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影响
2022-06-07李翠平胡薇薇王薇
李翠平 胡薇薇 王薇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明显增加,脑血管疾病患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是我国病死的首要原因,其病残率、复发率极高,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1]。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可一定程度降低其病残率及病死率,改善其临床症状,防止复发。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相关并发症的主要药物,阿司匹林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它属于抗血小板及抗炎药物。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改善患者预后[2]。然而,仍有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缺血性症状,即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包括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和生活阿司匹林抵抗,前者是指服用阿司匹林无法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后者是指在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中阿司匹林不能发挥预期效应[3]。本研究对150 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旨在探究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影响,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9 例,女71 例;年龄40~84 岁,平均年龄(65.8±7.0)岁。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确诊脑梗死[4],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确诊;血小板计数在(10~45)×1010/L;入组前30 d 内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及阿司匹林药物;无阿司匹林禁忌;随访期间均存活,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及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者;感染、消化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入组前1 个月内有创伤患者;入组前1 个月内服用氯吡格雷、华法林、低分子肝素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予以患者阿司匹林治疗,于入院前2 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顿服200 mg,随后顿服100 mg,连续治疗1 个月。
1.2.2 血小板功能检测 在口服阿司匹林1 周后采集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获得血小板血浆,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
1.2.3 血小板聚集程度 将500 μl 生理盐水加入检测反应杯中,于37℃下孵育5 min,再加入500 μl 全血孵育5 min,置于37℃的反应小室内,搅拌速度为1200 r/min。将电极没入全血中,加入500 μmol/ml 的血小板诱导剂花生四烯酸、10 μmol/L 的二磷酸腺苷检测血小板聚集程度。待反应曲线达平台期时终止反应,由于血小板活化后会黏附于电极上使电阻增加,故电阻增加表明血小板聚集程度增高。
1.3 阿司匹林抵抗判断标准及分组 以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进行判断:在500 μmol/ml 花生四烯酸下>20%;在10 μmol/L 二磷酸腺苷浓度下>70%,符合其中1 项定义为阿司匹林半反应,符合2 项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5]。根据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将上述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死亡为随访终点。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分组 150 例脑梗死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30.7%(46/150),纳入阿司匹林抵抗组,余下104 例纳入对照组。阿司匹林抵抗组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1.7%(10/46);对照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7%(7/104)。阿司匹林抵抗组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9,P=0.008<0.05)。
2.2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两组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抵抗组2 型糖尿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n(%),]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不是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2 型糖尿病、阿司匹林抵抗是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类型,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6]。该病具有病死率、病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抗血小板药是预防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并发症的常用药物,其中阿司匹林既是解热镇痛药,也是抗血小板药之一。阿司匹林常用于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然而尽管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或规律用常规剂量及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脑梗死复发风险并未发生明显下降[7]。有学者研究指出,服用阿司匹林并不能有效降低脑梗死复发,这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所致[8]。据报道,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几率约为5.5%~65.0%,而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2年内发生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风险高于无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9]。另有研究认为患者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致病因素,即便未用阿司匹林进行抑制血小板功能,其缺血性血管事件的风险仍存在[10-13]。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30.7%。这与钟旋旋等[14]研究结果相符。进一步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进行调查,发现其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2 型糖尿病是导致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影响因素,其原因可能是糖尿病会导致血小板过度激活,进而使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且血小板激活后可促进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阿司匹林抵抗、2 型糖尿病是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部分脑梗死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而2 型糖尿病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阿司匹林抵抗是脑梗死患者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对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