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公民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研究
2022-06-07舒书
摘要:随着我国迈向高质量的强国发展战略部署,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国家一切安全的理論指引在各个安全领域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起共同构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对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促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着力于培育公民国家安全意识,引导公民关注和重视国家安全,促使民众逐步养成自发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同时进一步提供培育公民将抽象国家安全观不断赋予实践操作意义的新思路和新见解。
关键词:总体国家安全观;公民国家安全意识;培育
十九大六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和经验,继而开启党带领人民迈向新征程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赶考路。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大变局,世界格局动荡变革,俄乌战争、新冠疫情等黑天鹅事件频发,中美贸易摩擦、西方打着“自由民主”的颜色革命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等各种战略力量围绕利益再分配的愈演愈烈。国内,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趋势下,积极创新社会安全治理模式,重视民间机构、人民群众的参与在社会安全工作中事关执政党和全体国民的生存福祉和发展利益的关键期我国面临国际国内安全严峻挑战,总体国家安全观正是习近平根据新时期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战略指导思想。我国公民生活在和平稳定国内大环境、物质优越充沛已久,对当前国家所面临的潜在威胁和挑战缺少全面的认识,国家安全意识相对弱化通过公民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树立忧患应对意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及意义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系统提出涵盖“十一种安全”的国家安全体系。
习近平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国面临各种安全问题的系统回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在安全领域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持续性三个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与国际意识形态环境的复杂变化息息相关,也映射出国家政治安全的积极建构方向和国家安全的政策和机制的健全,它成为党和政府抵御外部风险,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促进和平发展的重心所在。
二、国家安全观形成的历史脉络
(一)早在古代中国就有国家安全有关的思想与观念,它们对于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作用,并在今天仍深深影响着我国外交方式与国家安全思维模式。安全思想主要集中于治国安邦的战略思想、军事理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等领域。古人认为“国家”相互共处于“天下”之中,若外族偶有来犯,以“和”治理,即对异邦施以文化的教化与影响,以“礼”为纽带的朝贡体系,最大限度促进民族融合,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睦、和谐、天下大同的思想。农耕时代,古中国反对侵略扩张的思想,输出的主要是经济利益的吸引、政治制度的示范和伦理文化的影响,通过“厚往薄来”的贸易交往给藩属国大量经济上的好处以追求周边和睦,这是我国古代安全战略思想的精华,现在仍具有较高价值。
(二)建国初期的国家安全观。冷战格局下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作出了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告诫
全党同志对战争危险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必须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提出“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军事战略重点,同时也大力加强民兵和后备力量建设,同时,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强调要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为后续国家安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改革开放后国家安全观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并提出了以综合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积极开展各种国际活动,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 世纪 90 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与安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的安全观,指出国际社会应树立以互信、互利,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并开始积极实施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政策与国际合作。进入21世纪,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主张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四)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形成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迎来了大变局,从量变迈向质变的速度和效能加快。中东冲突、民族矛盾尖锐、叙利亚连年内战、北约持续东扩俄乌战争致使美俄关系紧张,国际暴力恐怖袭击活动猖狂,而且暴恐活动的方式多变。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发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前国际形势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动荡和贸易竞争、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核武器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蔓延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安全的影响愈加严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呈上升态势。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有效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和政治博弈,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来得正当时。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并应用于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当中。
三、公民国家安全意识概念及意义
公民国家安全意识是指在维护国家不受外来侵犯,社会经济稳步增长所产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包含:一是在国家安全意识引导下,公民对国家的安全和统一、资源或经济等利益的争夺与保护等行为进行调节,是一种有意识的安全防范活动。二是,强化个人的责任感和前瞻意识并引导出使命感和实践意识,对可能遭遇到的危及国家、社会和自身的安全事件存有忧患,并因此抱有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努力战胜困境与获得进步。
