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导师制的法律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分析
2022-06-07李和平
李和平
摘 要:双导师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校内、校外均能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双导师制被高校广泛认可,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导师之间应合作,确保彼此对学生培养的默契。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划分需要明确,使学生能够成为教育主体,使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开展,保障双导师制协同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双导师制;法律专业;硕士;“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D90-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6-00-03
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使专业教学更加偏重于实践。在导师体系方面,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理论基础的指导,确保学生逐渐完成法律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具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校外导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合作可以弥补学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稳固性。
一、基于双导师制的法律专业硕士“协同培养”的主要内涵
双导师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对其引起重视,做好双导师的引入工作,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校内外导师共同组成双导师的教学阵容,对导师的教学水平具有较高要求,否则将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教师能力方面,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能够基于理论展开实践,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同时确保理论教学的准确性,保证学生可以解决理论教学。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务实能力,通过工作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进行梳理,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实际工作。双导师制需要以协同培养为基础,由校内外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两者应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分工,对教学方法进行明确,减少教学过程中重复的部分,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导师的选择与培养是实现协同培养的关键,需要以导师的职责分工作为重点,提高双导师制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能够得到合理安排,确保学生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双导师制法律专业硕士“协同培养”的基础配置
(一)导师选择与配置
导师是承担专业课教育的重要人员,需要合理对导师进行选择,确保其具有良好的教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法律专业进行教学时,校内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展开教学,防止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使学生无法正确对理论进行应用。对于校外导师,需要严格筛选,确保校外教学的质量。校外导师应具有至少十年的工作经验,并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一般由法律从业人员进行担任,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确保导师能够基于经验展开教学,弥补校内教师在实践方面的空缺。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确保教师能够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进行细心教导,保障工作经验能够得以传达。另外,还需要考虑教师的配置情况,确保校内外教师比例的合理性,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30人,校外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5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指导。在课时方面,需要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商定,每周指导次数不能少于2次,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指导作业。
(二)导师的职责
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导师职责的划分,使导师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基础,提高导师的协同教学能力,避免教学过程产生重复的内容。法律专业的学习任务较重,职责划分将决定着教学效率,因而需要对导师职责的划分引起重视,使校内外导师能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第一,校内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知识的教学,需要在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同时注重一定比重实践知识的渗透,确保学生初步具有上岗实习能力,为校外导师的指导工作进行铺垫。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如下:一是思想引导。校内导师需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做好学生的思想指导工作,使学生不只专注于理论学习,还着重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思想上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二是专业辅导。校内是开展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场所,通常采用统一授课的形式,不仅需要展开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要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确保法律专业的教学效果。三是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校内导师需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难题,确保学生能够专心投入学习中,降低生活对专业课学习的阻碍。四是心理疏导。从校内学习到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很难适应这种心理变化,校内导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况,定期对学生展开心理疏导,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对校外实习的适应性,保障校外教学能够有序开展[2]。
第二,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生的主要知识来源于书本,实践水平往往较差,无法直接适应目前的工作环境,需要通过校外实习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学生在实习单位中可以得到全面锻炼,能够熟悉法务部门的规章制度,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校外导师需要着重于法律知识的应用讲解,通过具体案例来为学生展开讲解,并且使其参与实际事务处理,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同时,可以让学生负责法律卷宗的装订,对其实施有效指导,使其能够了解法律的定罪流程,确保校外教学能够基于实际展开。校外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在实习过程中边做边学,加深对法律专业的从业认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双导师制的法律专业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的实现
(一)注重双导师制教学
在具有法律专业的院校中,需要对双导师制引起重视,确保导师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导师教学思想转变。双导师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体系进行了扩展,提高了教师体系的完整性,使法律专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双导师制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校内导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督促学生克服法律学习的障碍。双导师制的建设较为复杂,校内外教师需要相互配合,注重协同培养模式的实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双导师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校内外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重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在双导师制教学的作用下,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保障学生能够顺利进行法律学习,使法律教学具备严格计划。校企合作是双导师教学的重要形式,为学生的校外学习提供途径,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接收毕业生,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方向的人才[3]。
(二)明确导师工作任务
