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偶像光环”下的青春期孤独

2022-06-06郭雯洁

速读·中旬 2022年4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心理需求青春期

郭雯洁

◆摘 要:青春期是青少年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这是一个恰好出现在初高中学龄段,十分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随着日益发展的各种流行文化,“偶像文化”已经越过校园的围墙与青少年相遇。它投射出的是大多数青少年在青春期发展阶段的成长需求和自我迷惑。偶像崇拜现象也恰恰反映了在家庭和学校大环境下,青少年们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青春期;偶像;心理需求;自我认同

“爱豆(idol,即偶像)文化”是以日韩为中心向周边国家播散的流行文化产业体系中诞生的概念。如果将观察的视野局限在中国大陆,我们或许可以暂且把它界定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偶像崇拜”。

根据近几年工作中的观察和与学生的谈话发现,“偶像文化”已经穿插于校园文化之间,这群校园中的学生在11到15岁左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式迈入了我们教科书中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不再依赖和听从成人的教导,而是有了自我的主见,萌生了自主人格意识。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投射的自我需求

在埃里克森看来,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是青少年走出角色冲突,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儿童进入青少年期后,原有的自我同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认知出现分裂,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并且获得同一性,他们急需构建一个新的完美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自我建构需要通过投射和模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来完成。这一时期,由于父母权威形象的衰落,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兴起,偶像作为青少年信任和认同的对象,反映了他们积极的自我确认,是自我同一性的最佳代表。可见,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实现自我不满意,寻求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青少年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又想以何种方式站立在校园和家庭的“聚光灯”下,其实在他们所崇拜的偶像的身上可窥见出定式的一二。

根据调查研究,现下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有明显的性别区分,女生是以流量时代所塑造的明星、歌手为主。男生则是同时代的体育明星或电子竞技类选手为主。但是如果仔细比对,无论是女生崇拜的偶像还是男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心中的发光点都十分相似,就是“努力”和“胜利”。

努力的过程是孤独的,日复一日的训练即使每日都有益进,也免不了乏味。这与青少年在初高中阶段的自我需求形成了统一性,求学之路的孤独与乏味亦是如此,但是在考场分输赢、分数定高下的大环境中,也只能孤独向前,让自己尽可能在赛场上博出好成绩。

他们渴望胜利,同时也通过需要“胜利”二字来证明他们的孤独之旅有意义。他们对于当下的学习生活感到不满足,甚至有时候会对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满足。这份不满足可能由于对老师和家长的不信任,难以启齿。这时的偶像崇拜,及时地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缺,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与偶像共情,见证偶像努力的同时也似乎让偶像分担着自己的那份孤独与乏味。当偶像成功的时刻,可能自己还没有成功,但是由于共情,却像是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荣耀一般,督促自己也要快速向前。由此可见,以偶像的成功为自己学习路程打打鸡血,催促自己加速成长的做法也未尝不可。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反射的校园关系

校园关系简单来说,是师与生的关系和生与生的关系。其中生与生的关系较为复杂和突出,也就是校园关系中的同辈群体的影响力问题。

刘春雪提出同辈群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伴群體,是由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个体组织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互动的非正式群体。在固定班级的划分下,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了自己每天固定见面的同辈群体。偶像文化越过校园围墙,自然而言也就成了同伴群体中非学习时间所谈论的一系列话题,是风向标一样的流行指南。

拥有话语权,让自己有站在高处的资本,恰恰也正好反映了部分青少年不被认可的孤独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让别人倾听自己的情感抒发,想在亲密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同的偶像崇拜恰好给了青少年们快速建立亲密关系的契机。但这种从众心理堆砌出的亲密关系中,容易因为一个相同的观念而紧紧团结,但也同时会因为一个不相同的理念而分崩离析。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观与人生观,思想容易偏激,以共同的偶像崇拜建立的亲密关系,会因为另一个新偶像的出现而产生瓦解,或许还会导致校园暴力。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折射的情感孤独

从我国学校的评价机制上来看,以分数评价高低为主要现象,那么学校和家庭关注的方向自然也是侧重于孩子的学习方面,导致情感方面关注不足。

这种孤独感促使青少年进入了偶像崇拜的狂热化阶段,由于青少年还没有达成一个清晰稳固的自我认知,便把对偶像的认知塑造的更加完美无瑕,以此来投射到自己身上。偶像崇拜的狂热化便是盲目追星的状态,长此以往,则会让青少年与现实世界割裂,导致越来越回避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平视”的对话过程,其实也是养成家庭亲密关系的过程,在平等谈话中逐步去了解孩子的需求,相信孩子也会明确家长的希望与期盼。一旦家庭良好的亲密关系达成,那么孩子自然也就不再需要校园中的假性亲密关系。偶像文化翻越校园围墙自然也就不再成为一件可怕的事情。

家校共育是教育界共同的教育理念。呵护孩子,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也是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无论这个教育者是家庭中的父母,还是学校中的老师,我们都有义务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不再孤单。

参考文献

[1]邱泽晰.自我同一性理论下的偶像崇拜[J].新班主任,2020(08):13-14.

[2]刘春雪.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09):184162B32AA-BA52-49B8-B26B-F70A8C5C5F61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心理需求青春期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满足职工心理需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