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辩证法的形成及对理论创新的指导意义

2022-06-07朱君鸿

学理论·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辩证法

摘 要: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以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理论基础,批判地继承了《老子》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形成了具有主体原创性和自身特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去,彪炳史册。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形成过程,对于当今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辩证法;形成;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3-0031-03

探析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可以发现中国革命实践的现实土壤、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作用、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辩证哲学的源头活水,是毛泽东辩证法思想形成的外在决定条件。毛泽东同志将它们融会贯通,继承创发,最终形成了自己科学的辩证法思想。

一、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实践来源的三个阶段

1.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端,偌大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封建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阶级关系也出现重大转变,有志之士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一次次的失败说明,中国不能照搬封建主义思想继续走封建社会的老路,同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也不适合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做指导,中国注定也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找到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反帝反封建胜利的科學理论和伟大真理,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探索救国真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热潮席卷全国,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辈纷纷组织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共产主义思想如星星之火很快呈燎原之势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引起了中国哲学的深刻革命。可以说政治运动、政治需要、社会变革引发了哲学变革、哲学发展。这一时期,学者变成了革命者,革命者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创新,并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进行发展。这一时期成为毛泽东唯物辩证法的萌芽阶段。

2.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关于与国民党的合作关系、党的领导权问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不断出现争议。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向国民党进行妥协,并否定中国农民阶级是一个具有革命性质的阶级,使我党和工人阶级失去同盟、孤立无援。在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入剖析,解决了中国革命中敌人和朋友的首要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中矛盾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的体现和应用。1927年春毛泽东同志又到湖南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深入调查,随后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驳斥了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论调。毛泽东从农民运动的具体实践得出正确认识,又应用于革命实践,最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毛泽东哲学中实践论的思想火花。这一时期是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时期。

3.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成熟。1930年5月,毛泽东写下《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对红军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进行批判,强调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依靠群众、正确决策,充分展示其理性之光,是我党“三大法宝”的雏形,文章充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从哲学高度对中国革命进行了深入反思总结,他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作为指导,于1937年8月完成了《矛盾论》和《实践论》,标志着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成熟。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辩证法,孕育于中国革命实践,来源自中国革命实践,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可以说,毛泽东的辩证法哲学入路是革命实践,归路亦是革命实践。

二、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

1.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作用和方法参考。黑格尔的辩证法揭示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规律及辩证关系,但他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提倡人绝对精神的自由。马克思吸收黑格尔内在合理的辩证思想,同时也认可黑格尔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否认其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观。马克思又汲取费尔巴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思想体现在他的实践的唯物论上,他认为实践具有客观性,是物质实践,属于人的感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会引发物质能量的变换。因此,马克思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的总结概括和提炼,从而获取新的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创新,反过来又用自己的理论指导欧洲工人的社会实践。这种科学的理论创新方法,使得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成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我们从毛泽东辩证法思想形成过程来看,其思想内容以及应用,与马克思完全一致。可以说,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形成及其思想,构成了毛泽东辩证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来源。

2.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吸收和发展。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列宁强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三大规律是唯物辩证法自身内在逻辑的结合和相互关系,是辩证法理论研究的源头。列宁强调对立统一的核心地位无疑是科学的,因为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无不以矛盾对立又统一的双方存在为前提,没有对立统一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变化、否定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认同并吸收了列宁的这一观点,又结合老子辩证思想,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洞彻见底的阐释,深化发展了列宁辩证法思想。

三、老子辩证法是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源头活水

1.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老子系统地揭示了事物的存在状态是相敌成对、相反相成,二者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老子认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一系列矛盾双方是相生相伴的,从而揭示出矛盾的对立双方的统一性。在《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深刻地揭示出现象界“有”对于“无”的依赖作用,同时认为“无”也离不开“有”的功用,“有无”相即不离,渗透出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辩证思想。

毛泽东同志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有关“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他说:矛盾着的事物“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作同一性。”[1]328老子关于矛盾的思想还是比较朴素的,他仅仅指出了事物存在的矛盾现象,毛泽东同志则通过矛盾现象概括出其同一性的本质,做了理论升华。显然,毛泽东的矛盾论超越老子辩证法思想,他并指出了老子“道”与“自然”之性纯的局限,毛泽东同志说:“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这就是对立的统一。”[2]他认为事物没有完全的纯与不纯,事物是纯与不纯相即相容的对立统一体。对于矛盾双方存在状态也就是对立统一,毛泽东进一步阐释道:“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3]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统一使事物处于静止稳定状态,是相对的;斗争则使事物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是绝对的。而老子偏向于矛盾统一的绝对性,所以老子主静、尚柔、无为不争“任自然”;毛泽东同志则强调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正是由于矛盾双方的不断斗争,力量的此消彼长,平衡被不断打破,才有事物的不断发展,所以毛泽东同志崇尚革命斗争,“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毛泽东同志进而分析在这种斗争中,力量强大的一方,也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以严密的逻辑,层层推进,不断深入,把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老子提出的哲学现象和命题以及列宁对立统一观点的基础之上,扩充深化了对立统一辩证思想的内容,揭示了其本质属性,形成了他自己科学的辩证法思想体系。

