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及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2-06-06彭怡峰宋刘斌刘解龙

关键词:三位一体文化

彭怡峰,宋刘斌,刘解龙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于乡村振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此也作出了全面部署[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更是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在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4]等方面下功夫。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各行各业都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高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乡村振兴大军中的一支独特重要力量,在组织、文化、教育、科研、学科、人才等方面具有政府和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能够以自身的独特方式为乡村振兴积累经验和作出贡献,尤其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帮扶模式,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重要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在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要履行自身使命,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还要履行政治责任,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首先,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实践育人加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进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了解产业需求、培育产业项目,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研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服务能力。

其次,高校要发挥自身职能,彰显现代大学社会服务担当。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其中,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经,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成效等,最终都要在服务社会中经受检验。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促进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高校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能够有效检验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最后,高校要履行政治责任,坚定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事关党的执政安危和人心向背。从政治站位上要硬,党的意志就是高校的意志,党的使命就是高校的使命,党的承诺就是高校的奋斗目标。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自身做好“四个服务”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三位一体”帮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在乡村振兴中,部分地区为脱贫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僻、生态环境恶劣、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市场伦理发育不足,同时,还存在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5]。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国家可以通过政策进行直接支持,但是在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动力激发等方面,需要的是久久为功,持续发力[6]。高校不仅在组织、文化、教育、科研、学科、人才等方面具有政府和其他帮扶单位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同时还拥有较大的消费市场,与广大农村地区进行结对帮扶,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振兴的难点和痛点[7]。因此,提高乡村振兴帮扶成效,必须将帮扶主体自身的优势与帮扶对象的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既符合实际又富有创新性的帮扶机制,进而形成有特色的帮扶模式。高校帮扶三个最为有效的着力点分别是政治帮扶、文化帮扶和经济帮扶,而帮扶成效取决于这三个着力点有机结合共同发挥的作用。

强化政治帮扶,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在党建引领下,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文化和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增强文化帮扶与经济帮扶的成效与可持续发展。强化文化帮扶,就是要坚持文化助力,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力,这是扶志扶智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内在要求。村民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了,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才会变强,也才能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价值认同和“精神振兴”。强化经济帮扶,就是要坚持产业推进,产业做强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才会不断激活,基层党组织才会更有底气,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才会协同发展。政治帮扶、文化帮扶、经济帮扶三者相辅相成。其中,政治帮扶是关键抓手,文化帮扶是内在要求,经济帮扶是基础工程,三者构成内在紧密联系的“三位一体”有机系统,可以形成“1+1+1>3”的系统性力量。

长沙理工大学三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探索并构建起政治帮扶、文化帮扶、经济帮扶的高校“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如图1所示)。在政治帮扶上,学校通过引入高校党建资源,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等,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引领帮扶村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在文化帮扶上,学校通过建立文化阵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并培育绿色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同时还通过基层自治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经济帮扶上,学校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大力开展消费帮扶,建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地,推动帮扶村的经济发展,为政治帮扶和文化帮扶提供了经济基础,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成效。

(一)强化政治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要保障这项政治任务的顺利完成,就必须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高校在强化政治帮扶过程中,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自身党建资源优势,确保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首先,党建帮扶是政治优势,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攻坚已取得巨大胜利,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这是广大群众的期盼之一,也说到了帮扶工作的关键。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基层党建工作。一是要明确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乡村振兴是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责任,是检验基层党建成效的标尺。基层党组织建得怎样,战斗力如何,都要经受乡村振兴成效的检验。同时,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党的坚强领导,靠发挥好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帮扶、经济帮扶等,都要通过党建引领才能卓有成效地发挥作用。二是要正视乡村振兴中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目前,部分乡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党组织工作方式方法陈旧、开展工作时不能理直气壮。同时,一些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能力不强,也缺少抓党建工作的经验,党建工作有时存在被动应付的情况。另外,基层党员的党性修养与理论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身份意识、服务意识不够强,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图1 长沙理工大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三位一体”帮扶模式

其次,党建帮扶是关键抓手,可以筑牢基层战斗堡垒。长沙理工大学围绕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把坚持党建帮扶摆在第一位,直面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不断强化政治帮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引入高校党建资源,提高支部的组织力。学校党委书记等党建专家到村讲党课,提高乡村党员的身份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一心一意抓振兴、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开展联合党支部共建,即学校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共建,共同开展教育、共谋科学发展、共育时代新人,不断提升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发展力、教育力。除此之外,还多次开展联合党日活动,学校各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走进帮扶村,联合村党支部开展党课互讲、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二是抓好主题党日活动,凝聚党员的向心力。学校每年组织帮扶村党员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先后前往宛旦平烈士纪念馆、芷江受降旧址和纪念馆、花垣县十八洞村、城步县老山界红色教育基地等进行学习,不断提升党员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为民服务意识。同时,学校将每月的20日定为党员活动日,带领农村基层党组织学习党的理论、时事政策以及乡村振兴重大举措等,鼓励乡村党员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事业,提高他们的议事办事能力。三是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提升党员的行动力。成立村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坚持“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理念,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加强党员积分制和爱心公益超市积分制管理相结合,大大提升党员的服务积极性,开创“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

