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运动发展路径探索
2022-06-07张辉
张辉
中图分类号:G8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4-016-02
摘 要 柔力球已经成为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发展与推广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全民参与是柔力球运动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阶段,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是柔力球运动在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对柔力球运动与发展概况进行介绍,对发展路径进行探索,从而为柔力球运动的发展指明道路。
关键词 柔力球 运动 发展路径
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基础是全民健身,而全民健身在国家建设中也起到前端要地的作用,并提供有力支持,既能够强健体魄,也能够为幸福生活提供基础保障。柔力球运动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并在近2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飞速发展,对于群众体育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获得了国家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关注。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目前其发展现在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一、柔力球运动介绍
(一)发展历程
柔力球运动诞生于1991年,其精髓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融合了太极原理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竞技形势,从而发明出柔力球运动,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我国在1994年就已经通过了柔力球运动的评审工作,2000年柔力球成为了老年体育协会的推广项目,2006年柔力球被介绍至国外,在2013年规定了柔力球的相关套路,2017年正式进入运动会。柔力球的发展经历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91至1994年是初创期,1995至2012年是推广期,从2013年至今是深化期,而如今我国的柔力球正处于不断深化的阶段。
(二)形式特点
柔力球主要分为竞技项目和花式项目两大类,其改变了传统球类项目中的硬性击球方式,强调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借力打力的太极思想,并在一条圆弧曲线中连贯流畅地完成迎、引、抛的技术环节,是从弧形进行引化的过程,兼具健身和娱乐的特性。
柔力球的灵魂在于“柔”,以“圆”作为核心,以“退”为前提,根本在于“整”,目标在于“灵”,从外在表现上体现出柔和、圆润、完整、灵动等特点。在运动过程中,“弧形引化”贯穿始终,体现了柔力球运动从一个完整的圆弧派生出多种圆弧的运行轨迹[1]。
二、柔力球发展概况
柔力球运动从发明至今,仍旧不断吸引更多人参与至活动中来,活动的参与者更为多样化,从竞技比赛演化为套路与竞技共存,使得柔力球能够更好地走进群众之中。除了各种表演和比赛,柔力球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使其实践工作更具指导意义,并在相关企业与从业者的努力下,柔力球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在部分中小学也出现了柔力球运动的身影,还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
(一)赛事举办
从2002年开办第一届相关赛事以来,柔力球不仅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参与规模超过千人,国家体育总局也举办了三届相关比赛,还举办了邀请赛和奖金赛。柔力球已经成为各个省份运动会的必备节目与赛事,在各种大型赛事中也能看见其身影,甚至还在国外也有相关赛事的开展。
例如:在2016年8月,我国举办了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其吸引了国内外共计79支队伍参加,在当年属于规模最大的一届赛事。国内的大型比赛有柔力球公开赛,还在天津全运会成功入驻,成为一项群众性的体育项目。
(二)群众基础
我国的柔力球通过各种公开赛、大篷车活动以及权威专家在高校的宣传等,使得柔力球在国内具有越来越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培养了更具教学经验的柔力球教练进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有多所高校开展了柔力球运动。
在民间领域,柔力球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社会团体,在发起人的带领下,通过网络学习教学视频,参与不定期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并参加比赛,形成良性循环,使得柔力球在我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拥有爱好者,进一步深化柔力球的群众基础。
(三)套路构成
难度动作是柔力球的基本构成,动作的难易度和数量,是套路起始分高低的标准之一,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对于评分起到关键作用。
在自选套路中,一个套路在包含基本动作外,还要包含6个A组难度动作、3个B组难度动作和3个C组难度动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套路一共四套,其中第一套属于B类难度,其余属于C类,具有较大难度。而根据柔力球创始人与其他专业人士创编的柔力球飞龙系列共6套,其中飞龙二技术难度最低,难度系数为A类,是大部分柔力球爱好者的首选,其余属于B类难度,因此飞龙系列在柔力球新手群体中最受欢迎。此外,还有部分动作是柔力球爱好者自行创编,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受众[2]。
三、发展路径的探索
(一)初期探究
1.命名之争。柔力球运动基于太极理论,借鉴武术、体操、球类运动等形式,形成了套路项目和竞技项目(或者花式和网式),并随着不断的发展而得到丰富。
但在诞生之初,柔力球并不被称为“柔力球”,而是“太极娱乐球”。在1992年,创编组将其更名为“太极柔力球”。到了2004年,中国老年体育协会才将其更名为“柔力球”。
柔力球运动不仅仅是太极类运动,其涵盖了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太极套路、舞蹈套路、武术套路和体操套路等,而这也造成了柔力球在运动形式称呼上的争议。在2016年前,相关比赛和培训中,将其称为“套路”和“竞技项目”。但到了2016年之后,被更名为“花式项目”和“网式项目”,而由于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仍旧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试行验证才能对其準确性进行确定。
