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工业题材摄影中的长子形象

2022-06-06宋振军聂嘉俊

关键词:长子抚顺画报

宋振军,聂嘉俊,王 佩

(辽宁大学a 广播影视学院,b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共和国长子”强调的是在共和国的建设中像一个家庭中的长子一样,担负家庭的责任,强调贡献最大。“一五”时期,新中国156 个重大项目中24个落在辽宁,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产自辽宁,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等1000 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第一”都诞生在辽宁。根据辽宁省公布的数据,到1957 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02 亿元,占全国14%,居全国第二位。重工业产值为72.4 亿元,占全国22.7%。辽宁因而一举成就“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地位。“共和国长子”在时间上着重是指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 年)以前,其对象主要是指工业方面。

一、在反映长子形象过程中辽宁有天然的摄影优势

辽宁的摄影有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画报社迁到沈阳。当时有郑景康、陈正青、齐观山、葛立群、曹兴华、王纯德、李久令、钱杰、张配泗、张醒生、梁枫、田原、臧德宽、王云阶等一批著名摄影记者和编辑,还有东北军区摄影记者董哲等。这些摄影家在《东北画报》《东北日报》《沈阳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新闻作品,如《沈阳人民欢庆解放》等,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沈阳城的变迁,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历史资料。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东北画报社新闻记者梁枫、田原,以及王云阶、金铎、高亚雄、臧德宽、高国权、刘宝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国内报刊上发表大量反映志愿军生活和中朝人民友谊的照片,从朝鲜战场回来后这些人基本都在辽宁的主要媒体从事摄影工作。当时,沈阳的一些机关、厂矿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也加入了摄影队伍。沈阳市生生照像馆及摄影师喻清华、曲敬基等都拍摄了许多优秀人像作品,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

从发表照片的杂志上看,新中国成立后在辽宁地区就有《东北画报》《前进画报》《友谊画报》《辽东画报》等多个画报全方位展示辽宁的发展,其中工业方面占有很大的篇幅,为全面展示辽宁长子形象提供了平台。

二、辽宁工业摄影题材中反映长子形象的主要内容

受照相器材短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全中国的摄影基本上是以新闻摄影和人像摄影为主,从事摄影工作的主要是新闻记者和照相馆工作人员。在全国工业化建设的大潮中,辽宁的摄影主要是围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全国第一”的各个项目及在工业战线上涌现出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先进生产者。这些照片综合塑造了辽宁的“共和国的长子”形象。

1.塑造了勇于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的立体英雄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的工业发展史上涌现出吴家柱、王凤恩、孟泰、李绍奎、尉凤英、张明山等一大批劳动模范。这些模范人物的照片大都有三类,明星式标准照、工作照、受领导接见或表彰照片。

和今天标准照清一色的西装领带不同,当时的英雄人物的标准照几乎都是在工作岗位上,都穿着工作服。前进帽是孟泰的标配(图1),而锅炉映出脸上光使李绍奎(图3)的形象定格,田桂英的照片多和火车有关系,或者背景是火车,或者戴着典型的司机装束大檐帽,如《出车之前》(刘福森摄)。尽管受条件限制,很多照片都是摆拍的,但当时强调“摆中抓、抓中摆”,强调光影效果,讲究构图。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英雄在成为人们的偶像的同时也是接地气的,英雄不能脱离群众。”这些照片具有当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都登载在很多著名的画报封面。其中《人民画报》1952 年12 期刊登了《全国铁路模范李锡奎——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1954 年第5 期刊登了《孟泰:鞍钢老英雄》,1958 年第5 期刊登了《抚顺煤矿先进生产者吕振岗》;1965 年第1 期刊登了《鞍钢第一炼钢厂著名炼钢能手、共产党员李绍奎》。这些照片的刊登使得那些勇于担当、奋斗自强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人们心中形成定格。

图1 孟泰标准照(蒋建球摄)

图2 孟泰生活照

图3 炼钢能手李绍奎(田原摄)

