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人本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

2022-06-07杨扬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高校

杨扬

摘  要:高校迎来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战略,既是新形势赋予的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要审视自身发展,明确优势和不足,勇于开拓创新,深刻意识到“人本化”的时代价值和管理意义,将“人本化”的管理元素高度融入高校的教学管理中,逐步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建立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高校;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3

伴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教育也在接轨世界。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时代的呼吁、社会的需求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责任。如何加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高校应考虑的问题,而“人本化”理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元素。而高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愈发频繁显现的情况倒逼着高校要重视、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改变。本文主要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本化”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并提出实施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人本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19世纪,马克思阐明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曾经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高校教育管理始终要回归到人本化,把人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主旋律[2],由“未完成的人”成为“充分出生的人”[3]。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一系列关于“人”的理论,如实践的主体是人,后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章程。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4]。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无数次提出“人民”一词,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情怀价值。这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阐明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历久弥新,“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适用于社会各行各业。

第二,新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建设提倡人本理念。近年来,党和国家以更高的站位对待我国的教育事业,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提升的重点。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干意见》要求高校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依靠学生。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提出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对教育深化改革和大众化发展,新時代赋予了高校新的目标、新的方位、新的格局、新的使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全面树立人本理念,才能符合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需要。

二、高校“人本化”管理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人本化”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社会技术前进的步伐加快,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行各业需要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不仅需要培养专业性的人才,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如生活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等。因此,高校要积极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将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首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作出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5]。高等学校的“人本化”管理是为了满足学生物质和心理上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生作为可塑性极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要共同面对新时代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的管理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千篇一律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甚至质疑高校的教学理念,这类学生不再是以前服从政治需要、不顾自身需求言听计从的群体,他们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观局势、懂政策的能力也不断加强,会对标各种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争取,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模式转型与学生思想转变步调不一致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因此,高校高度重视“人本化”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高校“人本化”管理是维持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要将培养学生作为高等学校立足的根本,要牢记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如果脱离这个主体,高校的存在就形同虚设,会慢慢被取缔。

众所周知,高等学校也需要品牌效应,需要一定的影响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如今提倡的双一流建设,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将吸引源源不断的生源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才,这无疑促进了教师以及学生的发展,高校给予教师做教学、搞科研的平台,给予学生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环境,实现了社会和家长对高校的认可、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反过来,高校为国家社会输送的人才,教师进一步巩固和维持学科专业的建设,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其他类型的学校,也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提倡学科交叉融合,发挥自身特色,打造高校品牌,巩固自身发展。国家层面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观念,对高等学校而言,高校和教师、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关系,“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就是拧紧命运共同体的“枷锁”,维持高校持续发展,保证人才建设。

三、新时代高校“人本化”管理的新路径

(一)全面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理念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还有待加强。例如美国高校,拥有强烈的人权意识,在高校学生有择学权、择师权和管理权等权利,这是学校赋予学生的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相比之下,美国学生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实践的本领,而我们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约束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就是我国“人本化”理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构建“人本化”管理需要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形成适合我们的新时代教育理念。因此,我们要全面树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思想,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学生本位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根本需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作出相应的调整,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高校需要从管理型转变成服务管理型。高校要将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相结合,把管理当成是一种约束力无可厚非,校规校纪红线不能跨越,在这个基础上现代化高校提倡的管理体系是带人情味的,要把握好“严”与“松”的分寸感,让学生感受到关怀。

(二)学生教与管中要融入“人本化”元素

第一,在教学中要遵循教学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学是高校的第一目的,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责主业,是吸收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目前各高校还存在教学理念落后、培养方案雷同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不能内化于心,很难符合专业领域的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实效性有待考究。因此,高校要把“人本化”理念融入教学系统中,拓展“人本化”教学。例如,福建某师范学校在每学期开设的个性化培养周,在这一周暂停原有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他学院开设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涉猎到除了自身专业外感兴趣的知识,这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现。福建某农林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你能看到一群学生围着教师学习养宠物的技巧,还能看到学生学习交谊舞的广泛乐趣……这些课程都是学校精心打造,热门的选修课程都是炙手可热,这是一种良性现象。各高校也会相应开设第二学历或者辅修专业来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外的知识需求。这些都是“人本化”元素融入教学的举措。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单位,加强实习作为学生就业的桥梁作用,提高实习的效果,让学生对标严峻就业形势了解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还要勇于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创设精品课程,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学生喜爱的课程,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促进全面发展。

