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分组: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合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2-06-07杨学隆
杨学隆
摘 要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合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之一,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而体育学科又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最有效的载体。为此,笔者通过深入挖掘体育项目的特质,在课堂教学上进行了对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探索,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策略。本文是笔者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重点阐述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每一种策略进行了列举和探讨。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 有效策略 合作模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思维下,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小组合作模式已经被广泛使用并获得了一定的学习效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品质,它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体育的兴趣,为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带来帮助。笔者通过近2年的实践探索,归纳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四种模式,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借鉴价值。
一、结对合作模式
结对合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几个学生组成一组,形成一个合作小组。在实际操作中,人数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定,该小组的建立旨在帮助整个团体进行有效学习和巩固练习方法。该合作形式适合大多数运动项目的学习,如球类学习内容中的运球、传球等基本动作,体操内容中的滚翻练习中等。结对合作模式的方法一般有男生和女生结对合作方法、强者和弱者的结对合作方法、互补型结对合作方法。
(一)异性型结对合作法
以男生和女生为依据来进行结对合作模式的学习。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而男生与女生之间这种差异的表现相对较明显一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上充分考虑这个特性,并且合理有效的利用,把差异转换成个性,发挥积极参与的作用,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足球绕杆练习”时,男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女生对足球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教师按照男生女生的比例,合理分配,安排男生与女生结对进行足球绕杆练习。女生发令并且计时,男生进行练习,2次练习后交换角色。男生带动女生发现足球练习的乐趣,收获信心,提高技术与绕杆的速度,减少失误,男生与女生之间相互提醒动作要领并给予同学之间的鼓励,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这样的异性合作,充分发挥了性別优势,增加了练习兴趣,弥补了女生对足球无兴趣的现状,可谓事半功倍。
(二)强弱型结对合作法
所谓强弱型结对顾名思义就是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组成一队。在练习时,采用强者和弱者的结对合作模式,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进行练习,给予帮助并辅助弱者进行练习,这不仅可以激发强者的潜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还可以提高弱者的练习积极性,及时掌握并完成一项练习。采用这样的方法,相当于每个小组都有一个小老师,有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例如,在教学“行进间运球上篮”一课时,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独立完成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速度和较高的篮球水平,而能力弱的学生技术过不了关,无法连贯的完成整个动作。教师采用强者与弱者的结对模式,分场地进行练习。学生之间及时的交流、指导、示范并且鼓励,两人都能在合作中收获更多的东西。
通过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帮助同伴时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动作原理,让能力较弱的学生随时都有一个小老师指导。
(三)互补型结对合作法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也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所谓互补型结对就是在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时,让可以互补的学生组成一组。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技术掌握能力、体能素质、情意表现三个角度为依据。
例如,在“行进间跑篮”练习中,老师发现小A的上篮技术动作非常漂亮,每一球都能稳稳落入篮筐,但是练习了2、3次就气喘吁吁了。而小B可是田径队长跑队员,体能惊人,就是对篮球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小A。这时就可以将小A与小B分为一组,在练习中两人就能一起相互鼓励,你陪我进行体能训练,我给你示范篮球动作,自己设计练习,还可以随时加入新的想法,不受老师的限制,根据实际的能力,练习效果大大提高,练习兴趣也非常浓烈,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像这样的组合形式,能大大提高合作效率,实现相互的取长补短。
