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间故事游戏活动的实践探究
2022-06-06李玮玮
李玮玮
民间故事游戏活动是依托民间故事内容的教育价值,根据民间故事的主题寓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具体内涵分类组成教育题材单元,形成可操作系列化的活动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创设满足幼儿探索、自主、体验、表演等需要的游戏活动环境,让抽象的道德品质等概念在幼儿头脑中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充盈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使其成为开放、合作、有一定创造力和道德认知的人。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让想法落地?我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德美教育活动”和“民间故事游戏节”的开展融入一日活动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园际、家庭、社区等多结构、多层面的研究联盟,推动活动的有效实施。
一、服务幼儿生活的“德美教育活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遴选民间故事中蕴含的善良勤劳、勇敢机智、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借助其鲜明独特的主题寓意,曲折精巧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将民间故事融入一日活动,让幼儿在感受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中,构建能唤醒其道德认知的活动。
1.集体活动的共同参与。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师幼围绕某个民间故事共同参与探讨式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设计环节中,教师顺应幼儿需求,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师幼的共同参与、有效互动,让幼儿在交流、总结、分享中各自获得主题经验、相关知识、认知概念等,让个体的学习经验通过集体活动得以最大化。如在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中,幼儿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美好的“英雄梦”;在民间故事《清明桥》中,幼儿学会了感恩、关怀的表达;在民间故事《马兰花》中,幼儿对坚持、勤劳、诚信等影响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道德品质有了直观感性的认知。
2.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教师注重营造自主探究的区域氛围,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保证幼儿充足的区域活动时间。在游戏活动前,教师根据民间故事的教育价值,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梳理可能涉及的关键经验,思考可以借助哪些活动的开展、利用哪些活动资源将其与幼儿的关键经验有效链接,并投放相应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自主选择与学习探究的机会;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坚持以“活动日志”的方式,从支持幼儿的材料和环境、活动现场描述、教师反思、提供支持策略等方面观察记录,通过问题关注:在游戏中幼儿有怎样的表现?游戏中看到了幼儿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幼儿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可能需要什么经验支持?以此来帮助教师养成在区域游戏中带着问题去观察的研究习惯,通过有效的观察、解读为后续的游戏调整做准备。
3.日常生活的浸润熏陶。来园签到游戏:教师尝试把有趣的民间故事情节融入来园签到活动,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如中班开展民间故事“百鸟朝凤”活动时,教师抓住如何让凤凰变美的环节(增添各种彩色的羽毛),鼓励幼儿创意设计了“趣味凤凰”签到墙。早晨幼儿入园时可以选择一个故事角色球,玩滚球游戏,滚到数字几就去拿相应的彩色羽毛数量,为凤凰鸟插上羽毛,并贴上自己的照片。简单的游戏中融入幼儿喜欢的民间故事情节,加入了数物匹配游戏,也帮助幼儿能更好地熟悉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餐前讲述游戏:每天餐前准备时间,利用“今天我是小主播”的形式,由幼儿自己商议,可以个人、结伴、小组的方式介绍、表演民间故事片段。通过自我展示、群体展示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内心愿意参与、乐于表现的学习欲望。
午后探究时光:民间故事中蕴含着许多道德认知的关键词,如勤劳、勇敢、善良、诚实、诚信等,这些优秀品质如何让它们更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教师充分利用在户外自然探究等环节渗透,如在开展餐后自然探究活动时,教师发现幼儿对植物的观察与记录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于是组织幼儿讨论设立“午后探究打卡行动小榜单”,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可以把自己对植物的观察记录张贴在榜单上,以此来鼓励坚持认真观察并完成记录的幼儿。
户外活动游戏:在户外游戏活动时间段,采用替代、迁移等方式适时调动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兴趣。如男孩们在听过民间故事《太湖的来历》后,将孙悟空打翻银盘的情节,改编到“切西瓜”的户外游戏里,等说到“打、打、打银盘,我把银盘一打二”时,幼儿四散着跑开;女孩们把民间游戏“丢沙包”和民间故事《阿福阿禧》结合在一起改编成了“打败青毛狮”的游戏内容;他们还通过自编自导把民间故事中的情节编排到早操中。丰富多元的游戏让民间故事以动感有趣的形式融入幼儿的生活。
二、指向幼儿视角的“民间故事游戏节”