明星式工作照往往都是著名摄影家拍摄的,在这之前模范人物的工作场景、国家领导接见场景时不时地见诸报端。英雄人物的工作照在当时是摄影人的必拍项目,也经常在各种媒体出现。比如沈阳变压器厂、沈阳市总工会举办了王凤恩的事迹展览,《辽宁日报》《沈阳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画报》等先后报道了他的事迹。作为时代楷模,他们的名字百姓已经耳熟能详。工作照伴随着明星式标准照的发表,模范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起来。类似的照片还有《王崇伦传授经验》(苗明摄)、《老科学家李薰》(张宗奇摄)、《一丝不苟》(王奇摄)等。

上述英雄人物很多都是从旧社会走来,他们有着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的坚定信仰和担当奉献的家国情怀。工作环境反映了当时的生产条件,同时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他们的视觉形象突出了幸福、奋进、努力,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抱怨、劳累、痛苦。饱满的热情符合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心理认知,很自然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偶像。田桂英的照片体现了辽宁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和求真务实、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孟泰带领广大工人勇于攻克技术难关,解决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同时作为领导他时刻心里装着职工,为生产解难,为工人排忧。李绍奎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无论工作多累,都毫无怨言。蔚凤英在工作实践中也自觉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为名不为利,一个心眼地干社会主义。

英雄人物哪里都有,但是在当时似乎辽宁更多。这些英雄人物的照片确定了他们当时的偶像地位,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文字介绍、声音的传播,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在没有电视和互连网的时代,英雄人物的形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成为全国人们学习的榜样。照片都是碎片性的,但综合起来就能体现出英雄人物身上的那种勇于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敢于天下先的精神,完成了辽宁长子精神中的模范形象的塑造。

2.讴歌广大工人勇于奉献的普通人物形象

在反映长子精神的照片中有英雄人物,也有普通人的形象。这些普通工人从旧社会走来,努力改变着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是万千自强不息的辽宁人的普通一员。这些照片大都拍自生活中的场景,通过朴实的摄影语言将这些人塑造的积极向上、阳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干劲十足,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幸福、劳动光荣,体现了“工人当家作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这也是当时国家倡导的主流形象。《人民画报》1951 年3 期封面刊登《抚顺煤矿工人》。抚顺解放,过着牛马不如生活的矿工们翻身做了主人。生活的改善、地位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矿工们的生产热情,他们通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加班加点多出煤、出好煤,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1955 年第5 期刊登《矿工》(图4),典型的矿工装束,但是在煤矿里看不出逼仄、看不出劳累,尤其通过光影的塑造,显示出矿工奋进幸福。《人民画报》1958 年第5 期刊登了《抚顺矿工》。头灯、钢钎、安全帽是这些勇于奉献的工人的典型符号。在1979 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辽宁摄影艺术作品选》中有《高空作业》(姜洋摄)、《朝霞映钢红》(蒋少武摄)、《为炼油而战》(于兆摄)、《贵在认真》(尚占摄)等多幅作品。所有这些人都精神饱满,勇为人先,以满腔热情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着力量。

图4 矿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朝鲜战争使人们看到了工业的重要性,在其他省份还强调农业大丰收的时候,辽宁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全国各地贡献着钢材、煤炭、电力、重型机械。实现这些的既有英雄模范的带头作用,也有普通工人的努力付出。他们的付出打造出辽宁长子形象中的“担当”和“贡献”角色。普通煤矿工人、普通炼钢工人的工作积累才实现了为国家提供17%的原煤、60%的钢……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一份子。

3.每一个振奋人心的瞬间都记录了辽宁人奋斗自强的长子情怀

“奋斗自强”体现了人民力争上游、勇于拼搏的顽强斗志,是不甘落后、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内生动力。这些从精神层面体现在人的身上,但是物在表现则体现在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具体成果上。辽宁人们有担当的前提是有能力。“一五”时期,辽宁承担了国家156 个重点项目中的24 项,到“一五”计划完成时,辽宁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鞍山、本溪)、机械(沈阳、朝阳)、化工(抚顺、辽阳)、石油(抚顺、辽阳)、煤炭(抚顺、阜新)、电力(阜新)、建材等行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辽宁创造了共和国无数个第一,一大批国之重器在辽宁生产出来,这些都说明辽宁有“长子”的能力。

