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传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22-06-07陈红丽

科学与信息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场馆科普科学

陈红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馆 广西 南宁 53002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我国的科普文化场馆一直处于建设和发展探索阶段,在为科普文化事业承担必须功能,扩展更多功能,不断完善功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与优化自身的科普传播模式,为传播科普文化等打造更牢固的基础和更便捷的方式,使科普文化场馆处于更良好的状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1]。

1.2 研究意义

在大众的生活中,科学文化生活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在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所包含的领域极其广泛,在不断科技化的现代社会,科学文化也逐渐成为一个大的分支。随着人们对科学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传播科学文化的方式和载体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科普类文化场馆便担当重任,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其场地范围内外又可以探索出多种多样的传播科学文化的方式。针对不同的群体,去寻找适合大众的接受科学文化的科普传播方式。因此,科普类文化场馆的科普传播模式尤为重要,如何科普传播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各种功能,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接受科学文化的方式,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科普类文化场馆的研究文献较少,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与科普传播模式相关的文献很多,但也在不断地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探索着更加全面、更加适应现代的科普传播模式。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传播是其实现各类功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科普类文化场馆种类较多,科普类文化场馆大概有综合性科普类文化场馆、专题性科普类文化场馆和基础性科普类文化教育基地等。提升科普类文化场馆的吸引力和产业竞争力是现在学者们比较关注的地方,但它总离不开科普类文化场馆整体的科普传播模式的研究,运用各种模型去研究去探索科普类文化场馆应该发展的方向,从科普文化产业总体的角度去看待如何科普传播。以部分科普场馆为研究对象,分析科普场馆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了解不同类型的科普场馆在产业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探索如何提升科普场馆的产业竞争力。专家研究了科技馆与科学文化,论科技馆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努力创新机制,完善展教功能以及科技馆人才的培养及引进,都是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重要的问题。

3 我国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传播发展现状

科普类文化场馆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公益特征。科普类文化场馆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宣传科技成就及其作用、培养公众科学兴趣、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与文化的需求,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当前,我国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传播模式发展尚不完善,并存在“两极”现象:一方面,很多的科普类文化场馆处于闲置状态,馆藏标本不足,展览与活动很少,缺乏一定的科普传播方式,场馆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很低,没有充分起到科普类文化场馆建设存在的作用,这些场馆需要适合自身发展的科普传播模式,来发挥场馆自身存在的作用,体现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目前相对来讲基本功能得到体现的科普类文化场馆也需要更好的科普传播模式,来不断地以良好的存在状态体现其社会价值,不断发展与更新;另一方面,在一些主要科普政策的推动下,场馆的建设规模与数量也在不断扩大,需要去探索保证这些新建的科普类文化场馆充满活力并能够可持续发展。

以中国科技馆为例,第一,科技馆需要更大范围的考虑普通群众的科学文化需求,人们接收到的科学文化教育的程度不一样,一场科普活动应尽量容纳更多受教育范围的人。对不同人群进行分析定位,总结他们的特点,找出大众对科普文化接受的共性,对需求的共性进行分析综合,来策划更加适合公众的展览和活动。第二,优化科普宣传模式,尽量对科教活动定义范围内的公众进行科普宣传,以较低的成本去获得较高的回报,比如招募各个年龄阶段适合做科普宣传的志愿者,扩大招募志愿者的年龄范围,首先从学校开始招募,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以每个志愿者为源点再次进行科学文化传播,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家庭和学校,创建一种馆校机制,将学校的科学文化传播与科技馆的科学文化传播建立沟通的桥梁,实现更加便捷的宣传。

中国科技馆的展览相对其他科技馆丰富。展览是实现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体验活动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教育活动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展览分为常设展览和短期展览两大类。短期展览分为4类:一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与其他机构联合举办的展览,如化学元素周期表专题展等;二是由其他机构主办,中国科技馆承办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展览,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展览回顾等;三是根据需要吸引公众策划的短期展览,如儿童科学主题展等;四是关于时间与科技的思考策划的短期展览,如光照未来展、遇见更好的你等。临时展览的类型不断丰富,内容不断优化。

