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兴趣与动机的培养

2022-06-05杨银霞江永琴

当代体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体教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杨银霞 江永琴

1 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历来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是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体教融合是体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将体育与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以体育人的教育观,解决留守儿童运动兴趣与动机的培养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一个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论生理还是心灵上都需要父母与社会的关爱和保护,缺乏关怀与保护可能会阻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的体质健康。本文以黎平县农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运动兴趣面临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访谈、实地调查、文献研究法,从参与体育的运动兴趣与动机视角来对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提高留守儿童参与体育兴趣和动机提供宝贵的意见。

2020年8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等多个提出一系列举措,目的是为了全方位地推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乡村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发达都市,偏远乡村的经济水平的相对而言仍然较低。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奔波,导致乡村产生了大量没有家长监管、呵护、关爱的儿童,人们一般将这类儿童叫做“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国家推行精神卫生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因此有必要明确参加体育活动和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更加科学准确可行的执行方案。影响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受家庭、学校、社区及其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资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由于留守儿童的临时性监护者多为老年人,隔代教育思想陈旧、保守,老一辈人觉得只有读书成绩好就够了,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更没有意识到参与体育带给我们的好处。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也普遍不高,导致很难对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做出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因为留守儿童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使其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主动参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

2 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不是很乐观。农村的孩子懂事早,因为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平时闲暇时间或者放学后都要帮家里一起分担家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就是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时间,其他课余的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基本上不会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整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出现这样的现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失了家长的陪伴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和参加一些集体性的体育项目;另外,是受生活影响,乡村小学的场地设备的不足,加上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无法适应教学需要,因此就造成了乡村留守儿童没有很好的接触到体育活动,因此对运动失去最初的兴趣与激情。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在接受体育教育和成长中受到学术界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接受教育情况、心理健康等进行研究,针对培养留守儿童体育活动参与运动兴趣与动机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伴随着义务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普及,体育运动也开始逐渐成为了学生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上运动动机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身心发展,从而调动了学生们日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培育了学生们勇于拼搏和进取的奋斗精神。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体教融合

本文随着《意见》的出台,体教融合的概念成为我国各界学者争相讨论的热点问题,“体育”在此次《意见》中充分展现出其重要的价值的作用。针对体教融合这个概念,不同学者对其界定有着自己的看法。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刘波、郭振、王松等学者认为的体教融合是指两部门即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融合。《意见》所强调的是依照体教融合来整合资源并且将配置最优化用来增强我国青少年的体育,实现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该观点比体育与教育部门结合的观点更加的完整,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文化课与体育课以及训练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这给校园实施体教融合带来的不小的困难,应该是各个部门、各级部门都团结起来,思想一致、目标一致,以谋求为学生达到更多的发展。

刘海元与展恩燕学者所认為的体教融合是两系统即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融合,也是俩学科的结合,是思想上、方法上、评价上的全方位的融合。这个观点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融合的观点上增加了学科融合以及思想、方法以及评价等细节的融合概念。此观点在解释体教融合本质概念和目标界定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在众多的学科中,体育不应该只是与教育学科相融合,而是应该与所有学科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并且小学没有独立学科的融合,但也应该存在体教融合的条件,所以体教融合背景下是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进行的。

钟秉枢所认为的深化体融并不是体育与教育两个部门的事情,同时是众多社会部门共同参与进来的,其中包括政府党政部门、各级学校运动队和地区运动队、企事业单位、家庭以及个人等等。该观点在讨论体教融合主体上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并与第一个观点有所不同。该观点认为体教融合不仅是体育与教育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众多机构的融合。

本文较为赞同第三个观点,认为体教融合的范围较大,牵连的社会关系多,就应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探析体教融合和《意见》中的更多价值,对界定体教融合概念提供更为全面的参考作用,全方位的探析体教融合的相关概念。

2.1.2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由学者张在提出来的,指的是父母到国外工作或学习而被迫留在国内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孩子。近年来,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具有不同的看法。刘迪定义的“留守儿童”:18岁以下,父母让孩子在他们居住地独自生活超过半年,或者是将其委托给亲戚、朋友、邻居帮忙照看的。吴霓指出,“留守少年儿童”是指父母亲各方在外打工或父母亲任何一方在外打工而被迫留在乡下的老家中,而且急需他人亲戚照料的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6-16岁)。另外的研究学者将“留守少年儿童”界定为:父母亲各方流转到其他地方,将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留在户口地方,因而无法和父母亲各方生活在一块的孩子。各国《少年儿童权利公约》的第一条对孩子的年龄段作出了明文规定:少年儿童系指在十八周岁以内的人,除非国家对其所适用之教育法明文规定成年岁数小于十八周岁。二零二零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调查,基本上都把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参考长度界定在五年,据此,本调查还把乡村地区子女家长在外务工时间超过半年的。