第二,在管理中要加强营造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校园荣誉。如今高校面对的是思维能力强、极具个性的新青年,但注重个人的利益,校园荣誉意识和感恩意识较为薄弱。而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继承和发扬,高校要认清形势,精准把控,在学生的意识缺陷上下功夫。“人本化”是营造校园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将“人本化”融入高校的管理元素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校学习有安全感、幸福感,进而传递给社会,提升社会各界的认可度和高校的知名度,这是“人本化”管理带来的双向良性互动。例如,福建某师范学校每学期伊始都会举办“校长面对面”“书记早餐会”等活动,向各个学院的学生收集意见,派学生代表开会发表意见,相关部门提供解答,第一时间给予反馈和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举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身权利得到满足;该校还开设24小时图书馆供学生自习,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落实和完善贫困学生的帮扶,设有专项的贫困资助经费,供该类学生家庭突发情况经费支持等临时困难补助措施。这些做法都是实现了“人本化”元素对高校管理系统的融入,能够树立学生对高校的情怀和认可,并将这种情怀在多年后反馈给学校和社会。因此,高校“人本化”能够契合国家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效应。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维权机制

第一,制定和优化高校规章制度是基础。高校的规章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有些规章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发展的要求,政策文件时间还停留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无法紧跟时代的脚步,无法“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如今,学生对于政府文件的把控远远高于以前,成为高校规章制度最强有力的监督者,加上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和成长,对保研、考评等政策细节无法把握到位,高校的管理者若有疏忽就会处于被动局面,因此,高校要主动制定和优化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读透上一级单位的文件精神,借鉴其他高校好的做法,制定和优化的过程中做到有依有据,不乱加码,同时要具备“人本化”的理念,收集学生的意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制定的文件才更有说服力和持久性。高校的“人本化”管理不仅面向学生,还要面向教师。近年来,人才竞争十分激烈,高校为了在保持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制定了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和职称评定规则,科研教师的流动性大,很多学校为了留住高水平人才费尽心思,甚至出现了教师和学校管理层的合同编制纷争,教师想走,学校却牵制,最后搞得不欢而散,舆论重重,因此高校也要在教师层面树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满足教师在校教学和科研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是提高高校建校水平的根本措施,这是教师事业奋斗的激情和动力。“人本化”的规章制定,合法是前提,合情合理是升华,原则底线不能碰体现权威性,非原则有商有量体现弹性,这是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信任的关键。

第二,完善和扩增学生维权途径是关键。学生维权“失语”现象也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高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倡合理合法维权。当代大学生富有“血性”,维权意识较强,这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年轻气盛往往采取的方法失之偏颇,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越级维权。如今的维权成本极低,省长信箱、举报电话、举报信等都是学生维权的主要途径,但是这种维权方法是缺乏理智,较为冲动,越级上报只会拉长维权战线,降低维权效率,最终上一级还是得反馈给原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解决协商。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讲究维权方法的意识观念,逐级上报,提高学生维权的效率,要让学生知晓学校和学院各个部门的职能,发挥辅导员的一线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明确部门的责任制,这样才能做到精准维权,有的放矢。其次,高校要扩增维权途径,加强学生的安全感。如今高校的维权途径较为单一古板,高校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线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学校学院的维权软件,提供职能部门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地点,开发人工服务,使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维权;在线下,学校学院的纪委书记要设立专门的学生受理信箱,定期举办学生见面会活动,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所需所想,学校还要成立学生申诉的职能部门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人本化”理念渗入高等学校任重道远,但是其发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对高校提出更高要求是大势所趋,高校办学要有中国特色,培养的学生要有中国气、中国劲、中国魂。

参考文献:

[1]胡祎文.实践的哲学及其意义——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66-70.

[2]徐广东.“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44-4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教学出版社,2017.

[4]李锦江.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人本化策略思考——以铜仁学院为例[J].知行铜仁,2018(4):67-70.

[5]曾琅,等.集成电路领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12):2-7.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高校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