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脉络研究

2022-06-06邱均平韩小林

现代情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发展脉络扎根理论

邱均平 韩小林

摘 要:[目的/意義]“五计学”是我国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计量学科产物。揭示有关“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研究的体系架构与思想内涵,不仅有利于对“五计学”融合与计量学科发展的深入了解和系统掌握,更为推动计量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方向。[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五计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质性研究。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究结论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形成有关“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研究的故事脉络,构建出相应的微观结构模型。[结果/结论]“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主要可划分为2个主范畴,9个副范畴。主范畴1:“五计学”融合与关系研究,包括概念融合、应用融合、作者融合、方法融合与体系构建和关系研究5个副范畴;主范畴2:“五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包括研究对象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拓展、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未来发展路径、自身学科建设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4个副范畴。最后在逐一分析副范畴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浅析了本研究对下一计量学分支学科“数据计量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五计学;理论融合;发展脉络;扎根理论;数据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6.013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2)06-0132-06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Five Metrics”is the outcome of the metrology of Chinas scientific progress and social development.Reveal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Five Metrics”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systematic grasp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Five Metrics”and metrology,but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and direction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logy in the era of big data.[Method/Process]Using the Grounded Theory analysis method,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the journal papers related to the“Five Metrics”research in CNKI database.Through the open coding,spindle coding and selective coding of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e original literature,the story line of the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Five Metrics”was formed,and the corresponding microstructure model was constructed.[Results/Conclusion]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Five Metrics”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 and nine sub-categories.Main category 1:Research on the fusion and relationship of“Five Metrics”,including five sub-categories of concept fusion,application fusion,author fusion,method fus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lationship research;Main category 2: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Five Metrics”,including four sub-categories:Expansion of research objects,expansion of research content,current situation/trend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ath,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other disciplines.Finally,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sub-category thought one by one,the influence of this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branch of metrology“data metrology”is analyzed.

Key words:Five Metrics;theoretical fusion;development context;Grounded Theory;data metrology

“五计学”,由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和知识计量学(Knowmetrics)组成。“五计学”这一术语,由我国著名情报学家邱均平教授在2015年6月举办的第九届全国科学计量学与科教评价研讨会上首次公开提出。随后在2017年召开的第16届国际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学会(简称ISSI)上“五计学”得以进一步推广。2019年,第17届ISSI会议直接以“五计学”作为会议主题,即探讨新时代、新背景下“五计学”的发展状况。可见,“五计学”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国际情报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五计学”中,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是最早出现在图书馆学与文献学、科学学、情报学等领域的3个计量学分支学科,即在早期被学术界广泛提及的“三计学”。其中,文献计量学诞生的标志为专业术语“Bibliometrics”的出现,它在国际上最早由美国著名情报学者阿伦·普理查德(Alan Pritchard)于1969年提出。同年,前苏联学者穆利钦科(Mulchenko Z M)与纳利莫夫(Nalimov V V)提出了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来源于德文Informetrie,于1979年由德国学者Nacke首次提出[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计量学得以产生,最早由丹麦学者Almind与Ingwersen于1997年提出,他将信息计量学方法引入对万维网的研究中,并将其称为Webometrics,即网络计量学。随后,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兴起的大背景下,知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生产要素,于是我国学者刘泽渊等于2002年率先提出构建知识计量学的设想[2]。

在我国,随着2018年邱均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我国“五计学”融合与图书情报学的方法创新研究》正式获批,对“五计学”融合的研究成为广大学者积极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纵观相关研究,发现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和知识计量学对应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虽都各有特色,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五计学”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相互促进和融合發展趋势,尤其在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呈现出非常复杂且紧密的交叉关系。“五计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有力推动着“五计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向前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五计学”只有走融合发展道路,才能得以快速发展。为对“五计学”的理论融合与发展脉络有深入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并总结“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框架结构。

