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船舶耐波性课程教学探索
2022-06-04杨云涛高慧
杨云涛 高慧
摘 要 船舶耐波性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船舶耐波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现状基础上,通过阐述船舶耐波性的研究历史,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结合具体工程案例的介绍,使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得到加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挖掘其中的哲学元素,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深度。在船舶耐波性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 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耐波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2-0120-03
Abstract Ship Seakeeping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hip Seakeeping. On this basis,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sm can be cultivated by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seakee-ping. And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an be strengthene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pecific engineering cases. Be-sides, we can improv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ideological depth through exploring the philosophical elements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hip seakeeping. We ai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ship seakeeping course.
Key words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ship seakeep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0 引言
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海洋权益斗争愈演愈烈,海洋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党中央准确研判海洋局势,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1]。国务院于2015年5月19日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为发展重点和目标。不同于内陆河湖或近海,处于深远海环境中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往往会遭遇更为恶劣的风浪环境。因此,耐波性能是船舶设计与制造中必须考虑的指标。在此背景下,船舶耐波性[3]作为一门综合应用静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概率统计等知识,学习船体运动等耐波性基础知识和计算理论的课程,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目前,相关院校的船舶耐波性课程的授课大多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把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归于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这种教育模式和观念引起的问题已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船舶耐波性课程的授课主体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去向为中国船舶集团、国内外船级社、海事局以及其他与国防工业密切相关的研究所等,因此,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教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1 船舶耐波性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1 船舶耐波性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完善
船舶耐波性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流体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耐波性相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是指导水面舰船设计、使用,保证其航行安全性和运行经济性的重要理论依据。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船舶耐波性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升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
在当前船舶耐波性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多为简单的生搬硬套,存在诸多不适应和不完善之处。例如:在波浪理论、横摇、纵摇和垂荡运动等理论的讲解过程中,一些专业教师会突然插入一段思政内容,直接地灌输给学生,将隐性融入变成显性宣传,不但无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船舶耐波性的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并构建系统、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不破坏原有整体教学设计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内容。
1.2 任课教师思想政治意识和育人能力不强
相比于船舶静力学、阻力等相对比较成熟的研究方向,船舶耐波性更为复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各高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往往会选择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而其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讲授,缺乏思想政治意识的引导,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不予重视。甚至有少数海归教师受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崇尚课堂讲授自由,无法起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等作用。
另外,与其他很多专业课程一样,船舶耐波性课程也存在任课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任课教师虽然也尝试将家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耐波性课程教学中,但是由于接受思政理论培训较少、思政素养不足等,在实际课程思政教育中往往呈现出有心无力的状态。
1.3 学生对思政教育不予重视
由于船舶耐波性的理论复杂,抽象概念比较多,对这些概念的讲解或公式推导会导致教学枯燥乏味。为了使课堂内容生动形象,部分任课教师会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视频动画、实践内容等用以辅助理解,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基本带有习惯默认的态度。如果在船舶耐波性课程教学过程中直接插入一段具有意识导向的思政内容,常常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由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倾向和处事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逆反心理比较明显,在遇到内容枯燥的思想理论时容易出现排斥和厌学的心理,不配合课程安排,将消极的态度展露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多式多样,会受到网络、社会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受到一些不良导向或引诱,对教师反复说教产生抵触心理。
1.4 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忽略育人指标
