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江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6-07朱新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链农业发展

朱新华/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拓展农民就业空间的有效路径,是打牢乡村全面振兴基础的重要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紧扣乡村产业振兴,以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

乡村产业工作有特色、发展有成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江苏省紧扣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聚焦“特色强、链条强、功能强、主体强、政策强”,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抓统筹谋划,立足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发布《江苏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系统谋划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思路和方向,围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明确做大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精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做优乡村新型服务业、做深农村产业融合、做活农村创业创新六项重点任务,配套实施五项重点工程,推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各地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坚持规划引领,常州、盐城、泰州出台“十四五”乡村产业专项规划,无锡以“五园五区六带”为重点统筹布局乡村产业,徐州启动“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抓链条整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发力推进。推动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整合要素、统筹资源、链式发展。在全省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省级重点链,发展一批市域县域特色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典型县。优质稻米被认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高淳、宝应、泗洪被认定为全国典型县。2021年,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1.3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超过900亿元。南京市围绕8条重点链,“科金兴农下午茶”服务对接有声有色;南通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7+2”产业联盟,助力主体组团发展;宿迁市发布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构建报告,绘制9条重点链图谱。

抓主体平台,“国字号”方阵持续扩容。在龙头企业培育上,新增国家级22家,总数99家,4家企业入选全国头部企业百强榜、6家入选专项榜,全省龙头企业上市44家,2021年新上市5家;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个,总数186个,大蒜、肉鸡国家产业集群、56个国家产业强镇有序推进;在农村创业创新上,最新公布的全国农村双创园区目录,江苏省216个,占全国1/10,新增全国优秀带头人10个,累计27人,全国第一;在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上,苏州市吴江区、徐州市贾汪区获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总数62个,居全国前列。

抓典型推介,示范引领效应有效发挥。全省形成集群集聚、全产业链、产业融合、龙头带动等乡村产业振兴十大模式及典型案例;紧扣“品质提升、品味提档、品牌提振”,持续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活动,组织100个主题创意农园、100个农耕实践基地、100个康美基地专题推介,13条线路57个精品点获全国推介,全国最多,扬州市借助抖音平台举办“好地方、好休闲”乡村休闲旅游大赛,镇江市发布“镇农游”乡村休闲旅游十大助力项目;同时,全省推介10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示范典型、15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51个产业化联合体典型案例。通过示范引领,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抓支撑保障,产业政策体系不断优化。围绕产业融合用地,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出台保障和规范农村三产融合用地政策实施细则;围绕企业用电政策,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出台文件,明确7类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初加工范围,降低企业成本;围绕金融信贷支持,省农业农村厅、省农行联合推出四大类10项专属金融政策,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南京市三产融合用地政策落地取得实质性成效;淮安市务实推进产业融合用地项目库建设;连云港市对148家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优惠用电企业予以明确;常州市出台零保费、应急转贷池等政策,缓解小微农企融资难题。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把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作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突出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4条省重点链和一批市域、县域特色链,以延链、优链、强链、补链为重点,挖掘农业多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打造产业多种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突出延链,纵向整合贯通产加销。发展农业全产业链,首先要纵向延伸产业链,推动从一产向加工、流通、品牌、服务、体验等二三产业延伸,创新供给,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一是以集群集聚为抓手,培育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链条要延伸,产业是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了一大批优势特色明显、规模集中连片、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突出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推动村级发展“一村一品”、镇级建设产业强镇、跨区域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村融合、产镇融合、集群发展,切实抓好中晚熟大蒜、苏系肉鸡、小龙虾等3个国家产业集群和64个国家产业强镇建设,夯实全产业链发展基础。二是以创新转型为重点,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推动创新转型,把好精深加工的“度”,紧盯粮油、畜禽、蔬菜、水产等细分产业精深加工的最顶端和最增值环节;找准提档升级的“点”,加快生物、数字、环保等技术集成应用,推动装备化智能化;建强产业集聚的“区”,发挥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集成创新、企业集聚、综合服务、上下游配套等功能,全面提升加工层次水平,围绕60家省级集中区推介一批示范典型。三是以消费趋势为导向,发展主食加工业。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转变,主食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央厨房、预制菜等新型消费业态受到追捧。顺应市场消费需求,引导在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合理布局中央厨房、方便食品、预制菜肴等主食加工,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业态。发挥加工企业、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等主体作用,系统化推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品牌营销。

