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听父母讲道理

2022-06-07炳阳

现代家长 2022年5期
关键词:郭先生小杰讲道理

炳阳

明智的父母从来不跟孩子生硬讲道理,而是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考,使其自我领悟。

你讲的道理可能完全正确,但你确定孩子听懂了吗?

舒女士做妈妈之前,无数次向丈夫和朋友发誓,以后一定会做一个温柔的妈妈,让孩子每天在妈妈的微笑中醒来,在妈妈的亲吻中入睡,孩子犯了错误也不用害怕打屁股,妈妈会耐心地讲道理,绝对不急,绝对不吼……总之,舒女士要给孩子一个春风化雨般的童年。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她差点被两岁的女儿逼疯。

“看着女儿我行我素的样子,我经常怀疑,她到底属不属于灵长类?”舒女士气急败坏地抱怨,“她挑食,不肯吃青菜,我就给她讲道理:挑食长不高哦。讲了几十遍,没用。她不肯吃水果,我给她讲道理:宝宝想不想脸蛋红扑扑?那就吃水果吧。讲了上百遍,没用。她不肯好好洗手,我再给她讲道理:手上有细菌,不洗会吃进肚子里,肚子会疼的。讲了无数遍,也没用。还有,她不肯刷牙、不肯收拾玩具、在家不肯穿鞋、见邻居不肯打招呼……每次我都是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她也都认真地听了,但好像故意跟我作对,转眼就继续犯错。所以,说好的不急不吼,以理服人,最后都变成了暴力执法!”

做父母的都想善待孩子,之所以诉诸暴力,大多是反复讲道理无效,最后耐心被耗尽,忍不住用拳头和巴掌宣泄自己的失败感。

问题可能出在讲道理上,父母们不妨想一想,您讲的道理完全正确,但您确定孩子听懂了吗?我们为什么不会和襁褓中的婴儿讲道理?因为我们知道婴儿不可能听懂。其实,低龄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听懂。

脑科学研究发现:3岁前的孩子,给他生硬讲道理根本没有用。因为道理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当我们需要用逻辑思维来思考、理解问题时,首先需要冷静下来。人的大脑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理智层,下层是情绪层。而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再上层。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是“反道理”的,没有足够的理智去理解父母所说的道理。所以,跟3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是父母的异想天开,错不在孩子。

陶先生是一位“暖爸”,照顾3岁的儿子格外耐心。儿子不喜欢刷牙,一说刷牙就跑回房间躲起来。所以,每天早上父子俩都要来一场追逐大战,最后儿子在爸爸的押解下到卫生间刷牙,其间还不时向背后不停讲道理的爸爸做鬼脸。

陶先生其实心里挺不耐烦的,担心自己哪天被逼急了揍儿子,找到心理咨询师求教:“男孩子适当调皮可以容忍,但油盐不进就让人讨厌了。请问,我儿子该不是脑子有毛病吧?”

咨询师一语点破:“可能你没注意,你和儿子每天早晨都玩一把剧本杀。角色分配是:儿子是不爱刷牙的坏小子,你是负责管教的好爸爸。剧情是:儿子躲藏起來,爸爸来找,最后爸爸成功捉到儿子,逼儿子刷牙。”

陶先生眨眨眼,苦笑连连。

咨询师接着解释:“这是一场捉迷藏游戏,哪个孩子不喜欢?但危险的是,孩子会越来越喜欢捉迷藏,越来越讨厌刷牙,因为只有讨厌刷牙才能换来和爸爸玩耍的机会。”

回到家,陶先生问儿子:“我捉你来刷牙,你是不是觉得我在跟你玩游戏?”

儿子果然马上点头。

看,父母和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会闹出花样百出的误会。当孩子沉浸在游戏快乐之中时,父母所讲的道理都是游戏剧情的一部分,谁会去当真呢?

在情绪的疾风暴雨中,孩子哪有心情听父母讲道理

4岁的小杰和小区里的同伴在沙坑里玩沙子,和一个女孩发生争执,小杰把女孩推倒,被女孩的家长告状。妈妈先向女孩的家长道歉,然后把小杰拉到一边进行教育。

小杰争辩:“是她抢铲子,先推我的!”

妈妈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有纠纷可以协商,打人是不对的,是不被允许的,男孩打女孩更是不被允许的。你动不动就打人的坏习惯一定得改,否则长大了就是犯罪分子,会被警察抓起来,那样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小杰气鼓鼓地问:“妈妈你不爱我了吗?”

这件事过了好几天,妈妈仍对小杰的问话耿耿于怀:“我在跟他讲做人的道理,他却问我爱不爱他,这都哪儿跟哪儿啊?这跟爱不爱他有关系吗?我正因为爱他才要管教他嘛!”