2.概念理解。柔力球运动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表述:第一种表述是太极化的球类运动;第二种表述是与传统打击球不同的运动且具有民族特色;第三种表述为融合了太极运动和现代竞技于一体的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第四种表述是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球类项目。5C60DB5C-EB6C-4E49-9A10-ECCEABAB363E
部分学者对于柔力球也进行了分析,由于柔力球运动分为套路和竞技(或者花式和网式),认为柔力球运动既具备技能主导类表现难度和美感,也属于竞技主导隔网对抗性项目。
以上表述都体现了柔力球运动的特征,都是在表现“弧形引化”的含义,但对于其内涵特点和项目界定上并不够全面。
3.规则实行。在现阶段的柔力球比赛中,主要分为套路和竞技(或者花式和网式)两大项目类别进行比赛。前者被分为规定和自编两类,在规定套路下评分以动作的完成与艺术表现的一致性作为标准,按照难度进行分组比赛,评分难度较低。而自编套路则是根据动作设计与动作艺术性和表现力作为评分标准,但在这一套路下评分难度更高,且不同裁判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偏差,对裁判的执裁能力提出考验。
在后者中,将“弧形引化”作为技术标准制定的裁判规则对于裁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因为参赛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并不一样,对柔力球技术的掌握存在偏差,对于比赛的延续性、表演系和观赏性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3]。
(二)价值发挥
1.体育健身。柔力球有助于身心健康,其作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需要身体各个部分的协调参与,通过不断练习,能够让身体获得更为全面、协调地发展,且因为其主要以画弧完成运动,能够更加有效地避免身体关节之间的碰撞,降低关节受到损伤的概率。同时,也保护了身体内的各个器官。此外,柔力球还能够改善人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对压力进行释放,配合音乐表达自身的情绪和感情,在网式柔力球中,还能够通过对抗来释放自身心理的压力。
2.审美培养。柔力球展现了我国传统的太极文化,球拍上的图案一般来说是阴阳八卦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其他图案,且依旧是具有古风色彩。这是体育活动与艺术美学之间的融合。
柔力球运动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和西方的体育观念,实现了刚柔并济与取长补短,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且发展到现在已经衍生出诸多的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审美格调。
3.文化发扬。柔力球结合了太极的“阴阳融合”思想理念,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并在其中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得人与球之间能够做到和谐统一。在新时代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已经成为了如今年轻人的重要使命。在如今全球化的社会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而柔力球作为结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项目,能够很好地对文化进行发扬与传承。
(三)方法对策
1.总结推广经验。对柔力球发展历史的回顾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但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关于柔力球运动发展历程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对于其发展出路的探索仍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在普及上仍然缺乏相关的探究工作。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从社会到校园,都需要对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更为详细地总结,从而找到可行的推广路径,促进柔力球运动的普及。
2.丰富研究层面。许多关于柔力球的研究都是围绕老年群体,且都紧紧围绕全民健身与校园普及视角,在研究思路上也缺乏创新性。根据现阶段的状况,柔力球运动的开展存在诸如缺乏专业指导人员、群众认知度不高、赛事活动缺乏经费以及校园课程开设困难等问题。因此,关于柔力球运动的讨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关于赛事活动的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分配现状以及青少年群体的开展状况等,从而对研究层面进行丰富。
3.全面研究价值。柔力球运动的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身心和社会,但即便是现有的方面也没有进行足够充分的研究,且这些价值研究与任何群众体育项目都能匹配。因此,对于柔力球的运动价值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掘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4.技术持续推进。由于各界学者对于柔力球运动技术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在进行战术特征分析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学者会针对战术改进提出合理建议。总体上看,柔力球是一种新兴的体育竞赛项目,缺乏对运动技术的深入探讨,这就需要学者从多个视角探索该运动技术,并对技术动作进行不断创新开发,从而促进柔力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4]。
四、结语
柔力球运动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运动,其精髓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之间的融合,分为竞技和花式两大类。柔力球的赛事举办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选手的参与,并拥有较为良好的群众基础,以及较为严谨的套路组成。柔力球的发展路径在初期并非一帆风顺,从命名之争到概念理解再到规则实行,都离不开各种争议。柔力球运动的发展,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对经验做出总结,研究层面要进行丰富,使其研究价值更为全面,持续推进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强.柔力球运动发展探析[J].武术研究,2020,5(04):62-64.
[2]陈丽霞,汪丽红.柔力球运动的特点、价值与发展特征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5):385-387+422.
[3]原敏芳.柔力球运动的发展趋勢及其问题[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05):103-105.
[4]韩睿智,司文召,马安.柔力球运动述评——基于中国柔力球发展20年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17(17):17-19.5C60DB5C-EB6C-4E49-9A10-ECCEABAB36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