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离乡与还乡之间

2022-06-04丁小龙

星星·诗歌理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王琪南村诗集

丁小龙

在诗集《河岳间》所附录的访谈录中,王琪坦诚“故乡”在他心底的分量:“我生命和创作的起源在故乡,我将来的终结地也在故乡。故乡是我的根。我热爱这伟大的故乡。”此部诗集可视为王琪对故乡的一种描绘,一种回响,一种怀念与一种祈福。作为故乡的秦地之东,这片丰饶温润之地为离乡多年的诗人提供了还乡的种种可能性:从物理空间上讲,王琪时而从长安城返回故乡,去看望日渐苍老的亲友与村庄;从美学空间上讲,王琪用一首接一首的诗歌,建造了纸上的故乡;从心灵空间上讲,作为原乡隐喻的诗歌,是王琪精神成長史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于是,这三位一体的空间共同构筑了王琪诗歌的精神特质——在离乡与还乡之间,生活是海,诗歌是船,而诗人是船上唯一的航渡者。

从近些年相继出版的《远去的罗敷河》到《落在低处》,从《秦地之东》到《河岳间》,这四部诗集共同勾勒出诗人的精神画像,并在一次次书写中照见了世界,也由此照见了自己。通过对这四部诗集的梳理性的阅读,可以看出王琪诗歌美学的变与不变——变的是诗人的视角,其从外走向内,从浅走向深,从日常性走向神圣性;不变的是诗人始终围绕着故乡这个核心意象来展开想象、思索、争鸣与辨析。从这个意义上讲,《河岳间》是诗人年届不惑的集大成之作,是这位“秦东的儿子”行吟大地的心灵之书,也是这位世界“漫游者”的生命之书。

《河岳间》分为四个小卷,分别是“村庄事”“河口记”“时光录”与“山野行”,收录了王琪近五年来一百六十余首诗歌。这四卷所关注所书写的内容有所区别,但都是故乡这个核心主题的不同变奏曲。在开篇《年届不惑》中,诗人如此自述:“怀念河流上的那座石桥/也常常将一个叫敷南村的地方/描摹成底色昏黄的臆想/往事寂灭,明日尚未来临/笃定我前世熟稔的影子和魂灵/在秦岭北的广阔故地,安稳下来。”第一首诗便为整部诗集定下了沉郁的基调:在回望中整理自己的心绪,在怀念中雕刻自己的时光,在醒悟中磨砺自己的魂灵。也正是在这种基调之上,王琪以诗歌的方式弹奏出他心灵的乐章。整本诗集的每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质地、亮度与音色,可以从中瞥见诗人对诗歌技艺与艺术的追求。

在“村庄事”这卷中,诗人的生养之地敷南村成为被歌咏与被追念的核心意象。正如他在《小谣曲:给敷南村》所写,“没有哪一片天地,比此处更深广/碧空如洗,云朵随风奔走/它停在哪一处耸立的山头/哪里,就是你我共守的旧时光”。然而,正是这片“唱尽人世间悲欢”的村庄,却依旧“顾盼着桃树、玉米林、野荆条”,依旧按照自然规律而存在,也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和乡村拥有着不同的时间体系与价值逻辑。如今的王琪已经在城市生活多年,但他的诗学泉源依旧在他的故乡,而这形成了他诗歌叙述与抒发上的情感张力。正如这首诗歌的末尾所言:“我不止一次摸黑走过的村庄/为什么亲人还未亡故/一股寒意,就从四处陡生?”这样的疑惑并没有答案,而是回荡在整部诗集的很多个空间,如同幽灵般的存在。因为这也是现代性带给我们所有人的精神症候——我们都没有根,而身处于故乡,却始终摆脱不了异乡人的心境。在《敷南村,过往的事》中,这样的困惑并没有得到解答,相反却是更为深沉的悲鸣:“夜行的风有多大/在故乡河畔,敷南村过往的事/如云烟:堆积又飘散/它们这些年,你让我背负的/又有多重?”诗人所背负的往事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泉源和动力。在《再见,敷南村》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听到诗人的哀悼与叹息:“再见敷南村,犹如九死一生/这些年我的伤痕多于欢悦。”这座位于关中大地上的普通村庄,因为诗人的反复念想与吟诵而成为隐喻性的存在,成为中国当代乡土城市二元生活的重要缩影。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琪写出了这代人共同的疼痛与沉默。是的,对于像王琪这样面向心灵写作的诗人而言,诗歌是言说的方式,也是沉默的方式。

如果说敷南村是王琪诗歌创作的核心意象的话,那么位于这座村庄中的亲人们,则是其诗歌创作的灵魂。在这些作品中,其悼念父亲的诗歌感人至深,深沉的思念与剧烈的悲痛构成了抒情与叙事上的底色与张力。例如,在《清明辞》这首诗歌中,诗人在“遍野的坟冢”中似乎看见了父亲,于是发出了这样的追思与哀叹:“父亲,我们是否形同陌路?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在这巨大空寂消逝之后/举起铁镐和头,将自己就地埋葬/和他再次重逢。”因而关于生和死、离别与重聚的主题反复出现,为这本诗集抹上了浓烈的忧郁色彩与哀鸣特质。在另外一首名为《故乡在天涯》的诗歌中,父辈们的影子始终笼罩着诗人,成为他表达自己生死观念的镜子,“有些日子,如果用来遗忘/我愿为一座村庄而死/也替父辈们活过四十多个春天/在俗世边缘,我随时面临着/永生与死亡”。与之前的诗歌不同的是,如今的王琪终于可以直面和深思关于死亡的问题,尽管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终极答案,却让这本诗集有了少有的思辨意味和哲学价值。只要有失去至亲的经历,就会在这些诗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写出了我们共同的哀悼,因而《河岳间》是属于作者,也是属于读者的哀悼之书。哀悼的是离世的亲友,哀悼的也是失落的自我。

