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本质和培养路径

2022-06-07刘丹鹤白忆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智能时代培养路径内涵

刘丹鹤 白忆菲

摘  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多维度和全方位的要求,信息素养成为智能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在梳理信息素养范畴的历史逻辑基础上,分析构建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三维框架,即信息技能操作、信息思维训练和信息人文关怀,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案,以“通专融合”方式协同实践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以大数据为支撑优化信息素养培养方式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为智能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智能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内涵;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5;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3

伴随着数字化媒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具有快速适应智能社会的天然优势,但也存在信息使用的盲目化、纯工具化等现象。近年来,各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政策提出加强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已成为大学生必备基础素养和关键变量,我国也将“培养現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养”列为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信息素养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信息素养培养与实践应用脱钩等问题。因而,探索如何构建智能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以适应社会需求,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时代信息素养的三维内涵

1974年,美国前信息产业协会主席车可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此后,学界围绕信息素养的内涵展开了深入探索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2011年,英国国立和大学图书馆协会制定了信息素养的七要素标准,包括识别、审视、规划、收集、评估、管理和发布[2]。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从信息素养六要素提出: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究式研究、对话式学术研究、战略探索式检索[3]。通过历史逻辑的梳理表明,信息素养是一个历史范畴,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逐渐由单一知识技能层面的操作能力向多维的问题解决层面拓展,由文献检索技能教育向批判性思维训练发展,由仅关注工具性价值向探讨社会性价值和人文属性延展。

尽管当前各国对“信息素养”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学界普遍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伦理四方面的内涵。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能力是基础和核心,信息道德则是信息素养得以运行的保证[4]。根据不同社会阶段对信息素养提出的不同需求,本文提出智能时代信息素养的三维内涵框架:信息思维训练、信息技能操作、信息人文关怀。本质意义上,信息素养就是一种能力,即能识别、检索、运用、评价、交流、反思、创造信息的能力。其中,信息思维训练是指个体具有高度的信息敏感度,获取于己有用的重要信息,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挖掘不同信息渠道,利用多种信息手段,以批判性的思维去识别处理信息。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保持独立的思考模式和学习态度,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整理、加工、反思、再利用相关信息。信息技能操作是指个体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具体表现为:个体能够利用已有的信息设备和相关技术知识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人文关怀意识指,关注于人的价值与人的意义,而不被智能时代的技术所异化。信息素养中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在表现为遵守道德约束,外在表现为符合法律规范,不伤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保护自己的权益,遵循无害原则、行善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知情同意原则[5]。信息人文关怀是一种个体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无须他人约束的自觉性,强调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加强社会责任感,实践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信息素养不断积累的高阶组成部分。

二、智能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状况

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高级阶段,是社会进步推力的“原产地”[6]。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成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但目前的状况是,大学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不够重视和统筹度不明显等问题。过去十年间,大学生虽对信息素养的了解程度显著提升,信息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信息素养培养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战场,是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关键变量。目前,信息素养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存在差异,表现为“双一流”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由于投入力度不同,在信息素养培养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教师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相比之下,诸如兰州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网站、复旦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学这类培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实践,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方面产生了较好效果。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形式主要包括线上视频课程、线下课程、微课程、讲座与培训、网页文章介绍等5种[7]。但普通院校在信息素养的人财物各类资源投入总体较少,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上的创新实践不多,导致学生能接受的教育也较为有限。

(二)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没有出台相应的校本评价方案,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2006年北京市文献检索研究会借鉴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国内首个应用于实践评价的中国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各高校以此为延伸作为本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此外,王贵海在《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中指出,国内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与标准的研究只是由相关的专家和学者在一些学术刊物上或研讨会上发表和讨论,且这些标准大多研究层次较浅、权威性较低。即便是近年来唯一官方出台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也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8]。另一方面,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维度较单一。各高校制定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对线上线下课程有很强的依赖性,导致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缺少多元化视角。比如,单纯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或者MOOC的得分,或是以其他学科学习成绩为参照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抑或是直接由教师个人给出综合评价。这些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表明,多数高校对信息素养理解的视角狭窄,缺乏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全面立体的认知,导致实际效果不及预期。

