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语感培养教学之我见
2022-06-05高猛
摘 要:语感是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一种经验色彩浓重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此,文章从初中语文教学视角入手,就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语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5-0094-03
引 言
在语文教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语感培养是一个热门话题。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教师应加强语感培养与语文教学各方面的联系,使语感与阅读和谐统一,促使学生跨越语言表象,提高阅读和语言感知能力。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语感与阅读教学的关系认知模糊,不知道如何借助语感图示和科学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一、语感的概念及其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语感是在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知、感悟能力。语感是一种与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能力。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但是,学生语感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教师应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阅读入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1]。
阅读不单单是接受信息、输入语言材料的一个过程,在阅读中,读者需要开动大脑,将自己获取的信息与想象、思维建立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将阅读视为整体感知语文作品、通过整体感悟与作者共鸣重新进行认知建构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直接感知文字、语言的韵味,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还可以迅速引发联想与想象,修正、丰富自己的语感图式,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所以,在学习语言客体新知识、重建语言认知结构、丰富语言图示、激活认知发展内部机制的过程中,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初中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大爆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借助阅读培养学生的直接思维和语感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语感和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语文教育界需要提高认识,达成一致。在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将语感培养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采用有趣的教学手法,敏化、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运用语言去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阅读语感培养教学策略
(一)重视阅读,借助语言训练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直观经验,是个体对语言敏感程度的体现。阅读是一种综合语言输出、理智和情感的语言活动,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途径[2]。阅读的形式有许多种,如诵读、品读、朗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耳听脑想的基础上顺利进入文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还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的理趣性,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培养语感。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读为根本,借助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语言训练让学生赏析文本或生动有趣或质朴纯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在教学茅盾的集抒情和议论于一体的散文《白楊礼赞》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边朗读边勾画圈点,根据一些重点语句,思考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北方军民身上所具有的坚持团结、反对分裂、不屈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感悟作者对北方军民的歌颂之情。然后,教师可以结合一些问题,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咀嚼鉴赏,以审美、动情的眼光去欣赏西北的自然景观和描写对象,感悟文本的美学特征,让学生通过与课文的对话调动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作者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白杨‘伟岸’‘正直’‘朴质’的特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促使学生收获个性化的理解,形成语感和独特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阅读是一个由视觉诉诸听觉、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激发情感,否则阅读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变成了一项见字读音的机械活动。语感是个体对语言的多方位感知,它不单单指感知语义,体味感情,还包括领会意境,捕捉弦外之音的能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许多时候,在阅读文本时,由于只具备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所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时,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进而触发情感,培养语感。
例如,《岳阳楼记》是一篇要求全文背诵的美文,但是,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由于鉴赏能力不足,许多学生在朗读、背诵课文时,并不能感受古人正确的价值观和仁人情怀。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时陷入为读而读的境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读、背、钻研和探究的欲望,赋予文本鲜活的意义,让学生受到理想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形成语感。如教师可以用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来导入,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成长背景和政治态度,明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由来。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敏锐捕捉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岳阳楼宣传片,借助图文影像让学生欣赏洞庭湖周围的美景,并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二句是从空间着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句从时间方面入手,是否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文中使用的骈句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有何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中心是览物之情还是议论政治、表达理想?作者所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从中能学习到什么?这样借助多媒体和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还可以让学生领悟经典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三)感知生活,让学生领悟文字的思想内涵
阅读虽然有时候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存在,但是阅读,尤其是阅读情感、习惯和能力培养,归根结底属于一项个性化的行为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固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教师的引导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不能单纯从语言文字方面去揣摩推敲,而是要联系生活经验,锻炼语感的敏锐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文字的真正内涵,获得准确的语感。
例如,在学习《背影》时,许多学生都无法通过父亲并不优美的背影感受父亲的情感。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春运、节假日时火车站不同的背影,包括小孩的、中年男女的、年轻学生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不同年龄段人的背影的特点。然后,将焦点投放在课文上,让学生想象,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父亲的落寞、孤独,想象肥胖的、走路蹒跚的父亲艰难地翻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让学生走进故事,想象如果自己是儿子或是父亲,内心各会有什么样的体验,促使学生从理性和情感角度去感知父亲的背影,理解父亲深厚的爱。这样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想象生活画面,可以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准确的语感。
(四)积累知识,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文字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要以对文字的正确理解为基础。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丰富词汇量,有助于提高个体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摒弃舍本逐末的做法,从文字、语言知识等最基础的方面入手,让学生大量阅读,个性化阅读,深入阅读,并创设有助于语感形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代表作,文章的主题与单元主题“成长的足迹”是契合的。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打通学生与作者的心理通道,让学生体会不同时代的少年情感,并对其有深刻而独特的感受,教师可以将文中的经典片段、故事提炼出来,以连环画的形式将之连缀成篇,让学生以观察者、记录者的身份去阅读,走进鲁迅的童年,探寻他成长的足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修辞学角度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从修辞角度梳理语文知识线、学习知识点,感受散文作品的音韵之美。文中用到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覆盆子的小球就像是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使一些事物、场景更具画面感,更传神。教师可以结合修辞手法,就修辞在景象描述、语言表达中的作用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语言的语音、语义和语法都有所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知识,强化对语言的感知。
(五)从语言文字入手,开展语言训练
文字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工具、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同样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连线,是传递知识的纽带和手段。但是,真正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单纯地依靠语言去讲解,不会灌输给学生知识,他们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度留白,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答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度留白,给学生留出训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知识积累、训练填补暂时性的空白,提高语感。
如《藤野先生》这篇“篇幅长而不零乱,材料多而不冗杂”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用到了口头语言,也用到了书面符号,他的情感,与藤野先生一样,都是非常内敛的。初中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有限,不敏感,有时无法发现隐藏于其中的情感。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语感训练。首先,挑出一些表示感情和态度变化的语句,让学生将其中的关键词,尤其是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替换,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如让学生将“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一句中的“吃惊”“不安”“感激”换成其他词,看是否影响句意,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细微区别,提升语言的感知能力。其次,让学生删留、辨别句意,通过字词的删除变化,看句意是否衔接自然、表达准确,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周密、生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换位思考词句之间的逻辑、关联,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用心。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逻辑性。最后,为学生创设语境,使其对文章进行整体品味、概括描述,培养其语言观和表述能力。
(六)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加速语感养成
语感作为一项基本的语言能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语感形成与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发展是同步的。不同的学生,成长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也不尽相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必须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学习、讨论、合作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口、手、眼、脑多种感官并用,在相互帮助和启发中取长补短,强化思维能力,加快语感养成。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许多学生对于勒是咎由自取还是命运多舛,哥哥一家是现实、謹慎还是冷漠无情等,都存在争议。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成组,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分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看作者是如何借助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等刻画人物形象的;(2)让学生扮演角色,
体会人物心情,想象人物遭遇,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促使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与书中人物同喜忧,共哀乐;(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形成深刻的体会。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于勒叔叔身无分文从国外回来后却没有去找自己的哥哥,说明他还是有良心的,怕给家人带来耻辱,所以哥哥不认弟弟的行为是恶劣的;有的学生则认为哥哥为了一家人着想,不认弟弟,也情有可原。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相关问题展开辩论,让学生既动口又动脑,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接受科学、合理的语言训练,为学生提供更多读、练、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程程.浅谈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感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8(10):53.
马春茹.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语感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4(07):47.
作者简介:高猛(1976.12-),男,福建平潭人,任教于福建省平潭城关中学,年段长,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