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化策略

2022-06-07于相贤

中国市场 2022年14期
关键词:市场化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就是要解决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五大任务,而民族手工艺品作为乡村振兴路径之一,与其他产品相比有着天然的特性。文章借鉴成功的民族手工艺品苗绣和云南民族手工艺品的成功案例,对民族手工艺品进行SWOT分析,从整体视角、4P理论视角和电子商务视角这三种视角来进行市场化分析,以期解决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化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化

中图分类号:F426.8;J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2)14-0172-06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4.172

1 乡村振兴政策解读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

乡村振兴的“五大任务”即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

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首先是本土居民的宜居。一是破除“农民上楼”的“宜居”风潮。二是升级乡村宜居环境。三是补齐乡村环境治理短板。

治理有效是基础。本土治理的主体是地方政府、社区和农民,要打造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镇政府负责、乡村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农民自治与法治、德治兼容的新型乡村社区,构成有力保障。其一,农民始终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建设者和主要受益人(黄季焜等,2019);其二,乡村项目建设应采取“自下而上”(bottom-up)参与式开发模式;其三,本土治理应高度重视村级社区建设;其四,乡村本土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

产业兴旺是重点,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农业是乡村最核心的产业和本质特征(陈文胜,2019)。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目标不同,“产业兴旺”是应对农业资源环境强约束、农村社会新矛盾和农民发展新需求下的宏观战略考量,具有更高标准。产业兴旺可以通过要素与资源性成本的降低,增加农产品本土供给,进而舒缓农地成本压力(赵军洁等,2021)。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既要同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紧密结合,又要体现本土产业特色,把产业振兴置于“五大振兴”首要地位。

产业兴旺需多维本土考察,既要体现本土要素,又要体现本土产业结构的多重价值。产业兴旺的结构要求主要体现在乡村本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长链条化方面。一是乡村产业结构合理化;二是乡村产业结构高度化;三是乡村产业长链条化。比如,河南漯河采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通过扶持种子公司、食品加工企业、面粉生产企业等五类企业同小农户签订“五级订单”,培育产业化联合体,探索集群协同的农食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是中华文化发源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应坚持乡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以农村家庭、乡村社区共同体、熟人社会等为依托,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构建乡土特色的本土文化。一是弘扬传统重在引领;二是文化服务汇聚精神;三是移风易俗寻求突破;四是选树典型示范带动;五是文化投入提升空间,杜绝过度商业化开发与利用。

生活富裕是根本。没有农民的生活富裕,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乡村的本土福祉建设包括为广大农民带来福祉的乡村基建、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各类乡村政策红利。“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显著的根源性特征,是造成一系列城乡差距和经济结构扭曲的重要原因(徐远,2019)。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福祉大多滞后于城市。202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确立了确保GDP增长6%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预期目标。乡村经济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一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壁垒;二是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差距;三是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实现乡村公共服务全覆盖,打通城乡流通渠道,提升乡村物流服务水平,实现快递到村;四是要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吸纳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催生乡村实体经济同网络的链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福祉(李小建等,2021)。

2 手工艺品案例解读

2.1 贵州凯里苗绣出圈记

贵州凯里位于贵州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是一座優秀的旅游城市,苗族侗族为主要的少数民族。苗绣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手工艺品,2015年开始市里就制订了苗绣扶贫计划,组织贫困村的妇女进行苗绣的缝制和销售,截至2019年共投入400余万元,对17个贫困村2800余名绣娘进行了培训,2021年贵州凯里苗绣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

贵州黔东南地区聚焦着世界上一半以上苗族人口,而凯里就有65%的人是苗族,但在大山里的苗族,土地少,产业缺,交通又不便利,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就是老弱病残,在这种现状下,2015年凯里启动的苗绣扶贫计划。苗绣扶贫计划的负责人提出的口号就是“用他们会的东西帮他们挣钱”。

凯里下辖的166个村里,国家标准贫困村就有8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7个,建档的贫困户有16044户,涉及61516人。选择贫困村的妇女们进行苗绣培训就是第一步。首选的五个贫困村其中就有梅香村和季刀村,因为一是贫困,二是有足够数量的绣娘。选好首批培训村后就开始培训,一开始就是为期3年,每年4次的培训,还要带领绣娘进大城市大厂房参观,转变绣娘的思路,开拓眼界,逐渐地从根本上与市场接轨,也把苗绣进行标准化设置。