虽然照相条件远没有现在好,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科技进步都被认真地拍摄下来,辽宁在工业上的进步都在画报报纸上有图片反映。1953年《人民画报》第1 期刊登了《鞍山钢铁公司铸块车间正在铸锭》,1954年第2期刊登了《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1959 年第23 期刊登了《抚顺人造石油厂》。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大量辽宁创造全国第一的照片,比如《我国第一艘万吨巨轮“奋进号”下水》《第一台内燃机车出厂》等。这些照片全面展示了辽宁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通过媒体宣传,振奋了人心。众多捷报完整地阐述了辽宁工业上的不断突破,使得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是辽宁成为兄弟省份中的工业“老大”的最好证明。今天我们再回顾那段历史,每当看到这些图片我们都会感觉到振奋,备受鼓舞。

4.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辽宁的工业长子形象

共和国的长子形象不单体现在模范人物和生产建设的主要成就上,还要通过整体的工业形象来展示。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的工业体量庞大,在国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沈阳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沈阳第二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黎明航发集团、抚顺煤矿、铝厂、抚顺石油二厂、阜新煤矿、阜新热电站、大连热电站、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杨家杖子钼矿、第一造船厂(葫芦岛渤海造船厂)照片很多。这些照片既涉及工业建设方面,又展现因工业发达而衍生出来的生产生活方面景象。

《人民画报》1954 年第8 期刊登了《工人上大学》,1953 年51 名工人考入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崔树林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原来是鞍钢机械总厂的车工,在鞍钢业余学校学习后,考入东北工学院机电系。1954 年第8 期《人民画报》发表了他写给自己师父温希贤的一封信和他在大学学习的照片,其中的一幅就成为当期封面。当时的《东北画报》也记载了鞍钢和《东北工学院》合办业大的情形,详细介绍了很多单位领导常年不间断学习的场景。

《人民画报》1957 年5 月封面刊登了照片《鞍钢之夜》,这也成为当时的年度画面。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灯火通明的鞍钢车间成了这一年的最好总结。图片的直观性胜过无数的文字,鞍钢的兴盛成为当时最美的风景。类似的照片还有《电厂之夜》(董振铎摄)、《动力网》(杜裕民摄)、《喷薄而出》(郭运生摄)、《开垦大地》(杜裕民摄)、《大连港》(梁枫摄)《钢城动脉》(张甸摄)等。共和国的长子形象不是一个人一个事能体现的,全方位多角度反映辽宁工业从侧面反映了辽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并体现出“长子”的综合实力。

表1 是当时获奖作品中涉及工业发展的一个统计。从这些获奖照片上看,辽宁的工业及主要成就成为当时摄影作品的主流。在传媒不是很发达的年代,摄影已经成为阐释国家精神的主要手段。

表1 获奖摄影作品

这些照片使历史瞬间得到定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每当历史的重要节点,这些照片都会被重新制作,他们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这种精神也就是辽宁工业的“长子精神”。在鞍钢、阜新煤矿、抚顺煤矿,每当人们看到照片都会谈起昔日的辉煌,讲述着曾经奋斗的故事。

2018 年6 月28 日,辽宁省委宣传部确定了“新时代辽宁精神”: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其中长子情怀是辽宁精神的起点,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就是长子精神的具体体现。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工人努力工作的完整记录、每一个振奋人心的成就、壮观的工业城市景观,正是这些碎片性的照片构成了辽宁共和国长子的基本视觉形象。它和小说、戏剧、电影等共同完成辽宁长子形象的塑造。

三、长子形象的塑造一直在延续

2017 年,沈阳摄影家姜守凯拍摄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退休后的照片,后来他又邀请第二代女司机“三八机车组”的两名司机长钱金香和张丽华与田桂英一起拍张“全家福”。让人们重新回顾那段振奋人心的故事。辽宁的工业摄影经久不衰,很多人把镜头对准鞍钢、沈阳重型、沈飞等老牌工业企业。抚顺西露天矿、阜新的海州矿曾经是亚洲第一的历史始终被人记得。记录这些地方辉煌场景的照片反复被使用,很多还采用了新旧对比的方法,使得这种精神一脉相传,生生不息。

照片永远是碎片式的,记录的是生活中的一个个切片,但这些切片一定是生活中最精彩的瞬间,正是这些切片组成了辽宁共和国长子的形象。

猜你喜欢

长子抚顺画报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图说抚顺琥珀(六)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水环境污染源调查
陕西画报航拍
【活跃领域】:美食百年手艺撑起深夜食堂
基于变步长子空间追踪的DCT域非均匀采样图像重构
春的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