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本科专业课的探索
——以“热电冷联产”课程为例
2022-06-06周文平唐美玲
李 楠,周文平,唐美玲
(沈阳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堂是教育教学实现的重要途径,各专业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课程思政是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构建课程育人的新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展,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问题。
“热电冷联产”课程是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主要以锅炉设备及系统、供热工程和制冷技术等课程为基础,以供热、制冷、热电冷联产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为重点,量化地对热电冷联产进行经济性分析,并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结合该课程授课内容,挖掘和凝练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制定新的课程目标和授课方式,对该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改革进行探索和实践,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自然有机融合。
一、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背景
以沈阳工程学院“热电冷联产”课程为例,该课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课,是学生踏入工作岗位、融入社会之前最后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职业和人生导向。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偏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不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不足。比如该课程的课程目标主要强调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对德育方面培养的要求,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以热、电、冷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很少穿插对相关知识德育方面的教育,即使有相关内容的介绍,也不成体系,没有将该课程专业知识内容和课程思政进行系统结合。针对以上问题,对课程目标和授课方式进行调整,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中,让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发生“化学反应”,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二、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1.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目标中,“热电冷联产”课程的教学方案偏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缺乏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和价值观的引导,对思政目标未做要求。
根据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强化思政目标,做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协同发展。具体而言,在知识目标中融入对学生科学思维、专业素养的培养;在能力目标中,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技报国的责任担当,完善思政体系和总体框架。例如,针对火力发电厂能量转化及热经济性等内容,在掌握系统组成和热经济性具体计算的基础上,确立“创新思维”“爱国情怀”等育人目标,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结合起来,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3]。
2.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1)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根据新确定的思政目标,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寻找该课程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的契合点,并将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和价值基因提炼出来,使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无缝对接。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应遵循自然渗透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针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结合实际,挖掘思政融入点,如表1 所示。以讲解“绪论”中热电冷联产发展历程为例,通过介绍我国解放初期向他国学习经验、借鉴教训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探索研究,到现在自主研发热电联产机组的心路历程,让学生感受到热电冷联产在电力供应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彰显坚韧不拔的中国力量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4]。
表1 热电冷联产课程思政融入点
(2)实验课融入思政元素。实验课思政是课程思政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该课程的热电冷三联产和发电厂的热力系统章节中涉及到相关实验课程(如表1 所示)。与抽象的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系统相比较,在课程中穿插介绍设备研发过程、仪器应用的历史轨迹资料和时代意义,对相关知识点背后故事进行诠释,可以加深学生对设备性能及特点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在讲解“发电厂600MW 机组全面性热力系统动态演示实验”时,引入相关背景介绍。此系统经过大唐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艰辛历程,最终取得成功,投入生产运行,大幅提升了我国的电力供应能力,凸显出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
实验课融入思政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还可以加强学生对能源电力领域的认知,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自然融合,让学生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也得到有效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优秀的科研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案例分析融入思政元素。案例分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理论讲解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热电冷联产”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实际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相衔接,能够使理论知识变得鲜活、易懂,锻炼学生发散、拓展的思维,同时也为思政元素的导入提供了融合点。如在热电厂经济性分析章节,有热量法、实际焓降法和做功能力法可以对热经济性进行分析计算,但是理论讲解抽象、难懂,较难区别三种方式之间的异同点,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因此引入案例分析,以我国煤炭能源有效利用程度为切入点,结合实际案例对三种方式产生的发电热效率、供热热效率和煤耗率等因素进行计算,可以简单、直观地区分三种计算方式的优缺点,并向学生讲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及我国在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方面做出的努力,引导学生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技报国情怀。
3.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思政能力
专业课授课教师大多为理工科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学学习,即使工作后经过岗前培训,但与科班出身的师范院校教师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专业课教师较注重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在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方面比较欠缺,导致思政水平有限,难以做到言传身教和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为提升授课教师的思政能力,邀请思政教育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进课堂,进行观摩学习指导,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得更自然;同时,教学团队通过不定期开展政治理论研讨、学习和交流,加强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切实增强授课教师的育德意识,提升思政能力。另外,推行“走出去请进来”政策,加强与其他院校和部门的合作交流,聘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开展一系列讲座,从而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提高教师的思政认知广度和深度。
4.开展多样式教学,加强师生思政教育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现代课程思政的新途径。改变传统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形式,针对“热、电、冷前沿技术”和“回热加热系统、供热系统相关设备”等内容,利用企业微信和腾讯会议等网络教学阵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对教学的限制。利用教学平台上传诸如热电联产最新前沿技术的文字和相关视频,组织学生分组查阅有关技术科研团队创新理念、攻关难点、科研历程等思政元素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课堂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结语
通过对本科专业课程“热电冷联产”融入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和实践,将原来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变为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型教育方式,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通过培训提升教师思政能力、开展线上线下多样式教学等方式,使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实现同步引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爱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