第二步就是与市场接轨。2017年梅香村成立了凯里苗绣的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多家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收益的60%用于社员分红,20%用于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和分红,其余20%用作提升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社发展金。有了订单,企业给出统一原材料,绣娘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领活,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又不耽误干农活,还能挣钱,三全其美。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外出打工的妇女陆陆续续地回到家中参加苗绣计划。随之梅香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陆陆续续其他村子也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社的同时,还要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财会、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引导和培训,教会他们自己造血,找订单、签订单、做订单,提交成品等。

第三步带苗绣出圈。苗绣的价值远不止于苗绣本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苗绣,还要了解当地的资源和文化,于是苗绣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结合就应运而生。暑假期间孩子们来到苗寨不仅能体验生活,还能学习苗绣,不仅能生柴烧火做饭,返璞归真,还能把苗绣带出大山,带进大城市。

第四步,打造苗绣品牌。“酒香不怕巷子深”已过时,再好的东西也要宣传,大家才能认识,于是与深圳艺立方公司合作,打造“凯里试点”,建设“走出去”合作平台,邀请知名艺人为苗绣代言,提升知名度。

2.2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

民族手工艺品在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云南民族手工艺品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时,也是坎坎坷坷荆棘一路,但是经验却值得学习和借鉴。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当属石林刺绣、鹤庆银器、周城扎染、剑川木雕和建水紫陶最为有名。

石林刺绣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尤为悠久,至今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色彩和制作工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旅游商品;鹤庆银器当属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白族村寨最为有名,不仅闻名国内,还享誉国际。新华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华石寨子银器至今保留着传统的银器加工方式,纯手工打制,在制作过程中仅用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因此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小作坊,一家一个品种,互不重复。匠人们不仅传承传统的技法,还吸收了周边的民族特色;周城扎染诞生于大理洱海地区,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扎染主要染料为板蓝根,最初为野生板蓝根,后来由于用量较大,改为染布的人家种植。周城扎染不仅远销国内外,当地的白族妇女也喜欢,经常头戴扎染方巾出入大街小巷;剑川木雕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有着浓郁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更为独特的是剑川木雕的雕刻技法与绘画技法的结合,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达到虚与实的完美结合。随着木雕产业的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身怀木雕绝技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中;建水紫陶“体如铁、亮如镜、声如磐”“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香醇浓郁,餐具存肴夜不叟”,成为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的技艺历史悠久,始终没变,不变的技艺、不变的文化底蕴、不变的人文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慕名前来的游客,展示出其深厚的人文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云南民族手工艺品种类繁多,民族特色浓厚,独居匠心,但同样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如传承人的困惑、机器渗入的困惑、时尚与传统的困惑等。

面对传承人的困惑,鹤庆县首先破局,联合教育局、县职中与手工艺人三方人员,并签订三方合同,共同开设培训班,培训班不仅教技艺更教文化。同时云南也借鉴学者的研究结果,推行本土化的传承方式,使之就地开展学习传承记忆,既保护了本土特色,又助力了乡村振兴;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应根据工艺的生存现状来制定;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吸纳了少数民族民众的话语。

面对机器渗入的困惑,剑川木雕采取在机器存在的不争事实上重手工的雕刻。由于手工制作生产周期长,且产量少,市场需求供应不上等现状,剑川木雕也部分采用机器生产,机械制造的手工艺品和人工手工艺品进入手工艺品市场,形成工艺品的多样化现状。虽然不完全排斥机械生产渗入,但是手工艺品的灵魂仍然是手工技艺,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同时重在保护手工技艺。

面对时尚与传统的矛盾困惑,周城扎染成立云南省设计师协会、创意产业协会,并且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2004年周城扎染厂倒闭,随之而来的是专业设计人员的缺失以及专利保护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云南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希望社会文化人通过对传统资源的了解学习和热爱,创新产品把它变成现代人的文化需求。学者也指出,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发展应由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家、民间艺人多方面合作,激活传统使其重回现代生活。重视民间手工艺品的收集和保护,让传统与现代生活价值相对接,促成“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传统”。

