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颅脑外伤开颅术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2-06-07梁上男李成林叶原森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开颅外伤颅脑

梁上男 李成林 叶原森

颅脑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危重症,主要由外界暴力伤害所致,比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外物剧烈撞击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1]。当头部受到猛烈的撞击时会导致颅脑组织出现严重损伤,进而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使得患者容易出现重度脑性昏迷甚至死亡,增加了患者残疾与死亡的几率[2]。颅内压升高是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在治疗期间,需要加强对颅内压的监测,改善患者的预后。鉴于此,本文将64 例开展颅脑外伤开颅术治疗的患者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11 月在茂名市人民医院开展颅脑外伤开颅术治疗的64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32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28~62 岁,平均年龄(45.36±5.84)岁;外伤类型:广泛脑挫裂伤14 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出血10 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8 例。实验组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29~63 岁,平均年龄(45.86±5.77)岁;外伤类型:广泛脑挫裂伤15 例,脑挫裂伤伴颅内出血9 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8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64 例患者经颅脑CT 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症状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②患者开展开颅术治疗;③本次研究获取伦理委员会的审核通过,且患者及家属同意参加研究并签字。排除标准:①患者的肝肾等器官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②患者入组前长时间服用抗凝药物;③患者的病历资料不齐全或者中途退出。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1 h 内完成急诊术前准备工作。

实验组开展有创颅内压监测,详细方法为:①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做好全身麻醉工作,沿着患者的侧脑室额角进行穿刺处理,将提前准备好的脑室性颅内压测压管置入脑室,随后连接颅内压测压仪器(内特斯医疗系统公司,型号:110-4G),结合颅内压的初压情况,即颅内压>25 mm Hg,在脑室性颅内压测压管排出一些侧脑室脑脊液;②沿着头皮口延长进行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结合颅内压情况,打开硬脑膜并吸出部分血肿,之后进行减压处理,若是颅内压水平居高不下,可以通过吸出部分脑脊液、甘露醇等方法来降低颅内压,促使颅内压维持为<25 mm Hg,然后完全打开硬脑膜,对硬脑膜进行减张缝合,去掉骨瓣后缝合头皮。术后继续监测颅内压,若是颅内压>20 mm Hg,需要进行脱水剂治疗。

对照组开展常规颅内压监测,具体方法为: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进行全身麻醉处理,随后开展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送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行常规监测,主要监测内容:①心率;②中心静脉压;③血氧饱和度;④呼吸;⑤动脉血压等,并结合患者的颅内压水平进行脱水剂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颅内压与治疗情况,仔细记录患者术后24、72、120 h 的颅内压水平,统计颅内压探头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仔细记录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术后肝肾功能异常、肺部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的例数,计算急性脑膨出率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颅内压与治疗情况比较 术后24 h,实验组颅内压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120 h,实验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压探头拔除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颅内压与治疗情况比较()

表1 两组不同时间段颅内压与治疗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率3.13%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的18.75%、2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一种危重症,是指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患者颅脑组织出现损伤,临床上表现为颅内压升高、持续性昏迷等症状[3]。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严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颅内压是衡量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指标,加强对颅内压的动态监测对于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4]。

常规颅内压监测主要利用患者的腰穿测压、生命体征以及颅高压症状进行判断,但是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存在不足之处,影响预后效果,限制了临床应用范围[5]。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有创颅内压监测逐渐用于颅脑外伤开颅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6]。有创颅内压监测主要通过植入颅内连接压力传感器检测患者的颅内压,采用排出脑脊液的方法降低稳定患者的颅内压水平[7]。同时,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操作比较简单,可以准确测量颅内压水平,具备监测与治疗的双重作用[8,9]。李文生等[10]在研究中通过对比发现,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中的效果理想,可以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预后效果,这与本次研究较为相似。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术后24 h,实验组颅内压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120 h,实验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颅内压探头拔除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有创颅内压监测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有创颅内压监测用于颅脑损伤开颅术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术后颅内压水平,减少术中急性脑膨出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开颅外伤颅脑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