1 研究对象

有关“五计学”融合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有关“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研究;另一类是基于“五计学”方法融合的应用研究。本文是对“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进行研究,所以选择CNKI作为来源数据库,通过专业检索获得标题中含有“五计学”的期刊论文,共21篇,剔除掉专题导言及明显不是研究“五计学”融合与发展的论文3篇,最终得到18篇相关论文。下面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该18篇文献的研究结论进行三级编码,进而构建“五计学”融合理论框架,探究我国“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2 三级编码

扎根理论,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安塞尔·姆斯特劳斯(Strauss A L)和巴尼·格拉泽(Glaser B G)两位学者[3]于1967年提出。这是为了针对某一现象生成或发现某一理论,特别是提出抽象的分析框架,采用推理、比较、假设检验和理论建设等方法和过程,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系统化的程序发展,最终归纳出某种理论的一种质性的研究方法。其核心过程是以系统又灵活的准则为基础,采用以资料收集和分析为核心的一套研究程序和操作逻辑,用来提炼相关资料,同时做概念化处理,最终形成植根于事实资料的理论。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时,主要以“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相关的文献为基础,一一揭示“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方向,具体分析主要包括开放性编码(贴标签、界定概念、命名范畴与多案例的比较修正)、主轴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几个步骤。

2.1 开放性编码

在第一级的开放性编码过程中,需要在不考虑个人定见和现有理论模型的前提下,站在开放、客观的立场,通过打散收集的资料并赋予相应的概念,然后进行重新组织。在开放性编码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微分析与持续比较的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编码,在编码时需尽可能使用资料中的原词或原话。概括起来,开放性编码可划分为3个阶段:贴标签、概念化和概念范畴化。通过开放性编码,最终形成9个范畴和119个初始概念,如表1所示。

2.2 主轴性编码

第二级的主轴性编码,是在完成第一级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主轴性编码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从因果关系、现象、情景、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到结果的归纳过程,将频次较高和重要性较高的范畴筛选出来,然后对范畴之间的潜在脉络与有机联系进行分析,对通过开放式编码得出来的范畴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从意见相关性、同义性和属性层面的挖掘,将分解后重新整合的资料进行以具体某一“轴心”范畴为核心的不断扩展,从而发现主范畴、副范畴与研究主题间的关系。主轴性编码所得主范畴如表2所示。

2.3 选择性编码

第三级的选择性编码,是在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分析得出的主范畴、副范畴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核心范畴的确定,来完成“故事脉络”的整理,从而描绘出研究主题的原属现象与脉络条件,进一步将主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展现出来。最终形成的典型关系结构就是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得出的研究理论模型的核心体现。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将“五计学”融合与关系研究、“五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为构成“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核心编码。其中,“五计学”融合与关系研究包括“五计学”概念融合、“五计学”应用融合、“五计学”作者融合、“五计学”方法融合与体系构建和“五计学”关系研究5个副范畴;“五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包括“五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五计学”研究内容的拓展、“五计学”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及未来发展路径、“五计学”学科建设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4个副范畴。

依据对原始文献和各级编码的分析,发现关于“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研究的故事脉络可梳理如下。随着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和知识计量学的相继提出和快速发展,对“五计学”整体的研究成为计量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对“五计学”融合与关系的研究和对“五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成为对“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研究的两种不同的研究线路。在“五计学”融合与关系研究方面,“五计学”既有共同基础、交叉融合,又各有侧重点、自成体系的特殊关系,导致“五计学”融合成为一种必然,具体体现在概念融合、应用融合、作者融合和研究方法融合等几个方面。而在“五计学”方法融合的基础上,“五计学”方法体系得以形成。在“五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五计学”研究对象广度和研究内容细粒度分化的拓展性研究,对“五计学”学科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未来发展路径的分析,对“五计学”整体学科建设的思考,及其对图书情报学等学科领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3 结果分析

按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构建“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微观结构模型,主要可划分为2个主范畴,9个副范畴。下面对其进行逐一解读,旨在对有关“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研究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

3.1 “五计学”融合与关系研究

1)有关“五计学”概念融合、应用融合的研究较少。其中在概念融合方面,其实是对5种计量学分支学科概念交叉混用现象的揭示,常见的情况是非图书情报学领域学者在使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开展研究时经常混用三者的概念[4]。在应用融合方面,对计量学科发展的研究是体现5种计量学分支学科应用融合最集中的领域。除此之外,在有关网络课程评价、网络影响因子、信息老化、网络信息开发、高校排名、知识交流研究、期刊评价、科研主体学术能力评价、科研经费管理、舆情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经常出现网络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融合使用[5]。