如果说村庄是坚固又静止的存在,那么河流则意味着流动与变通,并常常比喻流逝的时间与流转的人生。在这部诗集中,河流既是显性的存在,又带有隐喻的特质。在《过三河口》中,诗人如此感叹道:“我怎么就不能把忧伤压低呢/落日浑圆,河面宽阔/难以逾越的彼岸,如今已没有/多少舟楫漂来漂去。”这是面对生命本体的焦灼,其对生活的热望与对意义的渴求构成了诗学意义上的情感张力。在《为一条断流的河》中,河流则呈现出了另一番模样:“一条河面容枯竭,身躯干瘪/行至中游,像一声长长的喟叹/延缓在落日里,了无生气。”这条曾奔流在故地的充满热情的河流,如今却没有了生机,成了断流,而诗人会在梦中听到她的“长久呜咽”。这条曾流淌在故乡的河流,贯穿于这部诗集的始终,时隐时现,时喜时悲,时生时灭,其构成了关于自然与人类,存在与时间,生活与命运等诸多终极问题的隐喻性存在。与此同时,河流的特质也构成了王琪诗歌的美学风格——在委婉流动之中,在浅吟低唱之间,生命的意义在词语的游弋和融合中慢慢地浮现,并由此勾勒出我们共有的爱憎离别。他的诗歌拥有开放性的空间,其读者也是这些诗作的参与者,甚至是创作者。

对于像王琪这样的诗人而言,写诗就是为自己的生命赋形,也是为自己的心灵祈祷。在面对日益弥散的生活时,他的诗歌有种坚固的哀悼意味。哀悼的不仅仅是自己和故乡,哀悼的还有逝去的时间与消散的感情。在《如果我死去》这首诗中,哀悼的特质达到了某种情感上的极致,并带有深沉的省思意味,“我默认这宿命,并为此写好悼词/如果活着比死去痛苦,我愿意死一百次、一千次”。在另外一首悼念亡友的诗歌《风吹走了什么》中,我们听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肝肠寸断,听到了诗人面对生命的怅然无助:“经过中年的风,那么快/就将我们分开、吹散……”然而,作为捕风者的诗人,在风中也领悟到了人生的奥义,“风,更凉了……/如果它能吹开一条重生的路/我将和你一道回到故乡,在兴乐坊/等你归来/重温一次那段远逝的青葱岁月”。

整部诗集在结构与篇目的安排上,也颇具深意,呈现出一位成熟诗人的睿智与光彩。最后一首诗歌《致歉》,既是对开篇第一首诗歌的呼应与回答,也是对整本诗集的陈词与总结。诗人如此写道:“此时的沉寂/装在尘间,也装在心间/请原谅,那故乡闪烁的暗影/即使遇到滚滚尘埃和密集的丛林/都将无法遮掩。”如此带有追忆与省思意味的关于故乡的种种自叙,既构成了《河岳间》的核心主题,也显现出这本诗集的美学特征。故乡,既是内容,也是方法,更是王琪诗歌的风格——他用罕有的热情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到了真正的居所。在离乡与还乡之间,那个名为敷南村的故乡似乎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但真正的故乡并不会因此而消亡,因为这故乡就是诗人的心,就是诗人的诗。

[附] 王琪的诗两首

为一条断流的河

一条河面容枯竭,身躯干瘪

行至中游,像一声长长的喟叹

延缓在落日里,了无生气

这惊心的触目

躲不过深沉的暗示

投向哪里,哪里就有暗藏的漩涡

在持续中等待

找出一个,或两个词

描摹它昔日的壮美

如果没有,我愿穷尽尘世上所有

流淌的言语,为它正名、撰书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在生养我的故地,一条曾经奔流的河

绝不是只为了今日在梦中

长久呜咽

致 歉

外省的月光晦暗

就去登高,遥望故乡

乡音难觅

就拨通亲人的电话,默默倾听

活在异乡,有多卑微

总与那些白茫茫的事物不期而遇

晚风正抚平秋天部分细节

借着酒劲儿

一生的愁苦渐成虚无

再回不去了

暮晚里,就一个人

沿着一条伸向落日的河慢行

此时的沉寂

装在尘间,也装在心间

请原谅,那故乡闪烁的暗影

即使遇到滚滚尘埃和密集的树丛

都将无法遮掩

——选自王琪诗集《河岳间》(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丁小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鲁迅文学院高级研讨班学员。作品见国内多家文学杂志,被多种文学选本转载。另有译作三十万字,入选陕西省“百优人才”。曾获陕西省青年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猜你喜欢

王琪南村诗集
画与理
山东一社区免费送适婚青年婚房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用树叶辑成的书
Brief Talk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KM) and Digital Workplace
桐南村以北
截句选
二则 :王琪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君儿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