“民间故事游戏节”遵循课程游戏化提倡的游戏精神,以“民间故事创趣活动”“民间故事玩趣活动”“民间故事情趣活动”来推进游戏节。在活动中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一方面鼓励幼儿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大胆表征,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在开放式的学習探究中感受民间故事的多元性。在“民间故事游戏节”的开展过程中,既有园部共性化的游戏推广,也鼓励各班进行个性化的微调和充满教育智慧的班本化落实。
1.民间故事创趣活动。在民间故事创趣活动中,教师将艺术创造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借助绘画、手工制作、建构等不同形式进行表征,尽可能地采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段展示不同的民间故事内容场景,在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中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道德认知,培养情感认同。如师幼一起把民间故事用“微景趣”的方式搬到了幼儿园的各个公共区域里,幼儿以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独特理解,自选展示区、收集材料制作、轮流介绍,再现民间故事的场景、人物;手工区,幼儿动手制作民间故事中人物的服装、头饰;表演区,幼儿把自己制作的猪八戒、阿凡提、小鲤鱼等道具摆放进去,分角色表演……这样的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将民间故事的美感融入真实的生活经验。
2.民间故事玩趣活动。民间故事玩趣活动是以亲子活动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将家庭、幼儿园的教育资源转化为家园合力的一种体验式游戏活动。幼儿通过装扮成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和家长一起参加情节运动类游戏。在玩趣活动中,幼儿打破班级壁垒,根据民间故事场景设计闯关游戏,利用游戏导玩图,与家长共同置身于民间故事情境开展“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游戏活动,家园共同参与活动策划、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能引发家长关注幼儿园课程,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园合作中更有效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9D2C42FD-1153-4C65-A0FE-32240106612E
3.民间故事情趣活动。民间故事情趣活动是以情境表演游戏为主,通过对角色的扮演、情境的再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由此产生相关迁移与联想。如在游戏“猎人海力布”中,小猎人海力布的身边总是蹲着一个幼儿,寸步不离,整个游戏中她两只手一直坚持着撑在地上。她告诉我们:“我是海力布身边的小猎狗,海力布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我和主人一样勇敢。”还有什么比这样美妙的想象和表演更有童趣呢?幼儿充满情趣的表现方式让抽象的道德品质变得形象、生动。
三、追随幼儿个体的经验建构
在实践中,教师把问题探究、同伴支持、顺应需求作为民间故事游戏活动支持幼儿发展的关键词。不断反思当下的教育行为,关注幼儿的多元表达,让教育更好地贴近幼儿。
1.注重问题探究。幼儿的学习源于对问题的兴趣,实践中教师将问题探究贯穿始终,筛选、挖掘幼儿问题中的教育价值。幼儿为了解决问题会调动已有的经验,进而形成学习探究的持续内动力。如幼儿对《百鸟朝凤》中的凤凰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它是最美的鸟呢?它哪里最美?想做一只凤凰需要哪些材料?每个问题幼儿都有自己的主张,或小组讨论、或举手投票,同时他们需要去理解别人的想法,转化为自己的主张。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适时地对幼儿的问题与经验进行引导,让他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积极、专注、投入地探究体验,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2.关注同伴支持。幼儿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使得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会有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可以为同伴提供分享经验、模仿学习的机会。如在民间故事游戏活动“小鲤鱼跳龙门”中,幼儿尝试自己搭建龙门,几次失败的体验让他们不断争论与质疑:龙门为什么会倒塌?怎样建好龙门的“地基”?教师建议让不同猜想的幼儿分成两个小组,各自从放置的角度、支撑的方式来找原因并再次搭建。教师发现两组幼儿会相互观察比较,有模仿他人的行为,也有用动作改变他人的想法,他们就在这样一种交流中不断修正与丰富个体的经验,最终获得成功。
3.顺应幼儿需求。在实践中教师基于幼儿视角,顺应幼儿的需求,适时地提供支架支持幼儿进行深入探究。如中班主题活动“勤劳的人”就是由几个幼儿的讨论拓展生成的。幼儿在自主阅读《马兰花》时,喜欢故事中勤劳的小兰和马郎,由此开展寻找“谁是幼儿园里最勤劳的人”活动,通过观察,班级里的保育员董阿姨、园内负责绿化的高爷爷、每日打扫的保育老师成了他们眼中最勤劳的人,接着,幼儿继续寻找,通过“我是小小保健员”“记录董阿姨的一天”“我们和高爷爷的劳动时光”“我的劳动小计划”等系列活动,教师欣喜地看到,幼儿把抽象的道德认知内化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无论是从社会性的交往、情感的建构,还是同伴的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我园将民间故事和儿童游戲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既能让幼儿对民间故事蕴含的美德有所感悟,又丰富了幼儿的创作体验,涵养童趣,真正唤起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情感共鸣,并逐步外化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为发展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基础。9D2C42FD-1153-4C65-A0FE-3224010661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