2)“五计学”作者融合。对其融合现象与趋势的揭示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发现:一是在“五计学”研究队伍中,很多作者的研究领域并不唯一,而是涉及多个计量学学科;二是在每年的计量學国际会议中,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关系愈加紧密;三是作者之间呈现同单位、同师门合作等小规模网络现象;四是随着“五计学”研究主题的不断演化,出现不断更替的代表人物[5-9]。

3)“五计学”方法融合与体系构建。2021年,邱均平教授团队连续发表两篇相关论文,可见这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在5种计量学分支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研究中,从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到数据分析等环节所涉及的研究方法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融合现象。通过对“五计学”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来构建“五计学”研究方法体系,可以划分为一般理论分析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分析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4,10]。为有效整合“五计学”研究方法,几种“五计学”知识融合实现模式和知识融合控制手段被率先提出[11]。

4)“五计学”关系研究。“五计学”在经历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十分密切且非常复杂的关系,目前被同行公认的关系为既有共同基础、交叉融合,又各有侧重点、自成体系[12-14]。站在最新提出的知识计量学的角度,发现其与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亲疏程度逐渐减弱[15]。5种计量学分支学科都将在推动“五计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作为被最早提出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的理论基础将继续影响“五计学”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信息计量学的提出不仅是“三计学”整合研究的关键,更为“五计学”交叉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依据;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的影响下,网络计量学应运而生,于是带动一系列高效、智能的研究工具与方法的诞生,这将有力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互联互通;知识计量学作为“五计学”中最新被提出的前沿分支学科,其独有的理论方法与应用领域都将为“五计学”融合发展注入新鲜血液[16]。

3.2 “五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1)“五计学”研究对象的拓展。随着新计量学学科的不断提出,“五计学”研究对象从文献、科学活动、网络信息到知识资源等不断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广度增加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又促使“五计学”能够触碰到的计量对象规模逐渐变大、单位逐渐变小、范围逐渐变广[5-12]。未来“五计学”的计量对象将朝着更细粒度分化的方向发展[17]。

2)“五计学”研究内容的拓展。“五计学”研究领域中,引文分析、指标、数据库、出版物、计量和评估等一直是重点研究内容。随着“五计学”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更加标准化,对当前网络数据更加敏感,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成果更多,“五计学”研究内容得以进一步拓展[6]。新时期,从宏观视角来看,“五计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个核心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从微观视角来看,可划分为七大主题:引文分析、Altmetrics、计量方法与模型、科学政策与评估、专利计量与挖掘、科学合作与交流[7-8,17-18]。

3)“五计学”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及未来发展路径。我国“五计学”的发展现状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规模大、所属学科分布广,相关发文机构、发文量、项目支持增多,且在课程教育、实践应用等方面表现突出[7,19];二是自主创新意识明显加强,以往以对国外文献介绍或验证性的研究为主,现在创新意识提高,出现越来越多的对“五计学”理论、方法、工具、应用等的创新性研究,同时,还针对本国问题研发出一系列中文数据库、中文文献分析工具[17];三是学科交叉研究特征突出,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不仅将其他学科如数学、计算机等领域的方法和技术融合进来,而且还将计量学科方法广泛应用到对医学、化学等领域的前沿预测、核心作者发现中。我国“五计学”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国际化、综合化、应用化、实效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特点[12,18]。“五计学”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要有所突破,就需要一方面加强本身之间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地将替代计量学与经济计量学有效融合进来[14]。

