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寻
2022-06-07郑翠萍
郑翠萍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课程,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新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消极因素,简要阐述了分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积极意义,最终围绕如何借助分层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一些策略,包括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合理设计课程目标,分层设计教学活动;课堂落实分层提问,互动促进思维发展;分层组织习题训练,练习提升解题素养;布置分层实践任务,深度培养实践能力等七个方面.希望此文能为师生的共同成长带来有效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探寻
一、引言
一直以来,数学都在基础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的核心工具,备受师生以及学生家长的重视.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全新教育环境中,小学数学基础教学目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再是主要教学任务,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才是教师最关心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受教育理念、教学形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效果有时会出现低于预期的表现.这也就意味着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分层教学理念由此提出.
二、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受到的阻碍以及分层教学的意义
通过对现阶段影响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展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并未形成“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中心,又是独立的”这一教学理念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数学基础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分层教学与小学数学的融合能够在极大程度上解决该问题.要想将分层教学运用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建立起“学生是独立的、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从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分析每名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采用更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被更好地调动起来,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整体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能得到不间断的积极发展.
同时,教师通过开展分层教学能够促使每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开展分層教学的目的不是划分等级,而是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保证班级内的每名学生都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实现班级整体学习成绩优化的授课目标.另外,教师开展分层教学不是给学生制造压力和增加心理负担,而是让他们更加了解自身的基础学习情况,全面地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从而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和需要弥补的知识缺失.这一方式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还能保留学生学习的自尊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自信心.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探寻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师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足,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只有在正式开展数学课程活动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才能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多机会.然而,在分层教学视角下,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并细致、综合地分析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需要,将他们科学地分成不同层次,为后续差异化培养做准备.这也就衍生出另一个问题——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和综合分析?简单来说,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应积极地对全新教育理念展开学习,主动树立“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意识,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组织课程活动,挖掘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需要,同时给予他们的“差异性”“不平衡发展表现”足够的尊重.通过结合日常观察和分析结果,教师可将学生科学地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A层次:数学基础素质较为突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极为扎实,可以解决一些高难度问题,并且能够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帮助.
B层次:数学基础素质处于一般水平,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可以解决一般数学问题.
C层次:数学基础素质差强人意,自主学习能力较为逊色,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不足,甚至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教师心中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有了合理划分,自然可以在不伤害他们学习自信以及自尊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借助分层教学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核心素养.
(二)合理设计课程目标,分层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课程任务,都离不开三个基本环节——设计目标、目标落实、目标评价,三个环节以设计目标为起点.这就意味着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分层教学课程任务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就必须重视对整个目标的合理设计.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为例,教师可以在对比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如下课程目标.
A层次的学生能够正确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并准确验算,灵活运用三位数与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B、C层次的学生需要学会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进行探究学习.其中,B层次的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与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解决问题并进行验算和合作学习;C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理解三位数与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理论,可以运用加减法解决现实问题并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这样一来,面对不同的课程目标,教师就能在授课环节准确地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指导.这样不仅能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有进步和收获,还能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三)课堂落实分层提问,互动促进思维发展0D7580B0-082A-459E-BA3F-2639E52B3270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活跃课堂沉闷氛围、促使学生理论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互动提问.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可以在问题的指示下对数学知识展开准确、深入的思考,从而夯实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解题能力.因此,秉承“分层教学”的原则,从深化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落实分层提问,教师不仅能保证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能明确每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以此对他们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
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分别提出如下问题:①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②如何验算小数加减法?③2.97+0.55的结果是多少?④12.53+4.68的结果是多少?⑤5.65-1.76的结果是多少?⑥故事书19.8元,作文书8.9元,故事书比作文书贵多少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并举手回答.这样一来,C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①和问题②,并通过“列竖式时小数点要对齐”等回答,增强对基础算理的掌握.至于A、B层次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思考问题③至问题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对C层次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先以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的信心,再在他们答出正确答案后进行表扬,让他们逐渐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四)分层组织习题训练,练习提升解题素养
如果简单的互动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解题能力,那么在分层视角下设计的差异性更强的数学习题必然能够将学生的解题素养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除进行基础问答互动之外,教师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互动反馈,结合他们所处的层次,组织以培养学生解题素养为主的习题训练活动.
