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沃土 丰粮仓
——江阴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022-06-07万小溪江苏省江阴市农业农村局
万小溪/江苏省江阴市农业农村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高标准农业建设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江苏省江阴市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进农田连片整治“四化”(规模化流转、标准化建设、生态化改造、产业化发展)行动,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以规模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打造“农田集中连片、环境生态美丽、农业规模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土地利用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耕地面积47.55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34.35万亩,比重为72.2%。2021年秋粮总面积15.77万亩,其中水稻13.9万亩,平均亩产620公斤左右,居于历史高位。
高标准推进,抓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充分认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引导、加大投入,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在江阴市形成齐抓共建、同心协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良好氛围。
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出台《江阴市农田连片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明确要求市财政对农田连片整治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重点对农田连片整治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给予奖补。财政预算安排在江阴市乡村振兴资金内。按照亩均不低于4000元的建设标准投入资金,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对当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奖补(目前奖补标准为每亩2000元),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3万亩农田整理工作,以每年1万亩的目标任务推进落实,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每年不少于0.5万亩。重点对全市主要干道沿线、农业特色镇村、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区域开展农田连片整治三年行动。优先安排主要干道沿线两侧各500米范围推进农田连片整治“四化”行动,进一步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对照各镇(街)耕地保有量下达建设和考核任务。对重点镇街压实任务,对基础薄弱镇街挖掘潜力,逐个地块进行摸排,逐个项目进行落实。
村企共建,综合发力。江阴市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鼓励镇(街道)、行政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田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相关经营主体同样享受以奖代补政策。2021年,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1个,总投入4272万元,其中10个项目建设主体为行政村,1个项目建设主体为农业经营主体。2022年全市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1.6万亩,计划建设总投资不低于6400万元。
项目支撑,高效推进。江阴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融入全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中,统筹谋划、高标推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头雁效应”,多措并举优化项目建设管理、强化项目服务水平、深化项目落地落实。江阴中向旭曜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张佳宝院士共建院士工作站,签约合作项目总投资7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壤改良剂生产企业,年产MT土壤改良剂300万吨,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高质量打造,推动农业产业新跨越
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更注重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江阴市依托科技支撑,把高标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吨粮”田。
技术保障,试点先行。2021年,由国家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保护监测中心主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快速培肥试验江苏省试点项目在江阴市展开,由中向旭曜科技(江阴)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重点研究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提升途径。经测产统计,“常规培肥”水稻亩产实测643公斤,“中向快速培肥”水稻亩产实测720公斤,亩产增加12%,项目试验区实现土壤肥力提高与水稻增产增收双赢。
丰富内涵,完善配套。江阴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推动项目区农田高标准建设和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按照“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统筹安排项目区建设内容。指导镇街对原来基础设施较差的田块提档升级,按照高标准农田标准进行田间设计,系统建设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通过梳理废沟呆塘、拆除田间零星废弃建(构)筑物等措施,切实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同时结合自然资源规划局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共同管理。对原来农田基础较好的地块查漏补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改造,完善配套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整修和新建机耕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和装备提档升级。
建管并重,常态长效。按照“村级接收、主体负责”的原则,推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强化用途管控,及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实行特殊保护。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优先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种植,防止高标准农田非农化、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竣工验收后,由村集体做好接收,由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承包地以不低于每亩8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进行统一流转,再由村集体发包给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经营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确保管护到位。
高效率利用,构建“沃野生金”新格局
江阴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绿色发展、融合发展,进一步释放高标准农田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引领,促农业高质高效。江阴在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粮食稳产增收,粮食播种面积28.52万亩,总产1.3亿公斤,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5%。畜牧水产增能保供,全市生猪存栏3.2万头,出栏4.8万头,水产总面积5.4万亩,年产量2.4万吨。“菜篮子”高质高效,蔬菜生产总面积18万亩,总产量38万吨,叶菜自给率达80%。华西都市农业水稻园区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对1000余亩水稻种植基地实施改造升级,建设育苗中心、水利物联网监管系统、生态水循环系统、大米加工综合车间、低温仓库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了产业化种植、节水灌溉和远程精细化监控,形成了华西独有的特色高品质种植模式,生产的优质、绿色华西臻米每公斤售价20元。2019年,华西都市农业在原有的高标准农田基础上进行扩建,新建高标准农田3100亩。2021年实现全年大米产值2000万元,园区综合性收入超过8000万元。
绿色发展,促乡村宜居宜业。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江阴市鼓励镇村将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田园建设,以“美丽田园+产业发展”的思维模式搭好乡村振兴“新平台”,将“小田园”串珠成线、连线成面,以“小田园”催生“大经济”,提靓人居环境的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江阴市南闸街道观西村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集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村。观西村狮山湖美丽田园项目,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方,依托环境优势发展特色种养和休闲观光旅游业,形成科技示范、休闲旅游、农业观光和生态农业四类发展模式,把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江阴市申港街道申西村投资180余万元,建成400亩高标准农田,不但增加了种田大户的经济效益,有力推动了“藏粮于地”战略实施,优美的环境更是让田园变成公园,稻田成为网红,吸引了附近居民前来“打卡”。
创新融合,促农民富裕富足。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意见(试行)》,促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工作,让农村土地资产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开辟富民强村新路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立有效机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截至目前,全市有无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企业1家、省级企业13家,1家龙头企业在A股上市、9家在江苏省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累计培育无锡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0家,1689家家庭农场进入省级名录库管理;建成无锡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0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2020年,全市256个集体经济组织总资产379亿元,净资产231.5亿元,村均净资产达9044万元,实现村级收入33.5亿元,村均收入达1308万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416元,同比增长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