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彩超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2022-06-07张国栋彭玉荣
张国栋,彭玉荣,李 辉
研究表明1980—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从0.67%骤增至10.40%[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本质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为21.2%[2],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确诊合并下肢血管病变1年后,高达21.14%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3]。彩超可更加直观显示血管腔斑块情况,故可在患者出现症状前发现各种血管病变[4-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192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192例作为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已确诊发生下肢血管病变;合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坏疽或踝肱指数(ABI)<0.9[1];未伴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1.3研究方法 采用PHILIPS iE Elite彩超诊断系统,超声声束与血管内血流夹角≤60°,取样容积为2 mm,最低流速为10 cm/s。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并充分暴露,将探头放置于下肢血管位置,避免产生压力,沿血管走行检查血管,直至足背动脉。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下肢动脉血管声像特点、血管内径、血管内-中膜厚度、血管斑块、狭窄及闭塞情况和血流峰值流速、动脉搏动情况。
1.5诊断标准 ①血流通畅、充盈满意:血管壁光滑,内-中膜厚度<1 mm。②下肢血管病变:血管壁毛糙,内-中膜厚度>1 mm,管腔有狭窄、闭塞、血流速度、频谱形态改变及无血流信号[6]。
2 结果
2.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超声表现 下肢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增加,管腔内发现单个或多个低回声、强回声或混合回声硬化斑块,部分伴有声影。血管腔毛糙,有不规则、多节段性狭窄,易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下肢动脉管腔内在较大斑块处可见彩色血流充盈缺损;管腔狭窄严重者血流变细,且为节段性、杂色血流;管腔闭塞者无血流信号。
2.2下肢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比较 观察组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下肢动脉管壁内径比较 观察组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下肢动脉病变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下肢动脉斑块形成171例,狭窄64例,闭塞21例;对照组下肢动脉斑块形成43例,狭窄5例,闭塞0例。观察组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狭窄、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5下肢动脉血流峰速比较 观察组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流峰速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6ABI比较 观察组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ABI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1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和体检健康者下肢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比较
表2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和体检健康者下肢动脉管壁内径比较
表3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和体检健康者下肢动脉血流峰速比较
表4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和体检健康者下肢动脉踝肱指数比较
3 讨论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因该病发生隐匿,病程较长[7]。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患糖尿病5年及5~10年人群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2.6%、23.0%,而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则高达66.7%,约1%的患者最终需截肢治疗[8]。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同时伴血脂、血压异常,下肢动脉长期处于高血糖影响下,促使管壁上血浆和组织内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发生糖化反应,糖化反应生成物附着、聚集于管壁,影响血管内皮功能,且随着下肢动脉血红蛋白功能减退,携氧能力降低,血管内-中膜逐渐增厚直至出现斑块,使血管内皮舒张和收缩功能出现障碍,下肢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改变。
彩超二维检查模式可显示下肢动脉管壁光滑程度、内径、内-中膜厚度、血管搏动、管腔形态等,从而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通过血流成像及脉冲多普勒可直观看到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股动脉、胫后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对照组,斑块形成、狭窄、闭塞发生率及ABI高于对照组,血流峰速显著小于对照组,说明彩超能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情况,从而可在疾病早期进行筛查、诊断,并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实时掌握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