(三)信息素养培养与实践应用脱节

以万物互联、知识互通、新媒体高速发展为特征的智能时代,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加实用性的要求,学习内容从office办公软件三件套扩展到Python编程、人工智能;学习方式从线下授课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学习目标由专业化职业需求向普及化终身学习发展。但现实情形是,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第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局限在技能和资源导向。多数高校由于缺乏实践性的目标导向,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形式而忽视内容建设。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普遍认为开设相关课程讲座,提供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对接国家国际大赛就等同于完整的信息素养培养链条,从而忽略对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的正向引导,忽略了高校信息素养氛围环境的建设。二是各大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较传统和陈旧,没有及时更新,理论性过强,开发校本课程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导致社会与就业的需求和校园提供的知识技能相脱节。

第二,信息素养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比如图书馆学科馆员与专任教师不能形成合力,信息素养培养不能与本科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学生获取知识资源的渠道零散分散等。资源利用率低下使本就短暂的信息素养培养难以有效转化成具体工作和学科的创造力,缺乏持续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动力。

三、智能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路径

(一)以“以人为本”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案

大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大学生这一“人”的核心地位,追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培养理念从“物本位”向“人本位”转向。吴砥等学者强调,高校要建设优质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注重学生的差異化,个性化发展[9]。智能时代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从两个层面实践。一方面,宏观上构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营造信息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社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着积极意义。高校应以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原动力为目标设置培养计划、评价方式和培养课程,将信息素养培养与大学生成长发展、就业创业相结合,在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提升智能时代交际能力和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微观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素养场域”的构建只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最终成效还是要由自身来决定的。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如小班教学、翻转课堂、线上教学和混合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此外,通过通识教育课堂深化大学生对网络素养内涵的理解,积极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智能技术,转变过度依赖技术的症状,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

(二)以“通专融合”方式协同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建设的一大命题。所谓“通专融合”就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以“通专融合”方式协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其一,通识性信息素养课程向专业化建设。当前,通识性信息素养课程是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现在多数高校虽以“办公自动化软件”“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依托对低年级本科生开展了信息素养的通识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期间,但高年级学生缺乏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课程。这种非均衡性表明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合理性和科学性不足,会直接影响通识性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化建设的进程。因此,高校可依靠校内相关专业的教师开设更有深度,与学生专业联系更紧密,更有实践操作性的通识类课程是实践信息素养的基础。其二,专业化信息素养课程向通识化推广。信息素养要实现内涵式发展,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而言,可通过模块课程设置构建课程体系,破除专业限制的壁垒,以专业为载体将信息素养的内涵融入专业教学。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将信息素养内涵拆解成知识点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如当下热门的Python编程课程就可以被纳入通识课堂,作为全校选修课或线上慕课来帮助学生学习,真正实践“通专融合”。

(三)以大数据为支撑优化信息素养培养方式

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服务促使人类社会的数据种类和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从简单的处理对象开始转变为一种基础性资源。以大数据为支撑优化信息素养培养方式具有多重优势。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优化信息素养评价方式。长期以来,注重以结果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使信息素养培养陷入僵化,且单一化考核方式制约了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个性化思维和创造性表达。因而,依赖大数据制定动态的多元考核标准,注重学习过程考核,避免“碎片化”学习,可有效监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状况,提升信息素养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大数据可提供多样化学习平台,促进高校信息素养资源共享。大数据在感知、获取和管理信息方面的强大功能为校内学习资源的积累提供可能,也为校际间资源共享创造通道。比如,线上线下信息素养同步教学、各类信息素养技能大赛跨专业跨校组队、论文写作规范、国外优秀信息素养课程的校际流通等都是大数据资源平台建设的优势。以哈佛大学开发的学习分析系统为例,该系统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数据进行动态采集、分类存储和系统分析,生成学生学习报告曲线,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支持与服务,由此改进学生的学习进程[9]。概而言之,依托大数据支持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构建“智能高校”“智能课堂”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智能时代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代名词。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存储、获取、转换、应用变得极为简单与寻常,置身于“信息场”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智能时代海量信息的潜移默化影响。尤其是商业化的竞争为博取流量、获得利润,忽略伦理和道德约束传播大量信息,大学生常常面对虚实信息难以判断的困境,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带来极大影响。面对未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需以“将来时”的状态发展自身,不断更新信息素养。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旨在于通过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明桦,等.信息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国际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9-64.

[2]杨鹤林.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143-148.

[3]韩丽风,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6):118-126.

[4]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5]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曾贞.数据人:大数据教育时代学习者特征分析及其教学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3):10-15.

[7]张蕊,张俊,刁斐.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1(3):9-17.

[8]王贵海.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研究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7(10):118-123.

[9]吴砥,王美倩,杨金勇.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内涵、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3):46-53.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智能时代培养路径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