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及班级文化建设途径分析
2022-06-07赵莹
赵莹
摘 要:随着国内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各大院校的建設和兴起,增加了毕业学生就业竞争。中职学校作为国内职业教育的培训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未来职业就业和发展均面临社会的激烈竞争。并且,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对专业能力的提升过度重视,忽略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班级文化的建设,这显著增加了中职学生就业难度,降低其在职场工作能力。工匠精神是个体精神体现,是从业者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及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其对个体职业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及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旨在提升中职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发挥个人能力,在行业发展中贡献自身力量。本文对中职学校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进行概述,重点讨论并分析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和班级建设的意义、必要性及途径,旨在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为规划职业提供精神指导。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班级文化建设;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3
工匠主要指社会职场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尊称,主要为个体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积累,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境界和态度,对于个体应是坚持不懈、务实肯干;对于企业发展,应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及开拓创新[1]。
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的企业人才,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职业素养成为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在2015年中职毕业生中有32%的离职率,其中主动离职发生率达到95%,分析原因主要为毕业生缺失职业素养[2]。而班级为职业院校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班级文化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能力,降低其综合素质。基于此,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及班级建设中,能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并讨论其融入职业素养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的内涵及意义
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长期工作和劳动中人们积累并逐渐发展的职业精神,同时也体现工匠在工作中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这对企业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主要指工匠在工作中对工作内容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工作内容设计中,同时也体现在产品生产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匠精神作为新兴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敬业为魂、传承创新及精益求精。其中专注耐心表示个体心理笃定和宁静,是要求自身正确思维的最高状态,在快节奏、压力大的工作中维持这种精神并不容易,但从业者若具备这种精神就能够清除内心杂念,能够高度认同自身职业,并在工作过程中做到心无旁骛,使自身不断积累、成长,最终成为行业中领军人物。敬业主要指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和专业全心全意的精神,其要求从业人员对工作内容一丝不苟,对工作目标不懈怠,具备完成工作的责任感。传承创新是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传播的精神内涵,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自古代至今,工匠们的发明、创造及创新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实施,互联网、铁路等行业迅速的发展,并取得较大的技术突破,这与工匠的创新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3]。精益求精主要指从业者在工作中对每个环节、步骤、产品持续保持认真、细致及完美的高水平职业素养,从业者在追求精益求精中不会满足工作成绩的及格和优秀,而是更高的要求自身下一次工作会更好[4]。中职学校是培养从业者的摇篮,其具备工匠精神不仅包括上述四个方面,更应该在学习中重新解读工匠精神,建立教学目标,并借鉴专家相关解读意见。根据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工匠精神内涵具体概括为: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为更好地适应国内经济发展及转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利用相应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建立校园环境的工匠精神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专注耐心、敬业为魂、传承创新及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这一理念精神在教导和学习中武装自身,为建立一个贴近社会生活的校园氛围提供重要基础。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教育的属性要求应符合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应贴合工作单位的管理,若毕业生能够在就职过程中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达到工作的基本要求,就能够在企业得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5]。但大部分中职学校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常会忽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班级文化的建设,导致毕业生在就职后,无法适应企业管理体制,无法胜任企业相关工作,导致淘汰和离职的情况发生。而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班级文化中,使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中形成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使其在毕业后进入职场能够立足、生存及发展。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及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职业素养培育
1.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原则。
第一,探索并挖掘教育资源,实现统一专业课程工匠精神培育。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中,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理念和内容,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这表明,在中职学校教学中不仅要利用思政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应重视利用其他专业课程体现工匠精神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根据每个专业的教学特点,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工匠精神培养[6]。
第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统一教学的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只有将理论知识融入专业的实践能力中,才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作用,在实践中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责任意识,深化领悟工匠精神意义,提升工作的实践才能。中职学校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机构,不仅为低学历学生提供良好发展、就业平台,其在推动当地社会进步和发展中也具备重要职能。