2.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老子认为对立双方运动到某种极限莫不往相反方向转化。在《老子》第四十章中讲道:“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相反、对立面;另一种在王弼《老子注》中则认为“还反无为”和“反其真也”,是“返回”之意。他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事物周行不殆。他还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老子列举一系列“强弱”“刚柔”“洼盈”“多少”等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特别突出“柔弱胜刚强”,充满着中国古典辩证法的哲学智慧。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老子关于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他在《矛盾论》中说:“事物不是矛盾雙方互为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互相转化。”[1]328毛泽东欣赏老子的辩证转化观,这使毛泽东同志在敌强我弱的极端劣势情形下,能高瞻远瞩,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中国革命以信心和希望。毛泽东同志充分吸取老子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原理的应用,不断促进矛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毛泽东同志正是在弱小的人民军队面对先进装备的强大敌人这种背景下,毅然决然地领导人民军队进行革命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辩证法中矛盾的相互转化观念显示出极高的现实应用价值。

当然,老子的辩证法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局限性。他认为事物的转化,周而复始,自然而然,是无条件的,不需要外力的干涉,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讲究条件的,他认为:“矛盾的双方所以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是因为各具一定的条件。”[1]333这显然更进一步揭示了矛盾转化的原因和实质,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20世纪50年代大庆石油会战,王进喜“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名言,正是石油工人学习两论的表现和运用。毛泽东同志进一步强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1]291深刻阐述了事物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外因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批评了工作中“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的错误行为。

3.毛泽东对老子循环观的扬弃。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形成闭环,周行不殆,是自然规律,所以人们没有必要强力干涉要改变什么,主张返璞归真,复归婴儿。毛泽东同志否定老子对立面转化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人们只需要因顺自然、无为而治即可的消极宿命论的主张,他肯定“世界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从而提出了“推陈出新”的发展观前进观,呈现出革命家的气概。毛泽东同志说:“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者推陈出新的。”[1]297-299毛泽东同志对于老子辩证法赋予创造性的改造具有重大意义,他认为事物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对立面转化这一重要性环节,而符合事物本质规律、代表事物前进发展方向的新事物终将打败腐朽的旧事物。毛泽东同志不仅推动了老子辩证法的进步,也极大地深化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同时也是革命乐观主义在哲学上的体现,或者说为处于落后和低潮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带来信心和力量。而在革命高潮和取得胜利的时候,从转化的原理出发,要居安思危,戒骄戒躁,提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展现出毛泽东哲学家的远见卓识。

四、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形成过程对当今理论创新的指导意义

1.要坚定实践出真知的信念,始终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任何理论的产生不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它必然来源于实践,从具体的实践中调查研究概括提炼总结出的理性化的认识,形成理论学说,然后回到实践中检验是否正确。毛泽东唯物辩证思想是哲学思想,来自实践,形成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与社会实际始终紧密相连,因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反观中国学术界,不管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相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近现代以来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根本原因在于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结合不够。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丰富多彩波澜壮阔,进入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运用矛盾分析法看待与处理新的实践中的各方面重大矛盾问题,成为自觉继承、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典范。”[4]21

2.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地位,注重理论创新和发展。毋庸置疑,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经过历史的检验,取得了实践的成功。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成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础作用的发挥。今天我们进行理论创新,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那种以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适合当今中国的说法是荒谬的,必须坚决抵制。习近平同志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5]当今中国面临的情况当然不同于马克思时代,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要创新,但不能否定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不能动摇其基础地位。

3.要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习近平同志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31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孕育和滋养,他的辩证法哲学著作更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所以理论建设和创新,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世界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4.要坚持理论创新的主体性、原创性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辩证法哲学思想,之所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能够充分运用并取得巨大成功,成为中国现当代哲學的标志引擎,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来源于马列但超越了马列、来源于老子并超越了老子,来源于黑格尔、费尔巴哈而超越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是毛泽东思想而不是其他人思想。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结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6]341-342

总之,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对当今中国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深入研究中国和世界百年变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对影响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社会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7],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7]正是当今理论创新的伟大典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一定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6.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苏伟.再论矛盾分析法中的“五定”要诀——纪念《矛盾论》发表80周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1-11-16)[2021-11-23].http://www.news.cn/politics/2021-11/16/c_1128069706.htm.

收稿日期:2021-11-25

作者简介:朱君鸿,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辩证法
浅谈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浅议曹操人物维度塑造的辩证法分析
平等的悖谬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