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
——以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为例
2022-06-05杨凤
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五个对接”的原则,实践优化了链式“岗位学习站”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团队从2017年起,通过实训室建设、“岗位学习站”建设、课岗对接、学训一体、项目化课程改革、团队教学等方面不断的改革与实践,完成了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盘坐在树顶上下棋的两个人没有理睬他们,自顾自将棋子啪啪地敲落在棋盘上,有几只喜鹊被吵醒了,在鹊巢里撅起屁股拉下热乎乎的鸟粪,差一点就落到了李离的头上。
一、“岗位学习站”实训平台建设内容
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按照链式“岗位学习站”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实训平台建设进行一体化设计。在实训平台的建设上前瞻性的考虑满足将来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需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岗位学习站”同步建设软硬件条件,实现知识技能的一站式学习训练。
(2)预留足够的空白字段,运行时作动态影射。提前预留 field0. field1..... fieldN字段。优点:相较于其他做法,比较稳定,不用行转列,不用解析XML。缺点:会有大量的空余字段,需要记录映射关系,查询时比较复杂。
1.建设动车组仿真检修实训室,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训环境和实训对象,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训,实现真实实训中不具备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建设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运用“虚(软件仿真)+实(实物模型)”结合、联动控制的方式,实现真实的工作场景、真实的设备、真实的作业流程,满足学生实训的环境就是将来工作的环境的现实需要。
1.按照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确定的链式“岗位学习站”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岗位能力分析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的要点包括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形式、工作标准等。使用专业确定的目标表达方式,确定相关任务的知识描述、技能描述、态度描述。将工作任务转变为学习任务,设置相应课程,实现课岗对接。然后,按照知识、技能的邻接性原则,串联相关几门课程的任务,生成跨课程的学习领域。综合教学任务的知识基础和技能需求,形成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地勤机械师、随车机械师等若干学习站,在课程知识序化上,实现阶梯递进,遵循认知及知识学习的规律,在职业能力生成方面,遵循职业成长及技能形成的规律。培养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岗位基础技能,实现知识技能的一站式学习训练。如图1所示。
3.改革基于“岗位学习站”的短期课程设置。对《动车组总体》《动车组检修及工艺》等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改革、团队教学改革。构建“教、学、训、证、赛”一体的岗位学习站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二、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解决的实际问题
通过建设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实训平台
1.解决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需要。
(1)建设动车组仿真检修实训室。实训面积118平米,设置40个机位,通过三维建模技术、三维交互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构建出全三维交互的检修实训系统,按照动车段现场一二级修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实现作业过程和动车检修单位的工作流程完全一致。通过高精度模型真实再现检修车间和完整的列车,提供完备的工具箱方便选择并使用工具与车辆部件进行交互,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检修环境,学生可以按照检修流程、检修路线逐步进行检修作业。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满足“岗位学习站”的理论教学与仿真实训要求。
城市副中心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为解决经济聚集和人口聚集所带来的城市问题,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也意味着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公路网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改变. 农村问题一直是制约一个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农村地区运输通道的建设是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公路网的未来发展应成为一个怎样的模式才能与当前的城市发展模式相协调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高速铁路动车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准入与安全监管制度,学生实习技能训练难以突破。通过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岗位学习站”的形式在校内构建“准职业”情景探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在课程教学与专业岗位对接的经验与方法。对提高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程度、解决教学内容与岗位脱节问题有重要意义。
外输天然气气源为油田生产伴生气,经计转站、集气站脱硫脱水后,由输气首站增压再经外输管线输送至下游用户。管线材质为20#钢,规格为Ф219 mm×6.4 mm,全长60 km,设计压力为4.0 MPa,设计天然气输送量为45×104 m3/d,高程差80 m,管道埋深≥1.3 m。管线自2003年投入使用,自投用后曾进行过两次清管作业,但均发生清管器卡堵现象。
附表1中,“根、两、生、更”字有不同读音,本表调查的是“根柴~”、“两~斤”、“生~囝”、“更三~”语境下的读音。在叶太青记录的洋中镇方言同音字表中,“心”有两处注音 sim1、sin1,妗读作 kεm6,字表缺“添”。经核实洋中镇发音人阮兴盛(男,45岁,大专文化程度),记作附表中的读音。叶太青记录的霍童方言同音字表缺“添”字注音。
如图4所示,秒脉冲进入FPGA后有两个处理:一是对秒脉冲进行计数累加处理,二是用秒脉冲的前沿对μs级时钟计数器做清零操作。
3.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的问题。
三、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法
2.建设了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和随车机械师两个“岗位学习站”,配套开发实训项目,开发教学资源库。通过硬件建设与软件配套,满足项目教学、综合演练实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技能竞赛等要求,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课岗对接、学训一体实践探索,基于两个“岗位学习站”探索实训平台的应用。开展《动车组规章》课程项目化改革、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编写了与“岗位学习站”配套的活页式教材和学生成长手册,解决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脱节的问题。
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平台,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融为一体,建立教师为辅、学生全员参与,在“学中训,训中学”,“学训一体”的教学环境。“学训一体”教学模式改变现有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短期课程、项目教学),加强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模块化并融于每一个实训项目之中,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
2.根据“岗位学习站”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要求,按照“理论教学+仿真实训+实物教学+现场作业”的一套设计理念,建设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训平台。
通过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探索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将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训平台建设与链式“岗位学习站”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将专业对接的岗位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和随车机械师岗位要求分解为对应的学习站,学生在学习站通过设计的学习任务能学到相应的岗位知识技能。而实训平台建设则根据学习站的需要来设计建设,有效的解决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接问题。
(2)建设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如图2所示)。实训面积236平米,20个工位,将CRH380A动车组司机室实训子系统、车辆连接子系统、车顶高压子系统、仿真机械师监控室子系统、转向架子系统、车门子系统、教员监控管理子系统运用“虚(软件仿真)、实(实物模型)”结合的方式实现联动控制。建设真实的工作场景、真实的设备、真实的作业流程,满足学生实训的环境就是将来工作的环境。实现对学生进行动车组原理及结构、维护检修、设备操作与故障排除的实训和考核,同时能满足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满足“岗位学习站”的实物教学和现场作业要求。