未来出路在破局:文化突围、立法保护。

云南民族手工艺品不仅是各民族谋生的手段,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价值研究上,云南民族大学在对民族手工藝品进行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技艺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经济价值,并且通过开发进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来体现民族艺术价值。在宣传上深挖本产品的卖点和民族特性,结合市场发展与时俱进,通过政府确定战略、企业引领机制,文化吸纳资源,打造民族工艺品的品牌。此外,还通过把民族手工艺技艺与绘画艺术结合、与现代设计及工业设计结合,从而提高了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化品位。比如,剑川木雕与画家结合,创造了《西游记》连环画和《张胜温画卷》等巨型木雕;建水紫陶与书画结合,显示出极高的文化品位;大理扎染也呈现出了云南地方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流派相结合的新艺术效果。

云南是我国第一个颁布文化保护条例的省份,可见立法在民族保护中非常重要。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做了明确定义,并指出其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应尽早确立,而且要借鉴相关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等,还要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所有,该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村寨,确实无法明确的,其权力归属国家所有;在权利内容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力应当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立法还应规定申报和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件和程序;建立数据库,帮助时时查寻,对于影响重大的,应作为国家机密受国家保密法的保护。

云南省正在根据专家建议积极地结合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考虑立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双保护的模式。

3 民族手工艺品SWOT分析

3.1 民族手工艺品优势分析(S)

第一,浓厚的民族色彩。民族手工艺品的形成承载着千百年来地理气候、政治文化的变迁,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的地理区域、不同的气候特征、不是同的文化习俗,使得同类手工艺品也存在差异,体现出极大的民族特色。

第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手工艺品是社会实践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这些手工艺品形态、图案、花色等多取自于自然和原本的生活状态,大多是手工作坊的形式来完成,体现了极大的原生态性,这正是它文化价值的表现;同时手工艺品在进入市场后与机械工业品相竞争,虽失去部分市场,但是作为礼品、纪念品、和收藏品,却占据了高端市场,使之纯手工制作艺术价值更高。

第三,个性的手工生产。民族工艺品以手工作坊的形式生产,因此“一户一品”“一人一品”在手工作坊的形式下更显特色和个性。每一个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每个手工艺品者的信息、情感和技艺,特别是技艺高超的艺人,作品更具收藏价值。

第四,绿色的工艺内容。中国民族手工艺品内容多取自于生活、取自于自然,就地取材,体现了各民族的衣食住行。比如扎染、紫陶都是为了生活所需。这种手工艺品虽然做工时间长,但是完全体现了原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

第五,体验性的精神享受。在旅游大时代,越来越多的手工艺品跨文化跨界融合,使手工艺品从生活必需品走向了旅游纪念品,艺术收藏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更看重的是体验,无论是什么都希望亲自体验,来达到这种体验性的精神享受,因此工艺品也不例外,逐步走向游客体验的DIY设计,这既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又能给游客带来快乐,还能促进消费。

3.2 民族手工艺品的劣势分析(W)

第一,脱节的产品研发与创意。民族手工艺品大多匠人世代相传,大多数的匠人文化素质较低,且具有一定的门第观念和排外性,对新生事物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们认为技艺工法都是世代相传,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无需更新换代,且更新后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鲜事物,他们不熟悉不了解,所以把握不好最终成果形态,所以宁愿抱着老旧的内容,也不愿尝试更新。此外,大多匠人无流动性,思维模式僵化,产品研发做不到与时俱进。

第二,分散的生产方式。民族手工艺品大多以家庭作坊和个人生产的方式,缺乏产业化的集聚,不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竞争相对落后。个人生产,传承问题,资源不足问题,研发创新不足问题使其生产力和生产率低下。

第三,不稳定的产品质量。因其生产能力薄弱、生产率偏低、手工艺品缺乏标准化,使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甚至有的手工匠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未使用原生态的材料,致使产品质量下降。

第四,丧失的传承能力。民族手工艺人年龄结构失衡、人员流失、技艺衰退、手工艺人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民族手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不外乎是手工匠人工资低,利润低,劳动强度大且容易形成一些职业病,所以年轻人,文化素质高的人都选择在市里工作,使得传承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地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