国家安全得不到维护,公民的生活幸福就无从谈起,社会无法发展进步,民族复兴也将难以保证,学习和实践的国家安全观有利于长期维护中国主流意识。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化的提出为开展国家安全观教育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公民传授全方位国家安全的理论知识,加强对公民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形成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要求的行为方式,从而凝聚起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越强,就越容易分辨出威胁到国家安全的事件,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激发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在面对威胁和挑战时更好地保障本国的国家利益。
四、我国公民国家安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本研究通过相关文献查阅、比对近5年互联网数据库相关内容搜索及分析,尽力客观、准确地了解剖析我国公民对国家安全意识认知情况及变化趋势作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整体处于和平发展已七十余年,顺心和放心已成为公民常态心理。公民对于社会生存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活跃,参与此类互联网讨论较多,数字时代信息的多元化,娱乐及其个人提升占主体比例。但近些年对于国际国内突发事件关注讨论数据增大,比如输入中、菲黄岩岛争端,中、日钓鱼岛事件、美国在韩部署萨德系统、“台独”、“藏独”、“疆独”、“僵尸肉”、“瘦肉精”等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事件萨德、台湾间谍、爱德华·斯诺登披露的美国“棱镜门”事件等,关注度都是很高的,说明让广大民众认识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此外从国家安全事件关注的年龄来看(信息安全百度指数)人群属性为:年龄比例约为 19 岁以下占 6%;20 岁到 29 岁占 24%;30岁到 39 岁占 43%;40 岁到 59岁占 24%;60岁以上3%。性别比例约为男性占 74%、女性占 26%、0 岁到 39 岁之间的青年占比大于其他青年群体,20 岁到29 岁的青年群体和 40 岁到 49 岁的中年群体的指数也比较高。男性群体远高于女性群体。
第一,国家安全教育基本是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日进行,缺少系统化安全专业知识培训和一线实战经验、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研判应变能力,对国家安全的了解主要来自网络、片状宣传,时间一过便不重要。毕竟当下中国一片和氣没有忧患的气氛,于是国家安全便呈现出短暂的关注中。
再者,对于一般公民而言,不少人对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活动缺乏足够的警惕,对国家当前面临的安全风险不甚了解。甚至是国家干部队伍在此方面认识也是很浅薄的,对“国家安全法的颁布时间”,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时间”,“国家安全工作的主管机构”这些国家安全的常识性问题掌握还不够充分,更谈不上意识情感、能力层面目标,就连在政治情感的培养、政治行为能力方面都是严重不足的,更谈不上起表率示范作用了。
第三,青年大学生群体。生存成长环境整体优渥,因思想单纯参与专业领域项目多,反间防谍意识较为薄弱,社会阅历不深,缺乏经济来源。境外情治机关时常利用征稿、影像片征集、交友、问卷调查等形式发出兼职邀请,并附以丰厚的金钱报酬作为诱饵,大学生们时常在不知不觉中被策反,为他们窃取情报机密。
五、我国公民国家安全意识培育的对策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成为了我国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笔者认为在培育上要把握系统性、日常化、可操作、接地气几大特点进行。具体梳理对策如下:
(一)加强国家安全宣传工作常态化
国家安全宣传落到实处、深入人心,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至上而下设立国家安全形象大使部门主动面向公众就民众关注的问题阐述观点,宣传官方的观点和立场。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论坛等自媒体,电影、电视剧及电子书刊杂志、数字传媒等新闻传媒产品和出版物为依托,宣传我国安部门文化及职责使命。
(二)多方主体参与的联动模式
形成系统完备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 发挥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校教育的主体带动,还需要发挥社会、家庭及大学生个人多方参与的联动模式。定期进行主题教育、热点及其个案分析,答疑等。将国家安全观教育与各类专业职业、百姓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制度建设。
(三)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
我国国家安全相关立法基本已成体系,总的来看,我国现行国家安全的有关法律能够基本满足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可不适应的部分还仍然存在,如极地安全、海洋安全、磁电安全、生化安全、宇宙太空安全等方面,法制建设还没有跟上,相关专业法治研究还比较少,立法位阶偏低,法律控制力不够。甚至在其他一些安全领域,主要靠国家出台的文件和政策来应对,导致操作性不强、针对性不强,不适应现实需要。同时,建立科学奖励机制提高公民参与,2014 年 11 月 1 日,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颁布,第七条规定“国家对支持、协助反间谍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保护,对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但对于多少贡献算作“重大贡献”、“给予奖励”的奖励约是何种等次,以什么形式并未详细说明。精神和物质奖励层面,可建议由国家安全部专门设立奖项和评估标准和细则,每年评选出贡献突出者,依据对国家安全贡献大小程度设立奖项,并颁发荣誉证明或给予奖励。奖励可由奖金、奖品组成,荣誉证明能够影响获奖人在社会当中的道德评价、升学、仕途。
(四)加强青年和大学生国家安全观实践教育
国家安全的学习不仅仅依靠课堂教育,许多高校会定期的开展安全应急演习和实践活动,多是围绕个人的生存安全为主要内容进行。此外,应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教育实践和各安全领域的教育实践进行有机的统一和统筹安排,与学生学习实际、生活实际、专业领域等相结合,将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内的各方面连接成一个整体,进行青年和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注重包括民族忧患意识、个人忧患意识、自然忧患意识、网络忧患意识等相关内容,发挥其各自的系统性,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同时构成一个大的系统。
本文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的公民安全意识培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急促,能力有限,形成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初级,后续的研究还将继续,提出更有价值的对策为引导培育我国公民树立民族责任心,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杨,汪勇.略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77-7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阐述党的十九大六中全会精神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课题编号:2022XCBTB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舒书(1982- ),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