3.基于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平台建设“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岗位学习站”与“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岗位学习站”。学习站能满足开展项目教学、综合演练实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技能竞赛等要求,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按照学习站的建设要求,“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岗位学习站”通过在动车组仿真检修实训室能完成动车组一二级修的作业流程、作业标准、作业指导书等理论学习与仿真检修训练,在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创设动车组检修真实场景、营造真实职业氛围,模拟职业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营造出与就业岗位相对接的真实职业环境。“动车组随车机械师岗位学习站”通过在动车组仿真检修实训室完成动车组的接车检查、一次标准作业的交互式仿真演练。
在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创设动车组运用真实场景,模拟随车机械师途中应急故障处理。两个岗位学习站,在充分利用实训室的基础上,开发实训任务,综合演练项目,竞赛项目等实现岗位知识技能的一站式学习。
4.依托“岗位学习站”按照“课岗对接、学训一体”的原则开展《动车组总体》课程项目化改革、理实一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将动车组检修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将技术理论、岗位作业流程、质量标准、作业指导书等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为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组建课程团队,优化团队成员,在课程团队里加入一名实训教师,开展团队课程开发。按照课岗对接的原则,分析该课程对接岗位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据此确定课程教学目标。采用“团队备课、团队教研、团队教学”的做法,形成积累、分享、改进教学内容的工作机制。推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的学习应用,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实训指导书。
2.解决课程教学与岗位要求脱节的问题。
5.根据岗位学习站课程项目化改革、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多元化教学资源库。一是开发活页式立体教材。针对专业核心课,直接对接岗位需求,而规划教材将常会面对与现场不符情况,更新缓慢的情况。根据对企业现场的调研及企业专家、现场工作人员的意见与反馈,编写完成《动车组检修与工艺》课程活页式立体教材(如图3所示)。教材设计以动车组检修工作手册为参考,并将教学视频、VR实景等内容以二维码形式纳入教材,方便学生进行学习,也便于更新和补充内容。教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教学内容新。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2)教学目标新。教学目标以岗位资格性考试内容为指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动车组机械师岗位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及学情分析进行优化。二是编写《学生成长手册》。作业设计是课程资源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是好的作业对学生学习效果会有明显提升,一节课课程结束后如果没有及时练习,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针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贯穿课前、中、后三阶段,设计完成一套作业手册,一方面能够将作业设计落实在教学设计全过程,另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见证自己的成长。三是开发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目前混合式教学已成为主流,方便学生在课前课后,各个场所都能更加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进行学习,在智慧职教云平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资源搭建,内容涵盖每个项目的预习任务、课前测试、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课后任务及课后测试,让学生能够一站式完成课程学习。四是编写事故案例库、典型故障学习卡、机械师资格考试题库。因为空谈动车组检修是不切实际的,要让学生了解真实动车组会发生什么问题,然后才能让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让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结合。素以基于校企合作,企业将每季度的事故汇编、典型故障和机械师资格考试题对我专业开放的前提,将企业资料运用于教学,建成事故案例库、典型故障学习卡和动车组机械师资格考试题库。
6.依托动车组检修技术实训平台按照“课岗对接、学训一体”的原则,依托两个“岗位学习站”开展“教、学、训、证、赛”一体化的学习站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形成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融合、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一体、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结合的“理论”讲知识―“实操”练技能―“考证”取资质―“参赛”见水平,四个环节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专业实践“教、学、训、证、赛”一体化的学习站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在课程教学内容上按照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学训一体”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将仿真检修与维护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课程考核成绩也需包含实训技能考核;建立教师为辅、学生全员参与,在“学中训,训中学”利用两个实训室开展仿真实训和现场实训。“证”开展课证融合教学,将动车组机械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期末考核中要求包含20%的动车组机械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赛”专业依托“岗位学习站”实训平台开展“牵载杯”技能大赛和动车组车门专项技能训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儿科关注最多的是睡眠呼吸疾病,在儿童睡眠障碍中占7%~10%,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为2%,常于睡眠时因严重的打鼾、憋气、呼吸暂停产生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由此可导致一系列神经体液改变。轻者可造成精神不集中,智力发育落后,影响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重者可造成儿童睡眠时突然死亡。肥胖、哮喘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更易患睡眠呼吸疾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儿童睡眠障碍常被忽视,往往迁延数年。
四、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创新点
1.创新的将实训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运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岗位学习站”需求来设计实训平台建设。实训平台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岗位学习站”,实现岗位知识技能的一体化学习。
2.创新实践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课程与专业岗位对接方法与手段。将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将技术理论、岗位作业流程、质量标准、作业指导书等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利用两个“岗位学习站”提高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对接程度。
3.创新的在“岗位学习站”实践“教、学、训、证、赛”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将岗位要求、职业资格标准、技能鉴定、技能大赛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中,形成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融合、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一体、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
五、小结
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通过基于“岗位学习站”的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完成了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对接支撑了链式“岗位学习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参加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一等奖,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未来我们希望在实训室后续的职工培训、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发出新的成果。
[1]王艳.关于动车检修实训室建设方案的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J].2019(1):10.
[2]侯娜娜.虚拟现实技术在动车组检修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时代汽车[J].2021(15):65-66.
[3]唐可.动车组机械装置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内燃机与配件[J].2020(21):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