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本底分类原则与方法初探
——以G0615线久治(川青界)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为例
2022-06-06方仁义顾晓锋王莉周红萍
文/方仁义 顾晓锋 王莉 周红萍
一、前言
高速公路建设对公路沿线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对沿线的自然环境、景观视觉、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1]。高速公路的景观是由公路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组成,在进行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时,不仅要注重公路自身的内部协调,如公路线形平纵横指标的协调,还要注重公路与周围环境的外部协调。如何规划设计公路用地红线范围内的景观则是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需解决的难点。要解决以上问题的前提是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景观本底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系统的分类。
二、高速公路景观的内涵与范畴
(一)景观概念
景 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概括了地理学中对景观的几种理解: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一般自然综合体;建筑师、生态学家、旅游学家分别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定义为生态系统(如Naveh,1984,Forman,1995)和当作资源等,甚至景观还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园林绿化和小品。
对高速公路景观而言,更具实际意义的是将景观理解为一定区域呈现的景象,即视觉效果。这种视觉效果反映了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二)高速公路景观的内涵与范畴
基于以上对于高速公路景观的理解,可将其分为两种不同的视角:路外的视角,即高速公路本身蜿蜒起伏的线型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线性美;路内的视角,动态条件下司乘人员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过程中所看到的连续的、动态的景观。
此外,从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构成来看,高速公路景观的范畴是公路用地红线范围内各分项工程中的相关内容,依据《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施工图设计组成与内容”包含总体设计;路线;路基、路面;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等十二部分及附件组成。除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篇章的内容是与高速公路景观直接相关的外,其他篇章的内容均与高速公路景观有一定关联。例如,路线部分是影响整条路与周围自然环境整体协调度的重要内容;路基、路面篇章中的路基防护形式、排水形式、中央分隔带形式决定公路景观设计的基底;而其他功能性更强的工程(桥涵、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房建工程等)均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景观化的设计。
三、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原则与方法
高速公路景观本底的分类是摸清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资源分布情况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
国内外学者曾提出过多种景观分类的体系及其景观分类的指标,如Z.Naveh 根据自然植被特征和人类土地利用程度将景观系统分类为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半农业景观、农业景观、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Forman和Godron根据人类对景观干扰的程度把景观分为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2-3]。以上分类方法的具体指标主要包括: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地表覆盖物、景观功能、人为干扰等内容。这些分类方法从自然地理学,人为干扰,土地利用类型等角度出发,各有侧重,但与高速公路景观的特征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
高速公路景观作为一种连续的线性景观,在对其景观本底进行分类时可遵循一定原则。
(一)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原则
基于视觉的主导因子原则。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时,需充分考虑高速公路景观的动态视觉特征,选取影响景观视觉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必须是那些对景观综合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景观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同时主导因子还须是相对稳定、直观可见且易正确鉴别、在野外能直观判断而又具有显著集聚效应的景观要素[4]。
基于生态的发生学原则。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时,需要充分考虑高速公路景观的沿线景观本底生态演替过程,即如何形成今天景观面貌的。从发生学的角度出发,考虑景观发育与自然过程的太阳辐射、地势高度变化及人类活动间的关系。
基于文化的人为干扰原则。在进行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时,需要充分考虑人为干扰因素对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本底的影响,特别是对高速公路沿线地域文化的形成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改造能力逐渐增强,导致景观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本底类型的划分需要体现出地域历史文化对其的影响。