二、团队合作模式
团队合作一般是一个小团体,人数一般可以控制在4到6人,根据教学需要甚至可以更多。同时,团队中的角色也多了,对于各个角色的要求也增多而且各不相同,相互之间的配合就显得及其重要。学生在团队合作模式的学习中,要担任多种角色,学会承担多种职责,发挥多种能力去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集中合作模式。
(一)随机分组合作模式
随机分组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规则下随便分组,如报数分组、石头剪刀布分组等。它通常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由课堂教学方法决定,根据老师的课堂教学安排,进行随机分组。
例如,在九年级的跳绳对抗赛中,老师通过1至4报数,先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合作组,再各种通过从右到左依次报数,老师随机任命3号为计时法令员,6号为记个数员,其他同学为被测试员。最后由各个小组完成对抗测试,教师巡回指导,观察练习有序的小组进行表扬,对练习效率低的小组及时指导。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指定分组合作模式
教师从学生性别、学生能力、参与的积极性三个角度出发,指定不同的学生为一组。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指定分组都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活动,因此,每次分组都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如为了让比赛顺利进行,可以让同等水平的人为一组。
例如,在三对三的篮球对抗赛中,以6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真实对抗比赛。这个组里有男生有女生,有校篮球队的队员小C,还有文文静静腼腆的队员小D。一上场,大家都积极投入练习,小C指导战术,分配各自的任务,不愧为篮球队主力队员。而小D显得有点放不开,拿到球也不敢自己投篮,其他队员大声喊来“小D,加油,自己投”,小D突然有了勇气,一记远投,虽然球没有进,但是也被篮下同队队员抢到,轻松上篮得分,“小D,谢谢你的漂亮传球,助攻成功”,队员的鼓励让小D解除了尴尬,更是充满了信心,小D加快了速度,奋力抢到球,好一个三步上篮,小D得分啦,原来篮球的魅力如此大呀。
像这样的分组合作模式是教师刻意为之的,在课堂教学中能让每一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全员发展。
(三)自由组合分组合作模式
在合作学习中,自由分组是最顺学生心意的,多数学生会选择自己的好友为一组,当然在该模式的操作下,需要考虑小部分比较内向的学生,对于他们无法组建小组时,需要老师引导与帮助。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规定人数。
例如,在教学远撑前滚翻的练习中,采用4人2张小垫子的场地安排形式。一人上垫进行练习远撑前滚翻动作,一人在侧面进行保护与帮助,其余两人仔细观察,一次练习后,4人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不足之处,交流解决方法,然后交换角色进行练习。
像这样的练习就可以自由组合,且整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体验不同的角色。
三、分层次合作模式
分层次合作模式要从分层教学目标着眼,从实行分层组织形式入手,注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运用难度不同的合作方法,有针对地实施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这种合作模式主要使用于一些高年级较为激烈的运动中,如拔河、篮球对抗比赛等。在实际操作中,分层次合作模式可从体能、技术、目标三个角度进行分层。
(一)从体能维度分层
体能是一个学生体育素养的综合反映,从体能维度分层有助于学生能跟自己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竞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特别是在耐力型项目的学习中,从体能维度分层更有利于发挥出好成绩。
例如,在七年级50米×8的练习中,周老师按照体能的不同,把七2班学生分成3个组。第一组:优秀及以上;第二组:合格与优秀之间;第三组:待合格。根据上一次测试的成绩分好组以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各自组内有小组长,小组成员,共同设定本次练习的目标及内容,小组内相互鼓励,共同努力。特别是第三组待合格的队员们,不甘示弱,给自己和组内队员加油鼓劲,一定要达到今天设定的目标。学生的練习很投入,也没有很大的落差,激发了强烈的练习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分组形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竞争的愉悦,体验到获胜的成功感。
(二)从技术维度分层
课标明确指出:“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因此技术永远是存在的。这里的从技术维度分层,就是指在合作分组时,我们可以以学生技术能力为依据,合理分配学生进行练习和竞赛。
例如,本学期八年级的年级小型竞赛是5V5的篮球联赛。以往的比赛规则中不限男女,出5人上场比赛即可,但是男女生的篮球技术和能力相差比较大,导致个别班级参赛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班级直接放弃比赛,这违背了体育的拼搏精神和坚持不放弃的品格,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心理也造成一定影响。本学期实行分层比赛,八年级男生篮球赛和八年级女生篮球赛,学生的能力相差不大,每一队都有夺冠的机会,大家积极性很高,队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商量战术,积极应对,场上的队员奋力拼搏,场下的拉拉队员加油呐喊,班主任任课老师都到场临阵指挥,为学生们加油,整个场面热情高涨,氛围浓厚,还吸引了校级领导到场观看,校长都为队员们坚持不放弃的精神感动,频频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受到了鼓舞,体验了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乐趣。
一场篮球赛,不仅展示了学生的篮球技术和运动能力,更体现了团结拼搏的良好品格。
(三)从目标维度分层
