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及其影响因素
2022-06-07汪梦瑶
汪梦瑶
关键词:农村居民;垃圾分类;认知度;影响因素
在环境整治中,垃圾污染问题非常严重。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升,农村污染垃圾现象将会更加严重。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生活固体垃圾排放已然达到2.34亿t,排放量极为惊人。农村生活垃圾成分日益复杂化,这将对农村农业带来污染,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农村垃圾处理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健康以及农村环境整治,因此在农村垃圾处理中进行垃圾分类非常重要。农村居民自身提升对于农村垃圾分类的认知,主动地贴合垃圾分类要求。将为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提供全新的支持,改进目前出现的不足,保障垃圾分类能够更好地实现推广,改进目前出现的问题。
1 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
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意义,可以解决垃圾处理中出现随意倾倒、填埋、焚烧等问题。目前,随意倾倒的成本较低,但此种方式对于环境危害极大。垃圾互相堆放,遇雨天会产生污水。此外,细菌还会产生刺鼻气味,影响当地居民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居民对于生活水准的优化要求。因此,需要就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农村居民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对于农村垃圾污染现象却日趋严重。通过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垃圾排放量较高。因此,对于生活垃圾需要进行集中分类,以便能够避免出现大面积的农业污染。针对目前出现的生态问题,作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以及我国改进的重点方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涉及到农村环境整治以及我国提出的“美丽乡村”治理口号。进入发展新世纪以来,对于农村垃圾集中清理、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宗旨,均在于改善农村环境以及面貌。在开展农村生态改造中,对农村生活垃圾减量资源化提出分类、收集、就地处理的原则。在2016年年底,我国便已有86%的农村建立了生活垃圾处理厂,对垃圾进行减量处理,完成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方法。而在后续,针对垃圾处理分类,虽然已有较多文献,但根据其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模式以及服务等依然有较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便是有很多农民对于垃圾分类认知角度不足。在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上,作为垃圾分类处理的前提,事关垃圾分类工作能否有效开展以及顺利实施,是其中的重点因素。在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以及其决定因素,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而焚烧垃圾包含焚烧以及无害化焚烧,在焚烧过程中,一般焚烧并没有对垃圾进行特殊处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无害化焚烧要求技术以及资金较高,针对于我国农村现有的经济体系,无害化焚烧推广度不足。目前,农村依然以填埋为主。但这种方式会占用大量土地,且填埋土地在极长一段时间内将无法利用。且垃圾填埋处理不当,如填埋层次过深或过浅,均会造成水污染。且随着垃圾产量的增大,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填埋垃圾处理面临较大困境。近年来,在农村,城市化建设中,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逐渐被人们关注。例如,垃圾中包含了造纸原料、金属原料、塑料瓶等[1]。这些均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某一区域内的生活垃圾至少有50%以上均是可回收利用资源。且回收利用后的垃圾进行有效处理,还可投入市场进行二次销售,解决成本。还可以保障质量以及安全性,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一方面可以将部分垃圾转化为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处理垃圾所投入的成本以及时间。农村居民对垃圾进行自觉地分类处理,并利用垃圾的部分再生资源进行变卖,还可一定程度增加金额。因此,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带来全新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解决目前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2 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地结合本文数据进行研究,本文将分析目前的数据来源。以某村镇居民为例,如表一所示。被调查者男性占48.0%,女性则为52.0%,年龄主要保持在26~60周岁。且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处理情况以及分类收集情况认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对于生活垃圾,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以及有害垃圾三大类。且每一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垃圾,测试居民对于其分类垃圾的有效认知程度。通过分析这三大类垃圾的处理情况,并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对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处理。通过集中分析,得出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2]。
在后續的研究分析中,可以通过对数据的采集,了解当地农村居民对于基础垃圾分类的认知能力,表明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且根据农户对于垃圾分类的综合认知水准,设定平均分值,以此平均分值为标准线,衡量当地农村居民是否具备,分类认知能力。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个人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并根据其差异性,设定相关的模型分析[3]。通过模型之间的虚拟变量以及各模型之间的系数,更好地了解农户垃圾分类认知的影响程度。在影响因素回归结果中,从个人特征而言,农户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二者具有相连关系。而从家庭特征进行分析,农户人均收入以及垃圾分类亦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数据来源中,不仅需要分析接受研究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其家庭经济等因素,这些均与垃圾分类处理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4]。
3 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的认知度
3.1 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就调查研究表示,农村居民具备一定的垃圾分类认知能力,但整体的认知程度不足。具体而言,农村居民对于纸板箱、落叶枯枝、过期药品等分类正确率较高,分别为86%、79%以及73%。但在后续研究中,农村居民对于剩菜剩饭正确率较低,仅有40%。因此,从整体分析农村居民对于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程度,具有明显差异。农户对于可回收垃圾的认知度较高,对于可堆肥垃圾以及落叶等正确率为剩菜剩饭正确率的两倍。根据报告的最终结果分析,50%的农户能够做出正确判断,但也有21%的农户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认知不足。