综合考虑,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探索一套高速公路景观本底的分类方法十分必要。
(二)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方法
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方法是实施分类的必要手段,根据高速公路景观大尺度、连续性、线性、动态等特征,确定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合并法。高速公路沿线景观本底具有一定的等级性,自下而上的合并法是根据景观的功能属性,对较分散、等级较低、识别度较低的景观类型进行归并后成为更显著、更高一级的景观类型。
叠图法。叠图法(mapoverlaymethod,又称“地图叠加技术”)是以要素分层、叠加为特征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叠置同比例尺的地形地貌图、气候图、水文图、土壤图、植被图和土地利用图等,再分析和比较各要素的界线,最终归纳确定景观本底类型。
图1 项目路线走向图
图2 久马高速沿线典型路段(无人机航拍照片)
图3 久马高速沿线典型工程节点(无人机航拍照片)
主导因素法。当高速公路沿线某一路段出现极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文化要素时,可选取其作为主导因素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
四、G0615线久治(川青界)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的景观本底调查及景观类型分类方法运用
图5 久马高速沿线植被类型图
G0615线久治(川青界)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久马高速)既是联系我国西北方向至西南方向的旅游交通大通道,也是联系川藏公路通道和青藏公路通道的重要路线,还是四川西北部首条高速公路出川大通道。项目区属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川西北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沿线自然、文化景观类型十分丰富,需要通过充分的调研,遵循上述高速景观本底分类原则与方法,对沿线景观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
(一)文献调研及实地调研
文献调研。在项目初期对国内外2011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景观本底、景观分类、公路景观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同时再结合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所在区阿坝州的相关规划等材料进行梳理,初步掌握了项目所在区域气候为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霜冻期漫长,干雨季节分明,景观类型丰富的特点。且项目穿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和马尔康市,沿线藏族风情、红军长征文化、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分布广泛,地域文化深厚而别具风情。
实地调研。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依据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路线图,运用omap手机端软件对路线全线及主要工程节点进行实地调研,并采用无人机对主要路段及工程节点进行航拍,掌握路线周边景观本底实际情况。
(二)地理空间数据图形叠加
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BIGEMAP地图软件叠加久马高速KML格式的路线图分析抓取久马高速沿线地表覆盖图、植被类型图、景观类型图等(见图4-图6),并运用叠图法,分析总结高速公路沿线景观分类及其分布情况,为后续的景观分段提供依据。
图4 久马高速沿线地表覆盖图
图6 久马高速沿线景观类型图
(三)久马高速景观类型段落划分
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地理空间数据图形叠加等手段获取久马高速沿线景观本底的总体情况,结合久马高速沿线主要工程节点分布特点,遵循基于视觉的主导因子原则、基于生态的发生学原则和基于文化的人为干扰原则,运用合并法、主导因素法将久马高速分为四大景观段:多美花原景观段、秘境花廊景观段、红原花海景观段、绿峡花谷景观段,详见图7。
图7 久马高速景观分段示意图
多美花原景观段:自起点至阿尔囧隧道入口段( K0~K64+860),该段途经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地形较为平坦,全段无隧道,路线伴行阿曲河,视线较为开阔,可合并概括为多美花原景观段。
秘境花廊景观段:为阿尔囧隧道入口至海子山2号隧道出口段(K64+860~K112+690),本段途经多个隧道群,视线变化丰富,明暗变化明显,通过主导因素法可概括为秘境花廊景观段。
红原花海景观段:自海子山2号隧道出口至查针梁子隧道入口段(K112+690~K157+825),此段视线开阔,主要为红原大草原风光,途经俄么塘草原花海等景区,通过合并法及主导因素法可概括为红原花海景观段。
绿峡花谷景观段:自查针梁子隧道入口至项目终点段(K157+825~K224+906),此段主要位于峡谷路段,路线沿河谷布设,两侧景观与其他三段差异较大,植被类型较为丰富,可概括为绿峡花谷景观段。
五、结束语
本文以G0615线久治(川青界)至马尔康段高速公路为例,运用文献调研、现场实地调研、座谈、地理空间数据收集等途径获取景观本底素材,通过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分类方法,针对高速公路景观的特征,提出了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的原则,即基于视觉的主导因子原则、基于生态的发生学原则、基于文化的人为干扰原则。然后在遵循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合并法、叠图法、主导因素法的高速公路景观本底分类方法,将久马高速分为多美花原景观段、秘境花廊景观段、红原花海景观段、绿峡花谷景观段四大景观段,为后续的高速公路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型的高速公路景观本底调查、分类、规划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