(二)强化文化帮扶,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乡村振兴中,很多已脱贫地区的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乡村大量劳动力外流,留守劳动力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6];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不少人仍存在“等靠要”思想[5]。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此,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时,要重视对群众进行扶志扶智。

一方面,文化帮扶是现实需要,可以为推进乡村振兴带来价值认同和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帮扶对象,又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只有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将自上而下的资源投入与村民的主动意识相结合,不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才会增强。一是要直面农村地区文化帮扶困境。目前,农村地区的文化帮扶意识还不够,对文化活动重视也不够。由于文化帮扶的成效较慢,效果也很难客观评估,因此对建设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等帮扶工作不够重视,有些甚至走形式主义,很难取得成效。同时,农村地区相对来说缺少文化资源,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困难。虽然有些农村地区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是大部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较差等原因,缺少文化活动开展的平台和阵地,很难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二是要将教育帮扶融入文化帮扶中。教育帮扶是育人的基础性工程,往往成效显现滞后,但是,从长远来看,教育帮扶不仅是治穷、治愚的根本,而且也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开展文化帮扶,要始终把教育理念融入到文化活动中去,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接受教育、激发动力,进而掌握本领、提高能力。三是要将扶志扶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乡村振兴中,既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启润心智,帮助广大困难群众培根铸魂,也要注重挖掘群众勤劳、善良等优秀品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营造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先进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8]。另外,要利用好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民风民俗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

另一方面,文化帮扶是内在要求,可以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长沙理工大学依托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文化帮扶,先后为帮扶村建成了文化大礼堂、农家书屋、芒果视听文化站、爱心公益超市、村级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健身场所、农耕文化展览室、耕读仓、乒乓球活动室共十个文化阵地,围绕公益活动、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开展文化帮扶,累计举办文化活动220多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帮扶氛围,并取得了较好的文化帮扶成效。一是公益活动扶“思想”,改变群众精神面貌。依托爱心公益超市积分激励,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党代表工作站、群众工作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绿化攻坚等公益活动,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家庭、五好家庭、平安家庭示范户等评比表彰活动,构建“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升精气神、全民共建好乡村”的乡风文明新格局。二是教育活动扶“志气”,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依托长沙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开展全村学业表彰大会,对学业优秀的学子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先后选派16名支教研究生到村开展一年的支教服务,期间的每个周六晚上他们都会给村里小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选派本科生为村里小学生开设绘画、舞蹈等兴趣培训班;依托学校“善行一百”活动,为帮扶村所在乡镇小学全体学生捐赠美术包;开通远程线上课堂,为帮扶村小学生讲解并演示科学实验等,激发农村小学生的科技兴趣。三是文体活动扶“愿景”,提高群众生活追求。依托重大节假日和文化大礼堂阵地,开展元旦汇演、国庆联欢等活动,村民通过舞蹈、歌曲、朗诵等节目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展拔河、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赛事,提高村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激发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使村民能够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潮中。

(三)强化经济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保障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产业发展是核心引擎,是实现产业帮扶到产业兴旺的关键所在[9-10]。产业帮扶是将“输血”帮扶转变为“造血”帮扶的有效途径,是乡村振兴中的战略重点。

产业帮扶是根本出路,高校要努力做到扬长避短。现有的大部分帮扶产业主要是发展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而传统农业大部分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方式简单、生产周期较长、劳动成本较大、回报见效较慢、抗风险能力较差等特点[11]。产业帮扶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市场化逻辑和社会道德逻辑博弈的结果。市场化逻辑追求资源优化配置与市场效益的最大化,社会化逻辑则强调扶贫济困、帮助弱者,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12]。如何克服传统农业的劣势和破解产业帮扶的困境,高校要努力做好以下两点:一方面,要发挥科研人才优势,提高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高校产业帮扶的优势在于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要按照“实事求是、因村制宜”的发展原则,全面深入分析帮扶村的优势和劣势,把好帮扶产业发展命脉,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路径,实现帮扶产业差异化发展和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协调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大力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高校产业帮扶的劣势在于缺乏资金投入、市场渠道、风险防控经验,这也是产业帮扶的难点,但却是企业的优势所在。因此,高校要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加大企地对接力度,找准做实承载贫困群众和促进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且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长效化的产业项目,积极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生产性服务组织、技术服务协会等。