从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类学生培养机制来看,主管机关严把理论考试关,忽视思想道德方面的评价,导致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考,教师疲于备课和研究考题,缺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考核指标侧重于科研项目、课题以及论文等的质量和数量,忽视教书育人效果,进一步导致任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和思政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长此以往,就会逐渐淡化课程思政育人的独特价值,偏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2 船舶耐波性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
针对目前船舶耐波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
2.1 阐述研究历史,培养民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船舶耐波性研究是船舶水动力性能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早在19世纪中叶,傅汝德和克雷洛夫就曾对船舶的横摇、纵摇和垂荡运动及其影响进行研究,为船舶摇荡运动理论的建立奠定基础。20世纪50年代,频谱分析方法和切片理论的提出,使得船舶在波浪上运动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早期关于船舶耐波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由于近代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穷落后等原因,科学研究处于落后的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以刘应中、戴遗山等为代表的中国水动力学大师在船舶耐波性研究中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在先辈们的努力下,近年来我国船舶耐波性研究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通过介绍船舶耐波性方面的研究历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展现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刻苦钻研的品质,激励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励志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结合实际案例,加强责任担当意识教育
船舶耐波性的知识点可以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1991年11月24日,烟台附近海域发生特大海难,这是一起由于船舶剧烈摇荡引起的特大海难事故,造成280人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9 000万元[4-5]。造成此次海难的重要原因是事发时正值天文大潮高潮潮时,并且受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影响(实测阵风达到11级),在大风和大潮的共同作用下,船舶发生剧烈的摇荡运动,横倾达到90°,最终倾覆。另外,船长的决策和指挥失误,在对恶劣气候、海况缺乏足够认识和准备的情况下开航出港,在大风大浪中慌忙操作,也是导致船舶侧翻倾覆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个案例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提升自身能力、遵守安全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集体负责任的人。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海洋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对船舶的性能要求也逐渐变化,由过去注重静水中的快速性能,转为注重提高船舶在波浪中的安全性、稳定性、舒适性,并且把“减少在波浪航行时的阻力增加、失速以达到更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以荷兰的杜普鲁斯号、美国的卡玛利诺号以及日本的海鸥号等为代表的小水线面双体船[6]应运而生。相比常见的单体船,小水线面双体船存在耐波性能优良,中、高速下阻力小,可以满足各种航海要求等优势。通过对这种新船型的介绍,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励学生利用自己的本领和创造力,致力于解决国家、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2.3 培养专业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船舶行业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这不仅会影响专业课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对整个专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在船舶耐波性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专业认同感,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如在讲解船舶在波浪中运动方程时,教师通过介紹势流理论求解水动力系数、波浪力,并在此基础上展示将该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船舶的耐波性预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鼓励他们成为船舶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在船舶耐波性理论内容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耐波性试验等团队实践项目,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团队意识。以船舶迎浪航行时的波浪增阻试验为例,将学生以5~8人分为一组,小组成员围绕试验任务讨论,明确分工和试验流程,制订试验方案,开展试验,完成试验报告。通过这样的团队试验,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是完成试验工作的根本保障。
2.4 融入哲学元素,提升人文素养
在船舶耐波性专业课教学中,任课教师还应适当融入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维度和深度。如在介绍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时,除了横摇运动外,黏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建立运动方程時通常只考虑重力、船体本身惯性力、浮力、入射波浪力、绕射力和辐射力,而不考虑黏性力,然后基于势流理论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再单独对横摇运动受黏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引入黏性修正,使得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这一方式体现了在解决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时,把难以解决的问题放一放,通过修正达到预期目标的自然辩证法思维[7-8]。
再如,在开展船舶耐波性模型试验时,无法做到完全的动力相似,通常是满足了一种力的相似就无法满足另外一种力的相似。鉴于此,一般寻求主要的动力相似,保证重力相似和惯性力相似,开展耐波性模型试验。这一方式体现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的哲学思想。
3 结束语
本文对如何在船舶耐波性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所讨论的思政元素包括:从耐波性研究历史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怀;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从具体的专业课内容中挖掘人文元素,从哲学的层面对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在船舶耐波性课程的讲授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满洪,余璇.习近平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6):5-17.
[2] 郑国伟.《中国制造2025》解读与体会[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8(9):7-8,130.
[3] 陶尧森.船舶耐波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4] 陈金.“11·24”烟台特大海难纪实[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0(1):76-80.
[5] 西西.闪耀在中国“泰坦尼克号”上的人性光辉:“11·24”烟台特大海难惟一的女性幸存者自述[J].妇女生活,2000(5):30-31.
[6] 牛杰.小水线面双体船纵向运动耐波性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21.
[7] 许波,黄琪嵩,朱庆明,等.《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0(30):32-34.
[8] 樊娟娟,于秀玲,潘振东.课程思政在农业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索:以“流体的运动”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27):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