第五,薄弱的营销能力。首先品牌建设及保护意识缺乏。民族手工艺品有很强的民族属性和文化价值,但是消费者的非专业化使其很难辨识真伪,品牌保护意识不强,造成传统手工艺者权益损伤严重。其次,营销渠道单一。目前的营销渠道多依赖于专卖店和旅游集散中心,由于渠道单一,所以知名度较低,如何借助互联网营销,成为发展的瓶颈。最后,附加产品较少。产品不仅通过其核心产品去营销,更需要挖掘潜在需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民族手工艺品缺乏必要的产品策划,比如包装简陋,不适合做礼品,大小不适合携带,缺乏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结合,导致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开拓受限。

3.3 民族手工艺品机会分析(O)

第一,政府支持。政府非常重视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多次出台相关政策。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加强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2015年《“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少数民族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和开发;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提出: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同时也高度重视手工艺人的培养,多地设立工艺美术学院,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参与到职业教育中。

第二,立法保护。国家2006年出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可见国家非常重视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实际行动上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3.4 民族手工艺品威胁分析(T)

第一,多元化的管理。手工艺品归属不清晰,经信委、民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多个行政部门对其都有不同程度的管理,管理主体不明确,造成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第二,不足的实施力度。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比如传承人问题,传承人没有独立的编制,都是兼职人员,且流动性较大,同时激励机制不明确,使得手工艺人缺乏积极性,责任意识不强。

第三,缺失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时代,手工艺品没有迎来它该有的数据,没有完整的手工艺品的经济数据,比如收入、从业人数、企业数量等,由于手工艺人的流动性更难确定相关的数据。

第四,缺乏的制度规定。税收方面很难确定原材料的手工费、加工费等的增值税,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知识产权方面,行业标准不完善。质量参差不齐,也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由于手工原因,质量有其人为的不确定性。通过以上SWOT分析,列表如表1所示。

4 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化策略

根据以上SWOT分析可以看出,民族手工藝品具有自身极大的优势和特色,这是其他手工艺品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其缺陷,所以在抓住外部机会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抵御威胁,因此针对此SWOT分析,特从以下三种视角给出解决对策。

4.1 整体视角

第一,从下到上的协同合作模式。乡村振兴政策中一级配称治理有效要求治理模式就是自下而上的模式,而民族手工艺品同样要借助这种治理模式来助力乡村振兴。民族手工艺品的特殊性使其加工模式以个人生产和家庭作坊为主,因此在发展民族手工艺品时必须按其最初的劳作方式,才不会破坏其民族特色和本真的原生态。个人生产的同时还要借助企业的力量,做好宣传,做好品牌营销,通过政府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来把这种纯天然的原生态的民族手工艺品推向市场,让大众所认知和了解。

第二,“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一村一品”不仅避免了遮蔽效应的发生,还具有联动作用。挖掘各村各地的原生态景观和文化资源,与民族手工艺品结合,使技术、人才、政策共享打造“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加强与旅游景区和旅游集散中心合作,同时提升游客的自主体验感,增强民族手工艺品品牌的宣传意识。

第三,大数据支撑。利用信息化手段,链接大数据,为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助力。完善民族手工艺人和手工艺品的基础数据;开发民族手工艺品App等软件,实现网络平台的产销一体化模式,并制作相关视频展示,同时设计用户体验感强的模式,通过网络把顾客带入其中,既有感受又能消费。

第四,跨文化跨界融合创新。虽然民族手工艺品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审美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民族手工艺品在传承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突破地域,突破文化界限,融合不同文化地域特色,展示独特风采;同时也考虑跨界的融合,民族手工艺品与不同领域的产品相融合,不一定局限于旅游纪念品,比如石林刺绣就与家居融合,把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刺绣图案绣制在被罩上,从而实现了民族手工艺品的创新和延伸。

4.2 4P理论视角

第一,精细化的产品策略。把民族手工艺产品核心产品打造成“稀奇艺术”。这种“稀奇艺术”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件艺术品。这种产品首先是内外兼优的手工艺品,不仅有精美的外观,还要有思想,能够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祝愿;其次是定位要赋予一定的含义,礼物是带有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经过手工艺人的打磨炼制而出,给人祝福和吉祥的寓意;再次民族手工艺品要有较高的工艺,既可以欣赏又能使用,不能只是一种摆件,所以在设计、选材、打样、生产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做到各个工序都要至少两人把关,并且保证质量,而不追求数量;最后要有个性化的包装,精美的包装也是一种产品,是附加产品,这种附加产品在某种时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根据传递的情感不同选择不同的包装,但要注意每一种产品的包装都要有保护产品的作用,另外还要具备环保的观念。