目标引领内容,可见目标的设定在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呢?从这一角度思考,我们就可以从目标维度进行分层的合作学习,当然这里的分层就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师设定不同的目标,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合适自己的目标进行分组合作练习。
例如,在七年级跳绳比赛中,双摇跳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之一。班上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能坚持跳完一分钟的双摇跳。今天的课上,杨老师设定了4个目标,每一个目标设定一个小组,1号场地是第一个小组,它的目标是连续一分钟双摇跳绳达到200个以上。2号场地是第二个小组,它的目标是连续一分钟双摇跳绳达到150个。3号场地是第三个小组,它的目标是连续双摇跳50个。4号场地是第四个小组,它的目标是学会双摇跳,并能连续双摇跳3个以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到各自的场地进行练习。突然4号场地的小Y,兴奋地跑到杨老师面前大声说:“杨老师,我学会双摇跳了,刚才跳了5个,我能去3号场地练习吗?”,“当然可以啦,你的目标越来越高了,相信你一定能很快完成3号场地的目标,加油”。看着学生积极有序的进行练习,杨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
四、帮带合作模式
帮带合作模式即能力较强学生以帮助、带动为主观意识积极主动与能力较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帮带合作模式可以分为一对一帮带合作,一对多个帮带合作,多个对多个帮带合作。
(一)一对一帮带合作模式
一对一帮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帮一个,即能力较强的一位同学与能力较弱的一位同学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模式,两人一起设定好目标与方案进行练习。在实际课堂学习操作中,该帮带模式并不是一节课就结束的,而是有一定的周期,在周期结束后进行展示。
例如,在即将迎来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时,班上的小C同学却很担忧自己的跳绳测试。课堂练习后,教师安排了小D同学对小C进行帮助学习。同时也对其他几位同学进行了相同的安排。小C与小D不仅在体育课堂上积极练习,课后休息时,午间文艺时,放学后都能看到两人的身影出现在操场上。小D先进行了示范,然后告诉小C自己的跳绳小秘诀,原来跳绳还有“10秒快速跳”“20秒加速跳”“100秒耐力跳”等。小D还用“画圆圈”的动作帮助小C改正了错误的动作,经过一个星期的练习,小C的跳绳动作已经非常标准,摇绳速度也越来越快,耐力大大提升,一分钟跳绳个数从150个左右提升到190个,两位同学都很有成就感。
这种帮带合作模式,促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一起动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两人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掌握较好的同学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带领较弱同学积极练习,增强自信心,提高技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到体育课展示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两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老师也及时进行了表扬点评。
(二)一对多帮带合作模式
一个在单个技术水平上或某个项目中能力非常突出的学生与多个在这方面水平一般的学生进行帮带合作模式。一对多帮带合作模式就是1个师傅带多个徒弟,即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在4人小组或者多人小组中,将某一领域能力最强的人设定为师傅,其他人都在他的帮助下进行学习。
例如,小明同学可是班上的篮球高手,代表学校参加过很多比赛,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学生可羡慕他了。老师提出,让小明同学当教练员,带领一部分同学进行练习,小明可开心了,他也可以像黄教练一样训练小队员了,小明的积极性很高,研究了很多方案来训练他的小队员。进入小明队伍的学生都想成为小明一样的篮球高手,练习时格外的积极。
(三)多对多帮带合作模式
多个能力较高的同学以小团队形式与另一个小团队进行帮带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常见与小组对小组的帮带,即某个小组在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上呈现效果很好,有了一定的指导能力,就可以让该小组为其他小组提供服務。
例如,学校篮球队的女子篮球队分为种子队和萌芽队,种子队是九年级学生,而萌芽队是由七八年级学生组成。在日常训练中,种子队带动萌芽队一起训练,萌芽队以种子队为榜样,通过观察、模仿练习、配合练习、对抗比赛等形式进行学习。在这样的帮带合作中,种子队起到榜样作用,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萌芽队在大队员的鼓励下,勇敢积极的练习,一旁的教练能时刻兼顾到大小队员,篮球馆里篮球训练的氛围非常融洽。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法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也是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合作学习才刚刚产生和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讨论与研究,而且这样的学习方法相对复杂,这也给我们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努力学习相关教学知识和理论,力争成为小组合作教学的掌控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发展需要,也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身体素质更强,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朱应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04):31-32+38.
[2]李京诚,孙伟.合作学习理论与体育合作学习实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