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认证标准分析及实践体系建设建议
2022-06-06李伟哲
李伟哲,张 凯
(沈阳工程学院a.能源与动力学院;b.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136)
1989 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 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工程类本科学历的资格互认,同时建议签约国之间相互承认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已获得从事相关工程工作的初级资格。2013 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成员,2016年6月,成为正式会员[1-2]。
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下简称“工程认证”)工作不足十年的时间,但已经实现了很大的突破。2020 年底,我国参与工程认证的高校总数为257 所,完成工程认证工作的专业总数达到1 600个,但由于部分专业超过认证时效期(一般为4年)而没有持续跟进,截至2021年上半年,符合工程认证标准的专业总数有所下降。
一、工程认证现状
根据2020 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工科类专业共包含31 个专业类,合计232 个工科专业,我国目前已经完成工程认证工作的专业类共计22 个,占比71%;完成工程认证的专业数有63 个,占比27.2%。各专业类包含的专业数及已经通过工程认证的专业总数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工程认证专业统计 个
尚有能源动力类、建筑类等9 个专业类是没有通过工程认证的专业。
表1(续) 个
二、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
认证标准中第5 款对参与工程认证专业的课程体系做了明确的要求,对参与工程认证专业的课程配置和比例范围做了初步的要求。
1.实践课程体系
工程认证的通用标准中第5.3项对实践环节的设置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可以归纳为5 点:①实践环节的学分要达到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20%以上,但不能超过40%;②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③要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④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主,重视培养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⑤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过程中,要有企业或行业的专家参与。
可见,通用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展现专业的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各专业确实存在的特殊问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会分专业领域设置了补充标准[3]。2020 年版的补充标准将参与工程认证的专业分成了22个专业类,18个专业领域,针对每个领域,制定了各自的补充标准。在已发布的18 个补充标准中,对实践环节的设置有较明确要求的有水利类、交通运输类、矿业类、测绘类、计算机类、机械类。主要的要求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交通运输类和机械类专业要求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包含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工程训练、科技创新、毕业设计(论文)等;②水利类专业要求课程实验应有综合实验项目,课程设计数量不少于4个,其中需包含至少2 个专业类课程设计;③计算机类专业要求实训项目应包含至少2 个基于多门课程的综合类项目;④测绘类专业要求校外实习的时间不少于2 周,矿业类标准更高,要求实习总学时不少于8周,且至少包含3个项目;⑤大部分专业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不少于12 周,计算机类专业的标准最高,要求至少占总学分的8%或者不少于14周。
2.理论课程体系
通用标准中,仅对理论课程的学分比例做了基本的要求。补充标准中,除了兵器类专业外,其他专业类都对必修的课程做了初步的要求。总体来说,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注重以下几点:①课程的设置要满足2 个标准对课程总学分及需开设课程类型与科目的要求;②课程要重视对各种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③课程教学大纲要体现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与“产出导向”之间的关联;④明确课程大纲、课程矩阵和毕业要求三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⑤建立学生学习效果及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机制。
另外,通用标准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要求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理论课程体系类似,补充标准中并未对此类课程做出任何要求。
通过分析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可以看出,各个专业类的要求并不统一,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这为各专业制定自身的教学体系留出了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议
我国开展工程认证工作仅十年左右的时间,目前国内基于工程认证思想开展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以OBE 为基础的教学方法[4-5]、考核形式[6-7]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认证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该体系的建设需要深度融合工程认证的核心思想和标准。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工程认证的标准编写,但是通过上面对已发布标准的解读,各专业所能参照的认证标准比较简明,因此需要深度领会工程认证的核心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根据表1 的统计可以看出,传统的工科类专业(如机械类、计算机类等)完成工程认证的数目比较多,这类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可以参考已经完成相关认证工作院校和专业的方案,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制定自身的认证标准,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而对于完成工程认证数目较少的专业(如兵器类、生物工程类等),建议参考其他专业类的认证标准及已完成工程认证专业的方案,以各专业类中较高的认证标准作为本专业的执行标准,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仅是按照认证标准的要求去设置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满足要求的同时,还要与工程认证的主要理念和思想相对应。另外对于刚刚开启工程认证工作的专业来说,有可能需要经过实际教学效果的检验和不断的改进才能最终确定自身的方案。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对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该体系的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流程
首先,按照两个标准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中应该包含多种课程类型(如实验、实训、实习等);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设置该类型下的实践项目(项目数最好不少于2个);第三,根据不同的项目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方案,最终形成总体的建设方案,在建设方案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评价机制做出详细的说明;最后,根据评价效果对总体方案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使体系中所有的项目都能够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3.打造实践项目特色
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特色、学校特色和项目特色。
不同的专业都有自身的特色,但不同学校相同的专业,其专业特色体现的就不是很明显,因此,专业特色的开发可以参考其他高水平院校的方案。
不同的院校也有不同的情况,地理位置、隶属关系、行业背景等都有所差异,这些条件都可以加以利用,开设具有自身特点的实践项目、实践内容和评价方式。
工程认证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对于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因此,实践体系中实践项目的设置可以增加一些没有出现过但是可以实现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
4.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目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绝大多数专业开设的实践项目中,能够体现校企合作的仅有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其次,即便有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学生很难接触到核心的技术和设备,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第三,校外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企业的参与大都集中在接待和培训方面。
若想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的意义,需要企业真正加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或者学生参与到企业日常工作中。因此,需要扩展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合作方式,使学生可以真正融入到实际工程技术工作中。
5.完善效果评价机制
效果评价机制是工程认证工作考查的另一个重点,其对应的是工程认证核心理念中的持续改进。
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要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成绩分析区分开,成绩分析主要是对试卷或者课程的成绩进行数学统计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来指导教学、试卷题等方面的改革,但很多时候这种评价方式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效果。
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由于其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有所差别,因此评价机制也应有所差异;其次,评价的对象不应该是成绩,而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评价,以促进项目的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再次,评价机制的效果需要多轮的教学来加以验证和完善。
四、结论
(1)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包括社会实践、实验、课内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各类实践课程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方面应有所差异,应体现各自的特点。
(2)为了最大程度地展现专业的特色,工程认证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并没有对实践环节的设置做出很详细的要求。因此,建议参考各专业的补充标准,尽量采用各专业最高的标准作为本专业的执行标准来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建设可从学校特色和项目特色两个角度出发,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深入开发,效果评价机制还需在实践过程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