4)“五计学”学科建设及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五计学”整体学科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是“计量研究”,逻辑起点是“信息”,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基本循环过程”及其中相应的“信息现象”,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应遵循“双律性”原理,即形式上应受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即自律性)的制约,内容上受其他相关社会经济因素(即他律性)的制约,“五计学”学科建设的形式结构包括“现象学—元学—方法学”三层结构、“理论—方法—应用”三维度结构、“共时—历时”经纬网络结构、“内容—结构—形式”“鼎立统一”的信息计量学科体系[20]。受“五计学”影响最大的学科是图书情报学,一方面“五计学”是图书情报学领域研究的焦点;另一方面,“五计学”方法的融合与应用对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提出建议和参考依据[10,12,14]。此外,“五计学”也一直是信息管理科学、科学学、知识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焦点。“五计学”方法论对知识产权方法论的创新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参考意义[21]。

4 结 论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快速发展,计量学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得以不断丰富和壮大。由最初的“三计学”“四计学”,逐渐扩大到“五计学”。5种计量学分支学科看似自成体系,实则相互影响、交叉融合。近几年有关“五计学”融合发展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来看,研究视角不一,研究内容较为分散。本研究为厘清“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脉络,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可概括为“五计学”融合与关系研究、“五计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两大主线,每条主线下又涉及多个具体的研究分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科学”被广泛提及。在邱均平教授的带领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成立了“数据科学与信息计量研究院(ADSI)”,并作为主办方之一创刊了《数据科学与信息计量学(Data Science and Informetrics)》英文期刊,这标志着又一个计量学分支学科——“数据计量学”将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五计学”的拓展和延伸,“数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将必然受“五计学”的影响,本文归纳出的“五计学”理论融合与发展的脉络不仅将为“数据计量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而且还为将来“六计学”的融合奠定了研究基础,并提供了全方位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则渊,刘凤朝.关于知识计量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5-8.

[3]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J].Nursing Research,1967,3(2).

[4]周子番,邱均平,魏开洋.从文献计量学到“五计学”:计量学方法的演化与发展[J].情报杂志,2021,40(10):171-178.

[5]邱均平,容瑀航,汤建民.我国“五计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进程与趋势[J].圖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6):1-6,11.

[6]宋艳辉,魏开洋,邱均平.从第17届ISSI会议看“五计学”的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10):55-62.

[7]邱均平,沈莹,沈恝谌,等.基于第16届ISSI会议的“五计学”研究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9,39(4):15-21.

[8]宋艳辉,孙玉坤.我国“五计学”作者合作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9,39(4):22-28.

[9]赵蓉英,魏明坤.“五计学”在我国的发展演进分析[J].现代情报,2017,37(6):155-159,167.

[10]邱均平,魏开洋,周子番.“五计学”的方法融合探究——对我国图书情报学方法体系创新的影响[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0[2021-11-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10908.1418.004.html.

[11]宋艳辉,邱均平.我国“五计学”知识融合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9,39(2):4-7.

[12]文庭孝.近五年来国内外“五计学”研究进展[J].情报学进展,2018,12:81-116.

[13]文庭孝.“五计学”与科学评价的关系研究[J].信息与管理研究,2020,5(Z2):66-77.

[14]宋艳辉,邱均平.从“三计学”到“五计学”的演化发展[J].图书馆论坛,2019,39(4):1-7.

[15]王立良,李琰,宋艳辉.知识计量学与“五计学”的关系辨析[J].科研管理,2018,39(S1):372-377.

[16]邱均平,宋晓青.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五计学”融合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6):7-11.

[17]赵蓉英,张心源,张扬,等.我国“五计学”演化过程及其进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3):127-138.

[18]杨思洛,沈小雯,欧佳.新时期“五计学”的研究内容与趋势——以第16届ISSI会议为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19,(1):67-80.

[19]薛丽娜,赵鸿玉.“五计学”研究的学科分布与文献特征分析[J].传媒论坛,2020,3(19):94-97.

[20]王宏鑫,黄丽珺,刘洋,等.关于“五计学”整体化学科的基础与结构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20):34-45.

[21]邱均平,徐恒梅.我国“五计学”对知识产权方法的借鉴与应用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6):12-16.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发展脉络扎根理论
文山州旅游业发展脉络初探
舞龙舞狮竞赛规则的发展脉络与现实启示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大数据对市场营销的冲击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建国初期电影歌曲发展脉络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