4 我国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传播模式优化建议

4.1 从科普文化产业整体的角度探索科普类文化场馆的科普传播模式

科普文化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社会公益事业产业化。专家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将科普文化产业定义为:满足社会中人们的科普文化需要、科普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这种产业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科普文化消费需求,满足人们科普文化需求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和最大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和社会的科普文化消费需求。目前国内所具有的科普类文化产品种类不多,销量较高的主要为科普书籍。科普类文化场馆要在熟悉了解整个科普文化产业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和不足以后加强和优化自身的科普传播模式。科普文化产业离不开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类文化场馆是科普文化产业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4.2 各个科普类文化场馆经营费用来源应根据自身需求多样化

每个科普类文化场馆所在的地区不同,不同的地域发展情况不同,公众对于科普文化的需求也不一样,功能定位要根据自身场馆的特点和当地公众的特点以及要普及的科学文化内容来确定该场馆应该借鉴哪些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运营费用来源除了政府拨款和其他相关补助以外,在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要加强社会捐赠收入,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要加强自身经营收入。自身经营收入有影院门票收入、场馆租赁、各种活动收入、文创产品收入等,根据场馆自身成本和社会公众的消费情况来进行价格定位。

4.3 拓展功能,各个功能探索最优化实现

科普类文化场馆大部分均以科学教育为主要功能,教育的含义和内容可以很广泛,但也有其局限性。笔者认为,科普类文化场馆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科普文化传播,拓展不同的功能,一个展览的布置可实现单一的功能,也可以是多个功能的组合,当实现的功能适当时,更接近实现传播科普文化的目的。因此,科普类文化场馆要对各个功能进行探索,找到最优化实现[2]。

4.4 重视人才培养,提升科普类文化场馆软实力

人才培养是科普类文化场馆必须重视的问题,相关类型的人才使科普类文化场馆具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整个场馆的运行也更加专业有条理。科普类文化场馆建设很快但人才稀缺,即使建设起来在人才很少的情况下也不能够健康地发展运行。因此,应重视科普相关的人才培养,提升科普类文化场馆软实力。

4.5 重视学术氛围,加强馆校合作

从幼儿园到高中,是培养一个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和吸收的关键时期,馆校合作使得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更方便地接受科学文化,学习科学知识。与高校的合作不但可以达到科学文化传播的目的,也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馆校合作模式多样, 随着不同的学校阶段有着不同的合作模式,各大科普类文化场馆应与周边的各个学校密切沟通,实现最优合作方式。

4.6 紧跟科技发展,将新兴技术更快地融入科普类文化场馆科普传播

科普类文化场馆本身就是传播新兴技术的最好载体,但目前国内的场馆都只是建设起来,处于科普传播的初级阶段,新兴技术的运用滞后于科技发展很多,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地将新兴技术纳入进来,使场馆更加具有吸引力,宣传更迅速。

5 我国科普类文化场馆的未来科普传播趋势

随着科普类文化场馆建设的加快,科普传播模式也逐渐丰富,科普类文化场馆以及科普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将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科普文化产业,科普类文化场馆的发展离不开理论基础的指导,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完善基础,也在理论的不断完善中更好地指导科普类文化场馆的科普传播,不断优化科普传播模式。

多元化筹资是我国科普类文化场馆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宣部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中要求部分科普类文化场馆将实行免费开放,而科普类文化场馆大部分仍以政府资助为主,由于政府投资比较有限,使得我国科技馆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为了使场馆能够更加健康地科普传播,多元化筹资成为我国科普类文化场馆的必然之路。

交互式展览日益成为重要的展览方式。交互式体验能够激发公众的兴趣,将新兴技术融入交互式展览当中将使观众拥有更加真切的体验感。启发不同人群的对科学的探索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互动交流中改进优化,加深公众的印象和体验效果。多个组织联合举办模式将成为趋势。一家举办的成本很高,仅科普类文化场馆自身的经济基础,在资金本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举办一个大型展览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多个组织联合举办更加轻松,也可优势互补,提高举办的活动质量。

6 结束语

科普类文化场馆作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文化的平台,其科普传播模式可以概括为如下:资金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通过展览及其他各类科普文化活动与公众进行交流。馆校结合,通过实践课程、讲座等形式的活动实现科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和其他功能。国外科普类文化场馆的成功经验是根据自身场馆的情况进行调整运用,我国科普类文化场馆在未来不断发展,终会找到最优的科普传播之路[3]。

猜你喜欢

场馆科普科学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场馆风采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