第二,多层次的定价策略。价格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形象和利润,所以适当的定价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手工艺品定价不能局限于一种,应采用撇脂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和稳妥定价策略三种方式。撇脂定价策略主要针对对艺术具有较高追求的消费者,一般大师级手工艺人的作品限量的,可采用这种策略;渗透定价策略则是根据市场细分的方式,把消费者人群细分,然后把价格再渗透,并不是一味地低价,可针对白领、白领骨干精英等设置不同的渗透价格;稳妥价格则适宜多种消费者,特别是大众的旅游纪念品则更是以稳妥价格,而不是渗透价格,因为要保证质量和原材料及手工艺人的价值所在。

第三,多元化的渠道策略。民族手工艺品不单单只通过旅游集散中心来销售,可以通过设立专卖店、体验店、网店、工厂店的形式来销售,另外还要注重与酒店、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合作,进行分类销售,扩大市场份额。

第四,体验化的促销策略。对于民族手工艺品不要采用营业推广的方式进行促销,而要多采用跨界营销、线上线下营销来增强客户体验。跨界营销跨行业合作营销,民族手工艺品可与酒店、艺术中心、电影中心、知名文化企业等进行跨界营销;线上线下营销主要是通过线上营造氛围,线下增强体验来进行营销。可通过微博、快手、淘宝等平台宣传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且鼓励自媒体艺人宣传,营造良好的品牌氛围,从而为线下提供良好的契机。

4.3 电子商务视角

从电子商务视角出发,为民族手工艺品护航,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树立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线上营销也必须有良好的线下体验,因此面对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所以要加大宣传,并联合线上线下整合营销,通過个人自媒体的配合宣传、企业的自有宣传、政府的参与宣传,为民族手工艺品打造良好的营销氛围。同时网站宣传要完善产品信息,并通过视频配合整个手工制作过程,提升网站文化品位,加大民族手工艺品的历史、文化、特性、功能等说明。

第二,加大引导、加强扶持。对于民族手工艺人传承问题要加大引导,鼓励年轻人从事手工艺传承,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措施,保证手工艺人的传承有序;加强从事民族手工艺企业的扶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扶持,对于青年电商创业人员实行免费培训措施;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使之从事民族手工艺工作。

第三,增强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加强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电商其实是实体经济的转型,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因此要不断增强研发力度,力求满足各种消费人群,从产品根本入手,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四,积极培养电商人才。电商人才匮乏,严重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这种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的电商之路更为艰难,所以要两手都要抓,既引进外来高校毕业生参与其中,又要自身培养,把手工艺人培养成懂技术又懂电商的人才,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大培训力度,送出去引进来两种形式的培训,双管齐下,开展短期培训、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保证电商人才的充盈。

第五,强化监督力度。现下电商已成为一种时尚,民族手工艺品参与其中也是必走之路,但是对于电商的发展,政府部门还要加大监督力度,打击电商仿制、假冒伪劣产品在网上横行,以免给民族手工艺品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切实维护网络市场的秩序,同时引导电商有序、有律、有组织的进行线上营销,创造良好的电商环境。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网站.贵州凯里苗绣入选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EB/OL].(2021-03-02).htpp://app.myzaker.com/newa/article.php?f=huangli&pk=603E07611bc8e08732000262.

[2]张静姝.贵州凯里:苗绣“出圈”[EB/OL].(2020-09-14).http://www.xinhuanet.com/fashion/2020-09/14/c_1126480185.htm.

[3]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EB/OL].(2012-08-26).https://www.docin.com/p-1247804473.html.

[4]周燕华,时秀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发展的SWOT分析[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22(4):303-309,313.

[5]胡慧源,李君洁.“稀奇艺术”为何稀奇?——基于4P理论的当代工艺品营销策略[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1):49-55.

[6]陈文苑.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电子商务发展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7(1):80-86.

[7]丁忠明,冯德连,张廷海,徐旭初.变迁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逻辑与高质量推进:兼论小岗村的乡村振兴实践[J].财贸研究,2021,32(4):55-6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社区参与理论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JSY19249);受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资助(编号:ZRWSKJD201901)。

[作者简介]于相贤,女,内蒙古赤峰人,汉族,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旅游形象、乡村旅游、品牌营销。

猜你喜欢

市场化乡村振兴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