2.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第一,组织工匠精神讲座,扩展理论知识教学视野。定期组织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思政课讲座,主要内容为工匠精神文化专题。根据各专业及各系部的教学特点,选取相应内容的工匠文化专题,使其更加符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例如,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文化专题讲座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益求精、技术创新、创业发展的意识;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文化专题讲座,应重点培养其风险安全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及责任信心意识[7-8]。扩展理论知识教学,工匠精神的主要意义为一种高水平的职业精神,虽然工匠精神在不同专业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但其理论思想一致体现人们一丝不苟、稳中求实及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在中职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很大益处。伦理知识的学习,能够使人明辨是非,知廉耻、懂荣辱;史记知识学习,能够使人鉴得失,看成败、知兴替;古诗的学习能够使人志高昂、情飞扬、人灵秀。通过扩大理论知识教学视野,使中职学生能充分了解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从而获得启发,逐渐形成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第二,以教师为范,建立工匠精神教师团队。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对学生建立良好学习理念、维持规范学习行为均具有重要作用,而建立一支职业技术水平高,职业素养良好的教师团队对学生建立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是一项重要保障。一方面,强化并规范培养教师机制,提升中职学校教师团队工作建设的起点,对新入职教师强化全面培训和考核,严格根据考核合格与否,选取入职教师,同时应尽量吸纳优秀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进入团队;持续性促进教师团队的发展,重点对各教师进行岗位的培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使其能够在教学的发展中保持良好、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指导中,应鼓励教师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职责融入学生的培养中,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高效、严谨的教学行为,在操作技术中具备精湛技艺,在讲解理论知识中能够深入浅出,利用多样性、创新性及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想要成为优秀技术人才的渴望,鼓励并引导其在中职学校学习中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形成具备责任感、具有担当的工匠人。
第三,建立網络信息工匠精神学习平台。通过互联网信息手段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精髓,使其在学习阶段、就业阶段及工作成长阶段均能够得到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而实现中职教育的终身教学目标,持续培养技术人才及具备高职业素养的工匠。
第四,校企合作,教学和产业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工匠精神,学校应加强合作教学,与企业之间合作,将企业文化环境中爱岗敬业、持续创新的示范案例及其工作精神引入校园文化精神培养中。利用学校内设置实践班、学徒试点班,邀请相应企业技术人员至学校,对学生进行工作实践的指导,进行职业工匠精神的传递,使学生接近企业工作内容及文化精神,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及实践工作统一,提升学生工作实践能力的同时,形成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二)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
1.中职学校建设班级文化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调查企业实际用工情况后,发现有部分中职学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相应岗位后,对自身身份的转变无法尽快地适应,尤其在适应企业管理制度中,其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管理体制与校园管理体制间存在较大差异,若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还处于校园管理体系中,无法及时转换自身角色,就会增加企业淘汰率和离职率。为改善上述情况,中职学校要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将工匠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使班级文化、校园文化贴近社会文化,提高学生对企业工作的认同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度,使其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职业学校整体建设质量的快速发展,而且工匠精神充分满足学生毕业后成长和发展需要,使其在工匠精神长期的熏陶下,承担工作职责,在职业生涯中取得进步和成功。
2.中职班级文化建设融入工匠精神的途径
第一,转变中职学生传统文化观念。教师应通过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精神内涵及理念。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认为工匠所制产品应该属于高贵身份人才或具有特权的贵族,工匠精神在传统观念中被赋予遥不可及、望而生畏的感觉。而在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工匠技术并不现实,自身无法达到此种精神境界,对工匠精神也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和企业不断建设和发展,工匠精神已经作为职业精神融入各企业工作生产中,并要求工作中每个员工均具备这样的精神境界。基于此,教师应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表率,以自身语言、行为及教学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中教师以典型案例讲解为学生作出示范,使其能够在学习中形成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班级氛围。
第二,建立具有特殊性、专业性的班级物质文化。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学下,中职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了准确的理解后,将班级物质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而实施,以便促进物质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相互融合。根据专业的特点、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各班级可讨论分析具有专业特色的班训,提升班级的文化活动。
第三,在班级行为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日常行为考核方面:在中职学校学风建设、班风建设中应大力弘扬学生的创新敬业、吃苦耐劳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可根据相应企业的行规标准,如值日制度、请假休息制度、工作作业完成制度等,从学习过程中各环节入手,建立规范严肃的班纪和班风,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均能够根据制度遵守规则,在学习中严谨、认真、负责,为毕业就职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任务。企业行规学习方面: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行规,教育的内容包括做人、做事的原则及基本要求;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如会议时间、课程时间及作业任务完成时间;强化待人接物的要求,使日常学生间相处、学生和教师间相处能够以要求为准则,将其内化于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四,班级精神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班级文化主要由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所组成,而这些文化均是实质性的,常被称为硬文化。而在班级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不仅需要重视硬文化,还应利用软文化,提升并维持班级文化建设的热度,保证在班级中学生均能够根据工匠精神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定期组织班级文化活动,凝聚学生的工匠精神,推动工匠精神的融入,使教师和学生同时进步。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及班级文化建设对中职学校学生从业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使中职学生在企业工作中存在一定的价值,在学校期间应在培养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其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内涵的分析,引领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指导中职学校从多层面建设班级文化,将工匠精神从其思想、技能上充分渗透,为中职学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进步和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Laurison D.On culture and inequality:distinction,omnivorousness,status and class.Br J Sociol.2019,70(3):780-783.
[2]赵红霞,田凤娟,王明.“互联网+”高职医学院校教师职业核心素养建构与优化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57-61.
[3]梁果,王扬眉,李愛君.家族企业工匠精神传承的涓滴效应模型:一个纵向单案例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38(3):91-108.
[4]李朋波.“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一个整合性框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4):107-115.
[5]刘霞,邓宏宝.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机理及培育方略[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126-132.
[6]段升森,迟冬梅,张玉明.信念的力量:工匠精神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43(3):57-71.
[7]梁果,王扬眉,李爱君.家族企业工匠精神传承的涓滴效应模型:一个纵向单案例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1,38(3):91-108.
[8]王洪娇,等.在神经内科临床见习中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3):1154-1158.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