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静脉产业发展分析及策略建议

2022-06-07李东刘义成靳博越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业园园区静脉

文/李东 刘义成 靳博越

一、引言

静脉产业,又称“静脉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模式。静脉产业这一概念和描述由日本研究者首先提出,使用过的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被人体静脉系统循环输送至心肺系统重新交换物质、更新氧气,就像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静脉产业系统被分类、收集、转运、加工、处理为再生材料和资源,重新进入到经济和产业系统中一样。而与之相对应的所谓的动脉产业是指原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产制造、流通消费而形成的产业。

在我国2006年实施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中,对静脉产业的定义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维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1]。静脉产业内涵丰富,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转运、加工、处理、再循环、再利用,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化活动都是静脉产业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关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的决策部署,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安全供给的重大战略需求,科学技术部自2018年起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2018和2019年中央拨付专项资金分别约8.5亿元和10亿元。

静脉产业发展事关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资源安全,应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城市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构建包含全流程处置环节、多类别处置品种、产业创新化发展模式的静脉产业发展体系,形成设施布局合理、处置工艺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的区域系统化解决方案,重点建设处置设施统筹设计、基础配套共建共享和信息智慧监管的静脉产业园,提升静脉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二、我国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新政不断推出

静脉产业是实践循环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纵深推进,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持续发展,有关静脉产业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重视,新政策新方针不断推出[2]。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资源能源比重要显著上升;2008年8月通过、2009年1月实施、2018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将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即静脉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3];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二)产业园区快速发展

2006年9月,山东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规划得到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复同意建设,标志着国内首家现代意义上的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拉开序幕[2]。此后,国内静脉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静脉产业园区数量由2012年的22个增长至2019年的96个,年均增长率约为23.7%。目前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静脉产业园已超过100多个,园区的建设发展模式也由最初的1.0模式进化到现在的3.0模式。比较典型且已初具规模的静脉产业园有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上海老港静脉产业园、天津静海静脉产业园、江苏苏州光大国家静脉产业示范园、浙江杭州天子岭静脉产业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着静脉产业和相关园区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

(三)产业规模成倍增长

近年来,伴随着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静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产业规模实现了量级增长。近几年我国静脉产业园的投资规模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静脉产业园投资规模由2012年的5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98亿元,增长约12.7倍,年均增长率达45.7%。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推广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在此政策背景下,静脉产业园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快速增长。

表1 静脉产业园投资规模列表

此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项目模式也对静脉产业规模的增长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根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项目库信息公开数据查询,截至2021年底,已通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并进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的静脉产业园PPP项目有24个,累计总投资约156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约为6.5亿元。

三、静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发展相对落后

与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静脉产业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均起步较晚。废弃物的完全资源化和再利用涵盖了众多专业技术和流程工艺,涉及到物质利用、节能降耗、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因历史发展的问题,我国没有相关领域深厚的研究积淀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做支撑,比如垃圾焚烧发电早期主要依靠引进和学习日本、德国、丹麦等国的设备和技术。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迅猛发展和产业领域的不断实践,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与一些技术积累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和提高。技术发展的相对落后[2],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

(二)设施协同有待优化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各地与静脉产业发展相关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地理空间分布相对碎片化,设施间的分散布局和各自独立运营导致废水、废渣、废气等无法协同处置,资源利用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和二次污染的风险。此外,现有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多是停留在单元节点或局部领域,大量的科技研发和工程实践表明,采取单元节点或局部环节的单一技术,难以整合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的全产业链条。分散布局不利于固体废物处置形成上下游有效关联,不利于形成现代化、协同化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和运营模式,亟待通过强化静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项目合理布局,提升处置设施的集聚化和协同化水平,从而促进静脉产业发展。

(三)园区建设参差不齐

尽管我国静脉产业园区数量众多,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观念、技术、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园区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产业特色和耦合效应并不明显。多数园区未能充分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污染物质的近零排放。有的园区以城市原有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为基础进行静脉产业园改造建设,导致园区仍以废弃物末端处置为主,产业带动能力不足;有的园区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进行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和城市矿产开发活动,鉴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和有价资源的回收利用难易程度,造成了部分附加值高的废弃物得以回收利用而附加值较低或回收难度较大的废弃物继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四)资源循环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领导受到传统观念和思维惯性的影响,一味地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资源循环意识淡薄,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充分理解和领悟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对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壮大发展在观念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行动上没有合理的谋划。面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资源能源约束的瓶颈,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方式需要转变。此外,虽然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针对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宣传仍然相对较少,公众对于静脉产业的认识和理解还处于知之甚少的阶段,参与和支持静脉产业发展的意愿还不够强烈[4],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静脉产业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新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消费也逐步向中高端提质升级。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深入实践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破解资源能源约束、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前锋利器。静脉产业作为资源再生利用的过程,既可以有效减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可以低成本替代补充部分生产资料,从而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破除资源能源约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与实践路径。

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逐渐增多、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以及消费需求向中高端升级,因此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还将不断增大。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还会导致固体废物的产生方式和组分构成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大量快递包装废弃物的产生等。此外,当前我国城市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碎片化,各设施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水气能渣的循环代谢易造成二次污染,固废综合利用率低,新建设施选址困难,“邻避效应”[5]十分明显,这些已成为许多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社会的有益探索与实践,通过源头分类、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妥善处置,可有效防止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大气、水体等环境介质,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推进静脉产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提升静脉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前锋利器,是推动静脉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通过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加快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高效处置的基础研发和工程应用。依托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和平台,促进静脉产业园区科技研发、设备中试、工程应用、装备制造等项目的导入和发展,提振园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

(二)促进产业衔接,提升综合效益。加强静脉产业之间、静脉产业与上下游动脉产业之间的耦合链接,提升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和下游产品附加价值。通过静脉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提升,构建新一代静脉产业体系,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等多领域综合效益的共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

(三)推进循环改造,优化园区水平。针对当前静脉产业园区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推动的“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园区优化改造设计,推动绿色循环发展。优化处理处置设施布局,提升企业内部清洁生产技术和水平,进一步优化园区内产业链,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升园区整体效率和水平。

(四)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意识。结合城市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工作的推进,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认识和了解。提倡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大力宣传静脉产业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与静脉产业相关的固体废物管理意识。提升规划建设的静脉产业园区宣教示范功能,开展垃圾分类先进经验、固体废物处置和环保装备制造先进技术等的交流、示范和宣传。

(五)制定帮扶政策,完善配套措施。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能源安全的国家战略,狠抓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政策的落实。探索制定与静脉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扶持政策与创新培育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依托静脉产业园内研发、工程中心的建设,对高端科技和产业人才提供住房补助、个税优惠、创新奖励等一系列扶持措施;为相关科研机构、创业企业等提供配套创新培育政策,对房屋租赁、水电使用、财政税收等费用给予一定优惠[6]。

(六)引导多方参与,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推行PPP、特许经营、第三方治理等多种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废旧物资收运系统、处置设施、监管体系等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要充分发挥社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展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模式,让市场的力量与行政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积极推进“互联网+”模式在静脉产业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创新收运、监管、交易等环节的发展模式。

六、结束语

静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事关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持续推出的产业政策,有力推动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静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规模增长取得重要进展。同时,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技术发展相对落后、设施协同有待优化、园区建设参差不齐、资源循环意识淡薄等问题。面对经济新形势和社会新变化,应加快科技创新引领,促进上下游产业衔接,推进园区循环改造,创新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静脉产业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园园区静脉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