其实,不是小杰听不进妈妈讲的道理,而是妈妈讲道理没有把握好时机。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耐受窗理论”,意思是说,人类的情绪根据强度可以分为三类:高激动状态、低激动状态和理想的激动状态,理想的激动状态就是“情绪耐受窗”。每个人对情绪都有不同的耐受范围,也就是窗户大小各异。一致的是,只有情绪在耐受窗之内,我们才能维持理性思考并做出明智的选择,如果超过了耐受窗范围,我们就会认知失调。在高激动状态时人会自动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在低激动状态时人会进入“冻结”状态。在情绪耐受窗之外,人的反应通常是本能的、不受理性大脑控制的,类似于电路短路了。

小杰与小朋友发生冲突,又被妈妈指责,情绪正处于高激动状态,此时他不可能做出理性思考,所以听不进妈妈的道理。他的思维自动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所以他会问妈妈是否还爱他。

孩子会把自己的感觉放在第一位,道理只能排在第二位。所以,父母要想跟孩子讲道理,就不能忽略他的感受。

换位思考一下, 假设小杰的妈妈在单位受了委屈,回家向丈夫抱怨,如果丈夫不安慰妻子,而是大谈职场潜规则,埋怨妻子无知,妻子可能也会问“你到底还爱不爱我”?孩子同样,他希望自己的感受被关注和理解,如果感受不到,即使他听懂了父母的道理,也不愿听话。

其实,孩子比成年人更在乎自己的感受,更不在乎道理。要想孩子听话,父母更不能忽略他的感受来和他谈道理。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时,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也不迟。

父母用逻辑思维跟孩子讲道理,但孩子只有形象思维,所以谈不拢

郭先生正在引导5岁的儿子学数学。他在纸上写下题目“10-6=”,让儿子解答。儿子扳着指头想了半分钟,写上正确答案“4”。郭先生不喜欢儿子扳指头,于是在纸上写下第二道题目“11-5=”。儿子一看题目,马上咧嘴哭起来,因为他发现两只手只有10根指头。

郭先生把儿子抱在怀里,耐心地讲解十进制的规律以及列算式的方法。儿子越来越不安,最后怯怯地抬起脸:“爸爸,我听不懂。”郭先生气得把铅笔摔到墙上。

这时,妈妈过来用拥抱和亲吻安抚儿子的情绪。等儿子平静下来,妈妈端来一个盛满青枣的果盘,问:“盘子里有11个大青枣,爸爸吃掉5个,还剩下几个?”儿子马上开始数青枣,很快报出答案:“还剩6个。我吃2个,妈妈吃4个。”

郭先生嗤之以鼻:“这孩子太笨了!要是1000-500,去哪儿弄那么多枣?就算弄来,那还不得数一整天?”

郭先生对儿子要求太高了。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认知发展是有区别的。7岁之前,孩子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能接受一些具体形象,难以接受逻辑语言,而数字符号是典型的抽象逻辑语言,所以孩子听不懂。但手指、大青枣等具体形象孩子不陌生,所以更容易接受。

同样道理,7岁以前的孩子对“勇敢”“责任”“道德”“危险”“应当”等词汇也不可能完全理解,父母反復强调这些逻辑概念无异于对牛弹琴。

父母想规范孩子的行为,应该考虑到孩子的思维发展状况,利用孩子的思维特点来进行教育。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父母可以找一些保护牙齿的动画片给孩子看,让孩子在看动画片时接受教育,效果可能更好。

还可以带孩子去超市,让孩子在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牙刷中选择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用自己挑选的牙刷,孩子更愿意刷牙。

此外,父母还可以借助孩子喜欢的动画人物来监督孩子刷牙。比如,如果孩子喜欢蜘蛛侠,父母可以在盥洗镜上贴一张蜘蛛侠的贴画,然后告诉孩子,蜘蛛侠喜欢牙齿白白的孩子。如果孩子是白雪公主的粉丝,那就贴一张白雪公主的贴画,告诉孩子同样的话——总之必须有鲜明的形象。借助孩子崇拜的对象,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监督,可以让孩子的行动能力更强,而且更容易接受。

父母讲道理,不应以战胜孩子为目的——父母有一种“孩子不听话,就是我输了”的微妙心态

有的父母不厌其烦地与孩子沟通,美其名曰“讲道理”,其实是在训斥孩子,而且不允许孩子辩解,非说服孩子不可。这样讲道理,更像是一场输赢之争。父母有一种“孩子不听话,就是我输了”的微妙心态,所以才会执着地向孩子灌输道理,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反感父母这样讲道理,甚至故意与父母作对,以报复父母的霸权。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超限效应”:当父母对一个道理反复说教,孩子会越来越不耐烦,一旦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那么再多的道理也显得苍白无力,亲子关系也会陷入僵局。

父母跟孩子讲道理,是一门留白的艺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

我国教育专家孙瑞雪女士也曾说:“孩子是通过感受来认知的,切断孩子的感受,直接给孩子讲道理,即使把道理讲一万遍,孩子也听不进去。”

也就是说,道理不是讲明白的,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理解的。那些冷冰冰的道理,说得再生动,也只是说给父母自己听的。忽略了孩子感受的沟通,终究只是父母的一场个人的演讲罢了。

明智的父母从来不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思考,使其自我领悟。除此之外,最好能给孩子提供机会去实践和体验,从经验中获得道理。

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育者要循循善诱,而不是牵着孩子走;要劝勉,而不是强制孩子听话;要启发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的意图越不明显,越能够激发孩子主动思考、感悟。避免冗长的说教,把握住重点,通过暗示、提醒、鼓励来启发孩子,道理更能深入孩子心中。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藏在故事中,给孩子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讨论、讲述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下结论。

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少说,用什么方式说,对父母来说也是一场修行。相信经过不断的反思、调整,每位家长都能有所收获,和孩子共同成长。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郭先生小杰讲道理
只会讲道理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别让“讲道理”毁了孩子
该干什么干什么
“疫情使我们更加亲近”
父亲9年20万字记录孩子成长
约定
讲理的八大戒律
讲道理等
他鼓励了我(二)
偷梁换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