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后的护理
2022-06-04汪梅
文/汪梅
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内科疾病,在临床急症中比较常见。临床常采用埃索美拉唑、奥曲肽等药物治疗该疾病,但是止血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病情的时间还会持续更长。目前,临床尝试用消化内镜治疗消化道出血,虽然能够有效止血,安全性高,但是治疗后患者会出现一定创伤,且还会再次出血,甚至有死亡的风险,导致患者很抵触相关的治疗,所以临床需高度重视内镜治疗后患者的护理工作。本文将在医院收治的80 例经内镜治疗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医院一年内收治的80 例经内镜治疗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甲组和乙组,每组40 例。性别分布情况:甲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4:16,乙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15;年龄分布情况:甲组35~73 岁(50.8±7.75),乙组33~74 岁(51.3±6.74)。采用spss25.0 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经内镜治疗后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进行密切关注,若患者有再出血现象出现,则需立即抢救,并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补液、止血、抗休克以及抗感染等。
给予甲组患者常规日常护理如下: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遵照医嘱用药等。在此基础上,给予乙组综合护理如下:(1)心理护理:手术后,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有密切的关注,若出现不良情绪,要多安慰鼓励患者,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促使其心态平稳放松。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家属多与患者谈心,给予更多精神上的理解和生活上的关怀。(2)健康教育:手术后,立即将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告知家属,让其经济和精神压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另外,还要将手术后的相关事项、不良症状等讲解给患者及其家属听,让其引起一定的重视,以便更好地预防再出血情况。(3)饮食指导:护理人员要科学合理地指导患者饮食,告知其不良饮食习惯所造成的后果,若有必要,可讲述不良饮食会提高死亡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警惕意识,让其了解消化道出血转归情况需要合理的饮食计划,从而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此外,均衡的饮食十分重要,进食方式要细嚼慢咽,其食物需营养充足,容易消化,禁止暴饮暴食。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时,可制作一个饮食计划卡片,其内容包括可进食的食物、禁忌食物以及注意事项等,让家属监督患者进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对护理满意度、平均再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对比
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均有所提升,且存在较大差异,甲组显著低于乙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
2.2 平均再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对比
在一系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病症情况均有所改善,但存在较大差异。甲组和乙组的平均再出血量分别为(228.83±30.86)毫升和(105.51±11.92)毫升,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83±3.51)天和(7.53±2.69)天,甲组的死亡率为7.5%,乙组的死亡率为2.5%。由此可见,乙组明显优于甲组(P<0.05)。
3 讨论
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内镜治疗后,仍有出血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还有就是情绪有较大的波动、服用药物、受凉等。大多数患者并无较强的自控能力,经常不遵医嘱进食,总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进食一些刺激性比较高,且很难消化的食物,导致伤害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引发再次出血。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治疗后给予有效的饮食护理干预,引导患者用正确的方式对待疾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除饮食指导外,还重视疏导患者的心理,指导患者用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转移注意力,消除不良情绪,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与此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所以健康教育的环节必不可少,护理人员给患者宣传疾病的知识、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稳定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和压力,取得显著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乙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明显比甲组的75%更高,差异显著(P<0.05);第二,甲组的平均出血量和死亡率高于乙组的平均出血量和死亡率(P<0.05);第三,乙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甲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内镜治疗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综上所述,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后的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和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