突出优链,横向拓展融合农文旅。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既要纵向拉长链条,也要横向拓展功能,通过“+旅游”“+教育”“+康养”,催生新业态、满足新需求,优化链条构成、形成叠加效应。注重创新、注重挖掘,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从硬件设施建设向软硬实力整体提升转变,持续激活发展动能。一是点线面结合,着力强化硬支撑。经多年发展,全省培育了一大批精品景点和特色线路。围绕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精品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挖掘亮点特色,做靓一批知名乡村休闲目的地;围绕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串点成线,做精一批热门打卡线路;围绕全县域、跨区域,连线成面,建设一批精品农旅区。休闲农业发展,不能依赖打起围墙卖门票,要注重强化产业功能,依托乡村产业和园区载体,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和衍生功能,融入乡土文化、红色记忆、乡愁乡味。二是注重品牌内涵,着力打造软实力。2020年推出“苏韵乡情”品牌以来,经过全省上下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品牌实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江苏休闲农业的金字招牌。省级层面持续集中打造“苏韵乡情”休闲农业品牌,开展品牌形象设计,紧扣“乡游”“乡宿”“乡食”“乡品”细分品牌系列,推动地方特色品牌通过“苏韵乡情+”,叠加赋能、形成合力,全省上下一盘棋,共同塑造休闲农业品牌形象。加强省市县联动,创新手段方式,持续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推介活动。三是加快模式创新,着力培育新亮点。从“百园千村万点”精品行动,到“三个100”推介,再到“一园两基地”培育,全省形成了一大批休闲农业特色亮点。持续开展特色推介,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特色模式(项目)和乡村休闲运动基地,示范引领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同时,要紧盯行业发展痛点,推动多途径发展非假日经济,有针对性地开发非假日乡村特色休闲、乡村夜经济以及职工疗休养、拓展团建、科普教育等项目模式,提高休闲农业主体经营能力。

突出强链,内向发力培育强主体。主体强,链主壮,产业链才能强。农业全产业链涉及主体众多,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创业创新驱动、联农带农互动,从内向发力,通过强主体引领,聚拢全链条各类主体,实现基地共建、链条共延、渠道共享、互惠共赢,以集团军形式打造全产业链。一是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持续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龙头企业梯队,重点关注四类企业。第一类是市场竞争力强、经得住风浪的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增强实力、抵御风险;第二类是能够跨区域整合资源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布局、链条布局持续优化;第三类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领军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带动全省行业发展;第四类是全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引领行业集聚,发展一批链主,建强一批产业链。二是培育一批“春笋”企业。产业发展,既要有一群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要有一批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既要做大做强龙头,也要关注后起之秀。依托农业全产业链载体,大力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参与链条创业、融合创业,强化载体孵化、导师引路和创业服务,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春笋”企业。推动成立全省性农村“双创”服务组织,每年举办农村“双创”大赛,持续推介一批优秀带头人。三是发展一批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带动育种育苗、生产基地、加工流通、社会服务、产业协会、电商平台等各类主体融入全产业链,为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通过稳定的利益联结,促进主体联合、要素聚合、利益粘合,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轨道,推广一批联合体发展特色模式、示范案例和利益联结流程图谱。

突出补链,外向赋能集聚全要素。做强产业链,既要苦练内功,也要外向赋能,推动科技、资本、政策等要素聚焦农业全产业链,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一是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是全新的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生产力,有效激发动能。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在特色基地建设智慧农(牧、渔)场,拓展农机作业、农情监测等应用场景,实现智能化、无人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新工艺研发应用和加工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建设智能示范车间和仓储物流,发展现代加工流通;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基于互联网创新发展,探索共享农场、“云”农场等新模式。二是加快大企业大项目招引。基于江苏良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消费市场和投资环境,近年来,大批央企以及境外、外省大型企业集团到江苏投资乡村产业,仅2021年,全省产业融合类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16项,总投资720亿元,对提升江苏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围绕省重点链以及市域、县域特色链,招引更多国有资本、工商资本来苏投资,加强落户企业跟踪服务,形成更好引进各类资本支持江苏乡村产业发展的机制。三是加快产业支持政策落地见效。统筹财政涉农资金、金融信贷支持以及疫情期间助企纾困等系列政策,主动对接做好服务,提高知晓度和受益面。整合省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对全产业链建设成效突出地方予以奖补。落实三产融合用地,做好产业融合发展供地需求项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推动政策实实在在落地见效,支持全产业链发展。

提升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

做好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迫切需要强作风、优服务、重宣传,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不断改进作风。作风决定作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要及时关注基层反映、关注农民诉求。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企业、休闲农业主体造成冲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多方协调、积极作为,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并主动争取地方出台相关政策。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建立暗访调研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入基层一线,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基层情况,全力协调解决问题,用过硬作风保障实际成效。

切实抓好安全。安全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出问题。要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坚持“三管三必须”,切实增强敏感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乡村产业领域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该抓的要主动抓好,需要配合的要积极配合好,加强指导、督促和提醒,既要有力有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相关主体农业领域生产经营,也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人员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坚决杜绝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强化宣传推介。宣传工作非常重要,要用好这一手段。近年来,全省对产业振兴模式、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典型、乡村休闲旅游农业“一园两基地”等开展系列宣传,效果明显,既给各地提供了互相学习借鉴的对象,也让社会各界加深了对乡村产业工作的了解。要持续围绕全产业链建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产业富民等方面,深入挖掘、总结提炼,形成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营造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产业链农业发展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区域发展篇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