本文结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将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他们的父母两人或其中一位在其他城镇工作,并留下了未成年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住在农村居住地注册。这种小孩一般和孩子的父亲,或是与父亲的其他家人,或者是其家人,朋友和邻居生活,并且是在义务教育的阶段。

2.1.3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人们主动认识、探究并投入体育锻炼的一个心理趋向,是掌握体育运动基本知识与技术,推动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对某项体育运动感兴趣时,人们通常都会比较重视该项体育运动的有关资料,并参与其中,比如对足球感兴趣的同学,他们就会关注一些足球明星,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足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各种运动中学习可以激发我们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体育兴趣从“有趣”开始,然后产生“乐趣”,进而发展为“志趣”。运动兴趣是人们参加健身活动的基础动因,也是推动其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原因。兴趣爱好的训练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爱好,同时也培养留守儿童参加运动的能力。

2.1.4运动动机

运动动机,是指通过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内在心理动力,以促进学习者积极参加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活动。以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标杆,使体育动机与体育活动和体育价值功能更好地融合。研究表明,乡村留守儿童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的认知能力较差,这与当地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有关。因此,更新教师视野和教学理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留守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潜力动能,科学指导农村学生参加多样化、全方位发展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各不相同,无论是对身体健康的渴望、对运动成绩的渴望,还是对学习和与同学交流的渴望。

2.2 运动兴趣和动机对留守儿童的意义

体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一旦对体育有了强烈的趣味喜爱,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育的主观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对某项运动很感兴趣,就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他们也会很自觉地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留守儿童释放自己本性,弥补父母长时间不在自己身边,所带来缺乏感和孤独感。

运动兴趣和动机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有利保障。缺乏体育锻炼可能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心理影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压力,加之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关爱,造成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通过参与集体运动来学习的压力可以有益地改善对运动的兴趣。增强团队精神,相互合作和关怀,协调和社会沟通能力。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健康成长还可以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增强新陈代谢能力,提高体质,缓解日常生活中的身心疲劳,同时帮助自己掌握和运用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兴趣与动机意识不强的原因

3.1.1 家庭教育氛围较差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因为家长长期在外工作不在身旁,使得儿童缺少家长的关爱与陪伴。而且,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的。因此,家庭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儿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往往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许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觉得体育运动都是在浪费时间,而忽略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3.1.2 学校管理的缺失

当前在中国农村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目标总是围绕着升学考试,对学校体育锻炼的关注力度不足。学校是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主要场地,但校园的管理人员忽略了体育运动对留守儿童产生的正面影响,体育课常常被占用。相关部门领导对体育的理解也不深入,觉得上体育课的时间还不如复习一下课文,对体育运动不够重视,从而不能调动留守儿童运动兴趣。

3.1.3 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经过研究发现,黎平县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水平都不高,有的教师只是初中水平,还有好多学校都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育教师,一个老师身兼数职的现象也很普遍。由于并未接受过专业的体育训练,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显的非常不专业。体育课都是热身后学生自由活动,学生不能接触到更多新鲜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学生整体的运动兴趣不高。体育教师也没有办法切实了解到学生喜欢哪些具体的体育项目,不能很好的利用课题解决留守儿童对体育的需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和体育游戏等方式来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激發留守儿童的体育运动兴趣和动机。

3.1.4 学校体育场所和器材设施的不足

乡村小学在体育器材的配备上设施单一、场地器械不齐全、投入的资金很少。在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实际使用上的体育器材较少,运动的场所的不足也影响到留守儿童参加运动的兴趣。留守儿童缺乏主动参加运动的意识,然后通过运动来释放自身的压抑,进而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4 结论与建议

4.1 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定期培训

在对留守儿童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定期进行培训与指导,尤其是监护人的指导非常的重要。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就必须加大对监护人的教育引导,使其改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点,进行现代教育的思想意识,以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4.2 加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体育的重视

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法规,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时间不在身旁,这就要求学校肩负对留守儿童开展体育教学的责任,全面的监测观察学生的心理问题。注重体育运动为留守孩子带来的良好影响,通过一些集体的运动项目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家长不在身旁的孤独感,减轻学生的消极情绪。通过参与某一些具体的体育项目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逐渐喜欢和养成参与体育的兴趣,并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4.3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在乡村小学设置专门的体育教师,针对留守儿童设置专业的体育运动教学研究小组,建立适合留守儿童身体发展规律的体育运动教学方案,使儿童能接触到更专业的运动指导,在专业的体育老师引导下开展体育运动。在这种过程中,大大增加了留守少年儿童和别人沟通的机会,从而结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也有效的减少了农村地区少年儿童心理学问题的出现,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4.4 增加场地和器材设施

学校适当增加成本不高的体育器材。比如羽毛球、毽子、跳绳、篮球、排球等,在不占用体育场地和设备的同时,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进行体育教学。不仅改变了原来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激发留守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缓解了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压力,还促进留守儿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体教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体教融合背景下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