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为例,教师可以分别围绕“列方程”“解方程”设计如下习题:①一本书有a页,聪聪看了b天,每天看7页.分别用式子表示聪聪看完的页数和没看的页数.如果这本书有80页,聪聪已经看了5天,用上面的式子求还没看的页数.如果聪聪接下来每天看9页,重新列方程求他还需要多少天能看完这本书.②明明的身高是1.53 m,比去年高了9 cm,他去年多高?用方程解答.面对如此题目,处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与实际运用结合的题目②进行解答,直接鍛炼自己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处于B、C层次的学生可以在题目①中筛选适合自己的小问题进行解答,锻炼自己的基础解题能力.例如,B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围绕题目①中的第三小问列方程并解答,并在提高一定解题能力后尝试解答题目②,逐步实现解题素养的自我提升.
(五)布置分层实践任务,深度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想立足于核心素养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落实“学以致用”的核心任务.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围绕小学数学的应用功能、范围,为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深入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为例,教师可以在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学结束后,分别设计如下实践任务:①绘制圆柱、圆锥图,用纸板围成立体图形.②在生活中分别寻找圆柱和圆锥,测量其底面圆的直径及高的长度,分别求出表面积、体积.③寻找或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计算并分析两者之间的体积关系.如此一来,任务①、②、③分别对应C层次、B层次、A层次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使得每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任务来完成.尤其是处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第三项实践任务直接探究下节课的新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实践的素养,还能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学生在下一节课深入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六)精心设计分层作业,针对性巩固数学知识
除了对课程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以及课上练习等进行分层外,教师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上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层.由于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不同,在面对同一难度的题目时,有的学生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有的学生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为了充分发挥出家庭作业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作业内容.要结合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能力和认知范围的作业内容,从而提高他们作业完成的质量,使他们在一步步解决作业习题的过程中喜欢上做作业.
以小学数学“混合运算”为例,教师在作业的分层设计上要积极鼓励A层次的学生能够在混合运算的应用题上尝试寻找多种列式和计算的方法,实现能力的突破,保证B层次的学生能具备基础的应用混合运算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引导C层次的学生巩固基础计算能力,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学会应用混合运算尝试解决简单的应用题.具体论述如下.
A层次:思维拓展.小红一共有28本课外书,小明的课外书是小红的一半还多了3本,小王的课外书比小明多了4本,小张的课外书比小王少了6本,请问小张的课外书一共有多少本?(尝试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B层次:能力提升.妈妈买一件衣服花了49元,买一双鞋子花了45元,她付给售货员100元钱,请问售货员需要找给妈妈多少元钱?(尝试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C层次:基础练习.(1)33加54再减14得多少?(2)4乘以8的积除以2等于多少?(3)体育老师买了一条40米的绳子,做长跳绳剪掉这条绳子的15米,做短跳绳剪掉这条绳子的8米,这条绳子还剩多少米?
教师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为他们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内容,在保证他们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分层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深度.
(七)尝试分层评价指导,反思助力学生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也是高质量基础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师只有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都落实对学生的差异化评价,委婉地指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个人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秉承“全面评价”的原则,积极践行“形成性评价”理念,根据教学评价表和课堂记录表分别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评价.对于处于B、C层次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点表扬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核心素养、基础知识水平的积极发展情况.对于处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严格对待,直接指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出现的“过于自信”等表现,避免他们在之后出现“骄傲自满”等表现,从而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兴趣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一味地以同一要求、同一指导方法带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不仅会在无形中阻碍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会对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形成限制.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正视该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性积极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分层学习和实践,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中逐步获得提升,以便更好地落实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高质量地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爱萍.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262.
[2]罗永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223.
[3]李建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205.
[4]刘仲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218.
[5]张创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288.
[6]李发兰.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亚太教育,2019(8):107.0D7580B0-082A-459E-BA3F-2639E52B3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