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资源 振兴种业
2022-06-07陈天问南京审计大学
陈天问/南京审计大学
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我国是世界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多样的地理环境加之数千年的精耕细作,培育了丰富的“老种子”资源,为现代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根据2015年至2018年我国实施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统计,我国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呈现出消失速度加快的趋势。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我国水稻品种从4.6万多个减少到仅1000多个,小麦品种从1.3万余个减少到500个至600个,玉米品种从1万个减少到152个。在消失的作物品种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粮食品种,振兴种业发展迫在眉睫。
坚持问题导向 明确短板弱项
外资品种“强势入驻”。我国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随着国外种子经营公司大量涌入,在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上,外资品种市场占有率提高。仅玉米一项,美国先锋公司培育的玉米335依靠强大的资金、营销和服务优势,仅用3年就成为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之一,经过10年的推广,成为东北、华北地区玉米主要种植品种。蔬菜种子面临的“卡脖子”现象也不容乐观,比如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进口种子占当地市场份额60%~70%,每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一般情况下,国外蔬菜种子的售价比国内同类品种高出20%左右,但其产量比国内同类品种高出20%左右,抗病虫害的能力也更强。
本土品种“防守困难”。我国种业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涵盖面上,与跨国种业集团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市场竞争力不强。以玉米、水稻为例,全国29%的销售额集中在7~8家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净资产超过10亿元、销售额超过5亿元。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种子进出口赤字约2.24亿美元。
经营企业“重买轻研”。在美国、德国等种业发达国家,企业是科研育种的绝对主力,跨国公司一般科研投入占销售额的10%左右。比如,美国科迪华在玉米领域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种专利,掌握了60%以上的种质资源。而国内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仅为2%~3%。国内种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侵权、套牌、仿制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只买不研”,种子市场“假而不劣”,导致不公平竞争,进而束缚了一些大企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400家科研院所从事种子研发工作,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80%的种业资源集中在科研单位,但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未能根本破解。近5年来,寿光、南通等地蔬菜研究所引进的种业研发专业人员不到聘任人数的5%。
种业发展“重量轻质”。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现代育种技术水平快速提高,高产量、高效益种子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但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仍然在流失。口感更好、品质更佳的“老种子”由于产量低、抗病性差等缺点,渐渐被更适合现代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商业品种取代。
坚持标本兼治 推动种业振兴
成立由基层推广部门参与的联盟。建立由教学、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加设区市以下的推广部门组成的种业振兴联盟。世界粮农组织建立了很多有关种子方面的联盟,推动种子的发展,其中不乏基地的成员。种业振兴要落地生根,基层推广部门是关键,捆绑在一起,可有效避免种业发展过程中相互脱节的问题,避免了“头大脚小”的畸形,让基层推广部门积极参与到种业振兴大业中去,可以展示种业发展的成果。水稻南粳“9108”“5055”等优良品种在南通水稻生产大面积应用与推广并取得成效,市县镇区农技推广队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研企业推广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机制,发挥各方优势,抱团发展,在认识中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形成带领种业振兴的强大力量。
提高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率。加快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交易平台建设,支持创新种质上市公开交易、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竞争性拍卖等做法。鼓励具有典型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农业种质资源,依法申请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让农业种质资源在持续利用中得到更好保护。加强对国家级、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圃)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对濒临灭绝的地方种质进行抢救性收集。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并建立各核心种质专属DNA指纹图谱数据库和二维码识别标识。建立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动态检测体系、种质资源数字化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地方特色品种发展,加快地方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苗木盆景等的繁育与开发应用力度,实现地标作物产品标准系列化,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花、果、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探索建立种质基因保存圃,收集保存地方特色品种,加以提纯驯化、繁育更新,壮大种群数量,并引导农民适度推广种植。比如,在南通本地种质资源基础上研发的通豆6号,成为江苏推广面积最大的鲜食大豆品种,也成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主推品种。
激发种业企业创新活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种质资源库圃,加强地方品种的普查、收集、保存和利用,依法明确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种质资源范围,加强原生境保护,防止资源流失。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承担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任务,鼓励支持个人、社会组织、企业等登记其保存的农业种质资源,形成资源大保护的良好氛围。加快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表彰奖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激发参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国家种业基建、现代农业发展等项目平台,加大对种苗企业在育种技术、设施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实力强劲的种业企业。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支持国内种业企业涉足农资领域,开展对外服务贸易,鼓励走出国门,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