采用双导师制教学时,需要明确导师的工作任务,对教学任务进行明确,使协同培养模式能够正常实施。校内外导师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主动承担起指导学生的作用,认清自身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工作任务的分配各有侧重。校内导师需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系统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提高法律教学的实施效果。校外导师主要侧重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逐步完成对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使校内理论教学能够得到巩固。双导师制是确保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的关键,需要采取专业化教学形式,确保工作任务安排的合理性,对教育的重点方向进行明确。导师是学生的重要引导者,需要基于实际对工作任务进行安排,并且需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法律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导师之间合作
在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下,导师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完善的合作模式,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导师之间合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间安排。确保学生具有充足的校外实习时间,在校内完成理论学习后,需要及时到校外以实践方式进行巩固,接受校外导师的指导,在有效利用时间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工作安排。校内外导师需要合理进行工作安排,通过会议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确保导师间可以更好地进行合作,使教学过程得到有效调整。三是实习内容。实习内容需要根据理论教学情况进行安排,使实习内容能够与理论相辅相成,确保实践目标的明确性。校内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跟踪,根据实践内容展开教学,提高学生对法律工作的适应性,提高对实践的指导效果。校内外导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确保实习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保障双导师模式的教学质量[4]。
(四)动员学生主动学习
在双导师教学模式下,需要动员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对象,导师需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应采用引导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明确如何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掌握主动性。在教导过程中,师生间需要进行互动,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导师的关心,避免在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导师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中应履行的义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向校内外导师进行请教,让导师指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对学习上的不足进行调整,确保学习方法的合理性。在学习方面,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能够主动抓住锻炼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之间需要主动进行交流,向优秀学生看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习过程得到有效探讨。
(五)构建有效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双导师制能够开展,需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导师能够积极展开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校内导师,应鼓励导师参与教学,对其展开双导师教学培训,使其教学水平更加专业。同时,又要尊重导师的指导意愿,对双导师制抱有积极心态,保障教育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推进。对于校外导师,带有兼职工作的性质,在薪酬方面很难达到教师要求,在待遇方面容易受到忽略。为此,需要对校外导师的待遇情况进行调整,使优秀的校外导师能够得到丰厚报酬,提高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校外导师是重要的教师资源,需要对校外導师予以足够鼓励,使其具有内在动力,使双导师制得到推进。在校外导师得到有效激励后,才能与校内导师积极展开合作,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保障激励机制的有效性[5]。
(六)明确各项考核标准
在双导师制模式下,需要有严格的考核标准,确保校内外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制定考核标准时,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考核目标,以教学成果为考核对象,提高双导师教学的合理性。首先,需要做好校内外教师的日常考核,将教学、科研等作为评分标准,确保导师能够拿出充分的成果,进而体现出教师的知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需要加强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督,确保导师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竞争,从中筛选出优秀的导师团队,不断对导师阵容进行调整。再次,需要确保教师的岗位意识,能够认识到自身岗位的职责,承担所在岗位的教学任务。在考核机制的作用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过程能够按照计划展开。最后,需要为校内外导师制定教学目标,使其能够按照要求展开教学,使考核方向更加明确,保证教师能够积极参与考核,使双导师模式能够不断取得进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七)构建导师交流平台
首先,校内外导师需要定期见面交流,对教学过程进行详细探讨,确定教学的具体细节,避免教学内容存在重叠现象,保证双导师教学顺利展开。其次,需要创设网络交流平台,为校内外导师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便导师随时进行沟通。同时,可以在交流软件中进行留言,用于应对不能及时回复的情况,便于对教学问题进行逐一探讨,提高教学方法的合理性。最后,校内导师需要定期对实习单位进行走访,近距离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而确定学生的真实状况,使其能够有效对法律知识进行运用。由此可见,交流平台在校内外教师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安排,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使人才培养方法能够易于实施[6]。
(八)增大实践教学比重
在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使校内外教学能够基于深层次进行思考。为了使双导师制能够发挥作用,需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开设法律诊所、模拟法律竞赛等,使实践教学能够引进校园。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保障实践教学得到推进。通过校内实践,可以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快速地形成对理论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对校外实践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实践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将无法对法律知识进行有效运用。校外实践一般由校外导师负责,学生需要对校外实践引起重视,积极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探讨,提高校外实践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保证双导师教学的效率,合理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进行安排。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双导师制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具有专业水准,提高对法律问题的分析能力,使教育重点更加偏向于实践。双导师体系由校内外导师构成,在法律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协同培养模式的应用,在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的同时进行密切合作,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保障学生能够顺利通过专业课考核,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秋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式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7(58):24.
[2]顾晓诗.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导向的教育实习“双导师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20.
[3]刘秋芷.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双导师制”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探究——以法学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135-136.
[4]刘巍巍,邓齐滨,郭英禄.“双导师制”视域下复合型法科人才培养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9(20):109-110.
[5]王珩鑫.现代学徒制视野下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实施现状研究——以Y高职院校为例[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9.
[6]杨超,徐天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的制度设计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71-75.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