,增加用户在虚拟非遗体验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也能作为象征非遗体验的符号保存,增强用户的非遗体验记忆。
3.虚实共生,赋能区域建设
一方面,虛实共生是指虚拟人物与真实人物的融合共生,可以解决非遗传承中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勒曾经指出:“在后人类看来,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限。”][美]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页。]在元宇宙时代,智能设备的发展将促进人的“赛博格化”,真实人物可以通过各种设备延伸自身的技能,虚拟人物则由真实人物的元件优化与重组合成。]彭兰:《智能时代人的数字化生存——可分离的“虚拟实体”、“数字化元件”与不会消失的“具身性”》,《新闻记者》,2019年第12期。]人的“赛博格化”将解决目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的问题,实现非遗技艺的永续传承。
另一方面,虚实共生也指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共同发展。在元宇宙催生的与现实城市中的人、物、组织、场景等要素相对应的虚拟城市中,通过计算实验方法分析和评估决策场景,可以对真实的城市建设进行预测。]Wang F, Qin R, Wang X, et al, “MetaSocieties in Metaverse: MetaEconomics and MetaManagement for MetaEnterprises and MetaCitie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vol.9, no.1(202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遗+”发展模式已经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个典型的非遗脱贫范例是盖宝村所打造的“侗族七仙女”,她们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展现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和“蜡染”等非遗文化,带动了区域特色产品的销售。在元宇宙时代,可以在虚拟的城市或乡村空间中设计多种非遗传承与利用方案,比较和分析各方案的运营结果,用于优化区域建设决策,以较低的成本将非遗文化传承与地方产品销售、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让非遗真正实现以虚拟带动现实、以现实反哺虚拟,形成虚实共生的美好图景。
五、结 语
元宇宙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非遗将在元宇宙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将赋能未来的区域发展。但是,也要深刻地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中的元宇宙还有一段距离,使非遗活起来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经济利益。
首先,元宇宙的发展仍然受到基础技术瓶颈的制约。元宇宙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5G、数字孪生、VR、AR、XR等技术目前仍然未能达到元宇宙要求的水平,体感设备总体来说比较笨重,造价较高,还没有实现大范围普及与应用,距离真正的元宇宙时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既要警惕利用元宇宙概念进行圈钱的乱象,如天价NFT作品拍卖、元宇宙高价圈地行为等,也要预先设定相应的防范机制,坚决抵制以非遗为噱头、以炫技为主要手段对非遗文化进行内涵抽离与恶意扭曲的行为,保护非遗的精神内核和品牌声誉。
其次,元宇宙并不是人人拥有绝对自由的乌托邦。第一,体感化、个性化的非遗虚拟体验需要对用户身体信息进行收集,这一过程带来的用户隐私泄露问题如何解决?第二,在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的背景下,学习能力较弱的老年群体和欠发达的国家(地区)如何参与优秀虚拟非遗文化产品的体验与创作?第三,算法并不是完全中立的,而是由人编制的,其中掺杂的外来意识形态与资本控制该如何应对?第四,没有各国参与的元宇宙难以称为“宇宙”,未来应该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合理的文化交流机制?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最后,不必急于对元宇宙高唱“技术决定”或“技术有罪”的论调,因为技术归根结底是由人创造并使用的,而人与动物、与机器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精神和思想。在元宇宙时代,人与人之间不是靠冷冰冰的代码连接,国家的边界也不能仅仅靠国界线来划分,精神连接才是构筑文明认同的关键。非遗文化作为区域群体凝聚力、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在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加持下,不仅要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还要积极释放其精神价值,用不同非遗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差异性抵御机器内生的同质化趋向,以非遗内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性抵御外来侵蚀,真正将非遗从凭吊历史的碎片变成元宇宙时代重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新生力量。
〔责任编辑:来向红〕
作者简介:吴承笃,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颖,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①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新闻界》,2021年第10期。8F6B410A-37BC-4324-AF34-8648020BCC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