在农村地区,对于垃圾的常规处理方法包含了焚烧、掩埋等。其中,以焚烧为例。焚烧虽然有效地处理了垃圾,但却对于空气以及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在农村垃圾的基本处理方法上,是对农村居民住处集中放置大型垃圾桶,农村居民将日常垃圾扔至垃圾桶内,随后垃圾车将垃圾运送至中转站。但由于垃圾处理地点较为分散,因此所设置的垃圾回收设施不集中。在偏远地区,垃圾运输处理机制以及设施上存在着不健全、不具备等问题。而在垃圾处理的政策上,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相应的法律制度较为空白。尽管相应城市发布了地方性的文件,但仅针对于大型城市。针对农村偏远地区,依然未能够有垃圾分类专门的宣传模式,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政策方面未能够受到政府的关注,处于起步阶段,无法覆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系。在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情况上,对于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进行分类调查。其中,7.69%的居民表示较为清楚,而47.1%的人表示了解,43.59%的人表示不太了解,1.71%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因此,在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情况上,可以得知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处理情况亟待调整,需要培养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促使农村居民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在众多媒体宣传影响下,利用全新渠道,对农村居民进行知识宣讲。
3.2 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意愿情况分析
分析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见情况进行分析,当农村居民在“我掌握基本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选项中,仅有37.2%的居民表示自身知道并掌握垃圾分类处理的方式。25.7%的居民表示在后续处理垃圾时,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来分摊分类的成本,实现垃圾分类处理。且与相关城市进行比较,与城市居民相比,城市居民中的学生群体更愿意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约有95.6%的学生表示,愿意贴合我国目前的发展需求,宣传垃圾分类的优势,提高家人的环保意识。而针对于农村,需要提升农民的环保责任,让农民更加了解垃圾分类收集对于自身起到的重要意义,并付诸于实际行动[5]。而对影响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收集意愿的因素进行回归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的分类收集意愿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等因素影响。就一般而言,女性较男性,更愿意进行垃圾分类收集。且女性对于男性而言,垃圾收集分类成本较小,而教育程度与收集意愿成正比,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环保意识越强烈。其主要原因,对于垃圾分类收集成本较大,获得的经济效益为长期利益。
4 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处理经验——以日本为例
在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处理的经验上,以日本为例。日本对各农村以及城市实行垃圾分类制度起步较早,因此各项规划均完善,是垃圾分类成效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在末端处理阶段,将粪便应用至农村作为肥料使用,而其余大部分垃圾使用填埋方式,少部分采用焚烧处理。而针对有害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日本通过回收再利用、源头整理的方式,减少了垃圾排放的危害。针对垃圾过多产出量的现象,通过回收再利用,将垃圾变为资源。在此阶段中,日本提出针对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需要让农村居民明确垃圾处理的概念以及意义,建立完善垃圾回收体系,明确了回收利用人的具体职责,减少垃圾排放量,其利用率大幅度提升。生活垃圾有偿回收机制是对于农村居民垃圾回收政策的有效支持,农村居民受此政策的鼓励,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积极性大幅上升。在垃圾处理的意识上,日本针对农村以及城市非常注重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从儿童时期,便开始接受垃圾分类的专门引导,言传身教,使幼儿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而在其上学后,教师更通过专门的活动以及和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以及方法。在日本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还成为了小学阶段的专门社会课程学科。并创办专门的垃圾分类网站,组织学生前往垃圾处理厂参观,使垃圾分类的意识能够在幼儿内心深处埋下种子。
5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需要做好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政府可投入相关的奖励方式,融合居民的收集积极性,使村民自主参与。此外,也可以向居民发放环保手册,宣传乱丢生活垃圾的危害,并以垃圾分类收集为基准,体现垃圾收集的重要性,提升经营的环保意识以及分类收集积极性。利用居民社区委员会的优势,建立奖惩制度。且农村以及城市二者具有明显区别,农村居民对于彼此以及生活环境极为熟悉。在农村环境中个,体的不道德行为将会产生明显的制约性。设置宣传栏,表扬或批评居民的某些行为,可以促进农村居民主动地贴合环保要求。建立健全的垃圾回收系统,保证可回收利用垃圾能够分别回购,政府应配置各垃圾回收站点,提高居民分类收集垃圾的积极性,给予从事垃圾回收人员一定奖励及补贴,扶持并稳定当地的垃圾回收系统,适当提高废旧垃圾的回收价格。制定适合本区域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以便于当地村民做好全新的垃圾分類处理工作。
由此可见,通过深度调查以及研究分析,可以得知我国针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度以及影响因素具备了较高的研究基础。以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现象为基准,对农村居民提出针对性地改善建议,解决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不完善、不全面、不环保的问题。同时,也更好地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使农村居民了解垃圾对于生活的不良影响,以及部分垃圾通过回收、转卖等方式,能够形成二次资源,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渠娴娴,曹甜甜,何娣,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认知,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8(33):9-10.
[2] 董欣佳,滕雨佳,卢帅呈,等.态度,认知与激励认同:农村居民垃圾分类现状与对策——基于金华市垃圾分类示范村的调查研究[J].特区经济,2019,369(10):93-95.
[3] 余平怀,邱成梅,黄佳琳.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南省的调查数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1):37-39.
[4] 唐洪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查数据[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11):8.
[5] 陈若旸.社区实施垃圾分类影响因素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5):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