产业帮扶是基础工程,可以显著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水平。长沙理工大学在开展产业帮扶时,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消费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力量,在帮扶村因地制宜发展脐橙、水稻等特色产业,累计创造了90多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主要做法是:第一,强化基础设施,提高产业发展保障。学校先后争取各类资金2 700多万元,组织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学院的20多名专家和240多名本科生、40多名研究生到村进行调研活动,援助帮扶村完成“坡改梯”土地整改、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新建桥梁、道路等基础项目,新增路灯等公共设施及货车、垃圾运输车等交通工具,为发展产业创造了条件。第二,引进科学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学校安排化学化工学院专家到村研发酵素有机肥,提升脐橙口感,建成150亩生态脐橙园基地;引进“鸭稻共生、酵素种养”技术,生产高标准有机糙米,建成绿色水稻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创收50多万元;引进大棚种植、养殖等技术,建成了大棚果蔬、高山生态养殖场等产业基地以及光伏发电站、扶贫车间等。第三,加强技术培训,培养产业致富能人。学校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所谓“走出去”,就是选派村民外出学习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经验,累计选派100余人次外出学习,先后前往25个地方开展调研,培养了5名致富带头人;所谓“请进来”,就是请专家到村里来进行指导与培训,累计邀请湖南省农科院等10家单位的20多名专家到村指导40余次,受益村民达5 000多人次。第四,推进消费帮扶,提高产业市场能力。产业帮扶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打通市场销路。为此,学校依托自身较大的消费市场,通过农副产品进校园、直播带货、消费帮扶营销大赛、研发电商平台等方式,积极开展订单式采购,累计完成消费帮扶2 300多万元,提高了产品面向市场的能力,减少了产业帮扶的市场风险。

三、高校“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构建政治帮扶、文化帮扶、经济帮扶的高校“三位一体”帮扶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高校智慧和力量,彰显了高校责任和担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3]。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重视衔接过渡期,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4]。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而开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重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基础,涉及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13]。因此,继续发挥高校优势,对于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乡村振兴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帮扶,推进乡村的组织振兴

高校要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要继续选拔优秀的行政干部、专业课教师等组成乡村振兴工作队,协调处理好政府、高校、社会、市场等关系,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二是要开展高校党支部和乡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将高校党支部丰富的党建资源引入乡村党支部,以“线上联学”“互上党课”等方式不断提升乡村党支部的组织力。三是要开展高校党员和乡村党员结对帮扶,为每个乡村党员安排党性修养培养人,努力提高乡村党员的思想觉悟、服务意识和发展能力,把有能力的年轻乡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全面提升乡村党员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二)坚持乡村振兴明确的文化导向,强化文化帮扶,推进乡村的文化振兴

高校要继续坚持“帮扶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村民将乡村振兴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实现由“要我振兴”到“我要振兴”的思想转变。一是要引入高校文化资源,组织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走进乡村基层,宣讲国家政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村民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志气。组织学生进入乡村,开展文化小讲堂、文艺汇演等“三下乡”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组织文化专家开展乡村记忆调研,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耕读文化美德,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二是要引入高校教育资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提升乡村教育师资水平。依托高校教育基金会,提升乡村中小学硬件设施,并联合共建在线课程等,提高乡村中小学课程教学质量。在高考招生时,可增加贫困地区招生计划,并对考取大学的乡村学子予以奖励。组织高校名师定期到乡村开展讲座,让乡村学校课堂也有名师讲学,开阔乡村中小学师生的视野。为乡村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他们大学毕业后可以回村任教。鼓励高校教职工结对帮扶乡村学子,构建“一帮一”结对培养和跟踪教育模式等。

(三)坚持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功能,强化经济帮扶,推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高校要继续坚持“以产业帮扶为中心”,发挥自身在产业帮扶中的独特优势。一是要发挥科研优势,充分依托自身丰硕的科研成果,利用校内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进行科技攻关,建立校产结合机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助推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同时,要开展乡村产业基地免费的科技咨询和服务,开展专题讲座、技术服务、业务培训等工作,推进产品技术创新和升级,进而带动产业发展。此外,要帮助乡村产业搭建物流平台,制定营销策略,开展消费帮扶,推进产地直销,解决乡村产业市场对接难题。二是要发挥学科优势,帮助乡村发展多元产业,提高乡村产业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例如,可以发挥经济林学科优势,帮助乡村发展林业产业;发挥生态旅游学科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挥生物化学学科优势,发展酵素有机肥产业;发挥物流管理学科优势,搭建乡村产业电商平台;等等。此外,可以发挥高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等学科优势,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进而为多元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发挥人才优势,组织专家到乡村进行技能培训,在乡村开设农民大学培训班,培养产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吸引乡村年轻人回流,并把乡村年轻人培养成产业能人,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最终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四)坚持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强化智力帮扶,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高校要继续发挥智库作用,主动出击,提高站位,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又要积极谋划,探索和把握乡村振兴的规律。一是要加大对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高校要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工作进行重点研究,探索其内在的规律,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加大对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虽然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历史性解决,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相对贫困”的内涵界定、认定标准确定、对象识别、解决路径和逻辑机理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就需要高校发挥智力优势,开展深入研究,为政策制定及机制构建贡献智慧。三是要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上下功夫。高校要依托学科优势建立贫困监测数据库,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大数据分析,准确反映并及时了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状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发力,进而完善监测帮扶机制。要依托科研优势,在先进产业技术研究、特色产业升级等方面加大力度。四是要提高改进乡村治理实效。高校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学院的优势学科科研团队力量,开展乡村治理标准化研究,从理论上探索促进乡村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原理、体系、建设标准和实施路径,建立健全乡村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