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形象融入来华留学生概况类课程的教学探索

2022-06-07张琼丁镭吴安萍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张琼 丁镭 吴安萍

摘  要: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连年增长,对留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紧迫性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传统文化》是该校针对留学生开展的概况类课程,其课程设计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教学改革思路,践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重构文化课程内容,融入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运用具体案例分析多样化教学法提升课堂效率,为培养理解中国国家形象、认同中国文化、知华友华爱华的留学生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3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连年增长,前瞻产业学院的数据显示,2013—2019年来华的留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32.8万人上升至2019年的49.2万人。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1],重点提到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应当包含汉语能力水平要求和中国概况类课程的必修要求[1]。该文件的发布能够加强来华留学生规范管理,并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由此,通过中国概况类课程传递中国国家形象,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知华友华爱华的精神尤为重要。

一、中国国家形象融入概况类课程的紧迫性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仅能够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减少国际社会的误解,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在扩大话语权的同时赢得自身的利益[2]。然而,由于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的负面、片面地报道,部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形成单一的、模糊的、过时的刻板印象[3],与中国国家形象的事实相去甚远。因此,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的真实体验、实践,能帮助他们重塑过往经历中被西方媒体所引导的对中国形象的片面认知。留学生们通过课堂内外的学习、体验,能够增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解,使他们变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主体,并提升对中国形象的认同[4]。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对“国家形象”的战略目标进行阐述。他提出了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这些内容适合也应当融入中国文化的课堂,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重塑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二、中国国家形象融入概况类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坚持“课程思政+角色递进”的教改理念

传统课堂中,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教学的核心目标,但课程思政建设不同于思政課的建设,它依托课程为载体,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化于课程之中,在课程中发挥思政功能和价值。在来华留学生的课堂中,思政目标是培育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因此,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将课程思政元素、文化价值认同融入语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向来华留学生传递中国国家形象,逐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增强对中国核心价值观的认同[5]。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课堂师生角色递进的保证,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如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学习方式等,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自主学习的课程教学方案[6]。这一教学理念与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形式有很大的区别。来华留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及受教育环境与国内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应对留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特征,以及对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将碎片化的文化点整合成能够传递中国国家形象的知识体系。

因此,“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是开展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双核教育理念,能更好地创新留学生概况类通识教育体系,开展适合留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未来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益于实现留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传递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受此熏陶能够培养出“知华、友华、亲华”的国际友人,从而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7]。

(二)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施科学、合理的来华留学生概况类教学模式是培育知华友华爱华国际学生的根本保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17年招收留学生以来,将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文化体验、实践活动结合,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全方位融合,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广泛调动留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已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如图1所示)。“第一课堂”包括课堂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第二课堂”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工作坊、TCFL趣味汉语工作坊等实践类课程和朗诵、演讲、短视频、创新创业类比赛等项目。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8],创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切身感受、理解中国的价值观,接受、认同中国国家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是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类课程的重要模块。课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力求体现中国特色,展现中国国家形象,注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相统一,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留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课程内容丰富,重构可行性大,可以作为传递中国国家形象的依托。例如,通过“第一课堂”对中国自然风光的欣赏,加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审美的理解;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欣赏“美丽中国”等旅游类短视频,实地走访学校周边的景点,体悟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理念,浸润式地传递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学校从课堂讲授、实地演练、文化竞赛、专业竞赛等多层次、多方面丰富立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坚持“知行合一”,留学生在校园活动、社区活动、企业实践、各行竞赛中的参与度大大提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在校留学生更好地认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国情,重塑中国国家形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模式逐步被推广到学校的援外项目中,同样获得学员们的肯定。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文化课程效率

要在课程中融入中国国家形象,不能一味地说教、讲解,学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重构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分解教学任务,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化单向输出为互动思考,激发留学生学习动力;积极开发线上资源,提供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进多模态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学校留学生的文化课程分为“心中有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节日)、“言之有物”(汉语与方言、中国数字文化、中国颜色文化)、“眼中有美”(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服饰)、“足下有景”(中国自然人文风光、中国传统体育)、“食之有味”(中国饮食文化、中国茶文化)五个模块,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按照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提升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不同模块、不同内容的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提升课堂效率,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文化知识有机融合,让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自然形成,实现价值引领[8]。

体验式文化教學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方法之一,其重视学习者的亲身感受,以培养跨文化能力为目标,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时空的限制,帮助来华留学生形成对中国系统的、深入的、有机的认识[9]。比如,关于“春节”文化场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对春节习俗知识的了解,留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剪窗花的活动,不仅能够从窗花样式的选择上理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体验非遗项目剪纸的技艺。结合留学生在国内过年时的所见所闻,体验式教学能够帮助留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人对家、团圆的理解,感受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传递中国的家国情怀。

支架式教学法同样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在“最近发展区”概念下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法主张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挑战,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脚手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强留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过程中,留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课程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教师通过外文文献中引用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容,引发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思考。

探究式教学法根据来华留学生动手能力强、探究精神浓厚的特点设计。通过“聚焦—初探—深究—收尾”四步设计[10],将文化内容分解为留学生的项目,增强留学生课程参与度,帮助留学生获得更直观、深刻的体会。在“中国自然人文风景”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黄山“轮休制”,分析该制度的成因、意义,同时探索当下中国为保护景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探索这些措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留学生的所知、所探、所思,深刻体会中国为世界环境保护作出的努力及大国应有的担当。

(四)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突破时空障碍

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中国国家形象融入概况类课程的资源也应与“熟悉—理解—认同”三个阶段同频共振。通过线上资源的课前预习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课堂上的生动讲解能够进一步帮助来华留学生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知行合一,在实践中认同中国价值、中国选择、中国担当。

学校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开展数字化、实景化的双语教学资源建设,目前已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等双语慕课,留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通过线上资源自学。充分、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保证疫情防控期间对“停课不停学”倡导的响应,学校采用“Zoom+智慧职教+微信”多平台的直播方式教学,能够打造沉浸式的教学环境。

线上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尤其要重视中国国家形象的融入,在内容、图片、视频的设计和选择过程中,在满足应知应会知识点的讲解情况下,强调展现当代中国的发展状态,传递“和平崛起”“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梦”等中国理念,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作出积极努力。

三、结语

培养来华留学生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士是国际化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概况类课程的探索是构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有益尝试。留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通过亲眼所见的感受和亲耳所闻的事实重新审视之前形成的中国国家形象认知,逐渐形成新的中国形象认知。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塑造一个积极正向的认知环境,对来华留学生形成中国国家形象的积极认知有重要意义。同时,向来华留学生传递中国国家形象对国际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使命,也为国际化教育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素养,为培养知华友华爱华,主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的国际友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S].教外〔2018〕50号.

[2]张伟.国家形象的文化塑造——基于价值认同的视角[J].理论视野,2017(3):23-27.

[3]沈霄.“看”中国:作为“他者”的国家形象建构——基于Facebook“中国文化”系列短片的文本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5):146-154.

[4]宋海燕.中国国家形象的“他者”传播:来华留学生的中介机制[J].新闻爱好者,2021(8):27-30.

[5]任晓龙,邵迪.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8(16):242-243.

[6]盛庆辉,刘淑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审计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46-50.

[7]王悠,黄蓓蕾.高校来华留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7):75-79.

[8]查广云.高职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4):64-69.

[9]陈鹤龄,王彦伟.面向高级汉语水平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19(3):7-15.

[10]姜晓.“探究式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的模式构建与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6):1-12.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