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观·消费·互动:恋爱观察类综艺盛行的实质

2022-06-04向梓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6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

向梓源

【摘要】近年来,恋爱观察类综艺在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各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纷纷出品同类节目抢占市场。此类综艺的盛行原因可以从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以及节目传播三个层面得到解答。恋爱观察类综艺的节目形式以推理观察、身份互换、预置规则为主,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欲望、资本的造星欲望、社会的减压欲望。而节目内容主要围绕身体消费、情感消费与景观消费三个主题展开。在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节目传播通过创造受众在场性、打造符号资本、创造情感共享体验完成了节目与观众的链接。

【关键词】恋爱观察类综艺;媒体奇观;消费主义;互动仪式链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79

“慢综艺”对于我们而言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节目模式,其与“快餐式”流行文化不断冲刷受众感官层面的体验不同,“慢综艺”更倾向于关注受众的内心感受,通常以不太具备哗众取宠特性的民生类话题、或不太讲求时效性的文化类话题为主,从而展开一系列具有思想引导性的情感类节目内容。近年来,“慢综艺”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模式内容来进行细化与创新,恋爱观察类综艺(以下简称“恋综”)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恋综传承了“慢综艺”对于节目慢节奏的把控,又进一步聚焦于高速社会中的人们如何寻找爱情,直接将记录的切入点落脚于恋爱之上。那么,恋综近年来如此吃香的原因到底为何?其在节目形式方面相较于慢综艺有着哪些传承与创新之处?在消费主义视角下,其节目内容广受观众喜爱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意识形态控制?而恋综又是如何完成受众与节目间的勾连,使得观众沉浸于此?我们以《心动的信号》系列节目为例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1. 节目形式:媒体奇观下的“爱情”剧

恋综将一个看似浪漫无比,实则天然具有矛盾与竞争的话题——爱情,悄然置入我们所认为的生活之中。在媒介奇观下的社会中,我们并不反感浪漫故事的出现,甚至在节目预置情节设计下,我们亲眼见证诞生的爱情,更令我们期待与关注。恋综的一大特色便是,它明示了素人嘉宾便是观察对象,然后巧妙设置了一组明星嘉宾,请他们对素人的情感生活进行观察,对情感走向进行推理,且伴有丰厚的奖励。恋综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爱情”幻想的同时,又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的心情就如观看爱情剧一般跌宕起伏,忍不住一直“追”下去。

1.1 观察推理中的窥探

对于世界的窥探,是我们无法逃离的欲望。恋综将素人的生活与恋爱这一私人领域进行公开记录与展演的形式,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对于别人生活的窥探欲望。我们生活在一个如同“楚门的世界”的社会中,我们总觉得自己被一双上帝之手操纵着,同时我们也渴望窥视与操纵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在恋综中,观众们处于上帝视角,他们用观影的方式窥探着别人的生活。在恋综中,随着素人嘉宾无视镜头的表演,真实的故事不断发生,让处于隐秘的位置不断观看属于别人的私密空间的我们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麦茨曾指出:影院的机制和电影的机制早已将观众放置在一个窺视的位置上,再加上影院的环境为观众提供了良好地“窥视条件”,使得观众完成窥视行为。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不在影院中,也可以获得在影院版的私密环境完成观影的行为,观看恋综时我们也早已将自己代入了“窥视者”的角色,以此得到了无意识层面的满足。

1.2 身份互换中的造星

节目由明星观察素人的身份互换的形式使得素人嘉宾在满足观众们的窥探欲时,也被娱乐工业与媒体奇观打造成为了新的名人。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成为名人的途径变得更加容易,不再如过去那般只有具有一定知名度才能登上电视,微信、微博、抖音、各大视频网站均成为了大家表现自我的舞台。恋综也同样在进行着这样的造星行动,素人嘉宾通过节目中的表现迅速涨粉,例如《心动的信号》第四季的女嘉宾Melody便在节目期间微博涨粉百万,成为了观众心目中的名人。素人并不“素”,整个节目组成为了嘉宾虽然短暂但是更加有实力的经纪人与形象设计师,节目剧本以及后期剪辑塑造了他们在观众面前的各类人设,让他们在大众心中留下了更加持久的印象。明星的棚内观察,让人产生一种身份互换的感觉,仿佛素人们才是被万人瞩目的明星,而明星与我们一样只是吃瓜观众。素人的营业获得了大波流量,而多个商业代言也会根据素人们的形象所吸引的流量来决定投放在他们身上推广的多少。恋综节目的高收视率不仅意味着素人成名梦的成功,也意味着商家的广告投放成功。

1.3 预置规则下的减压

节目中固定的预置规则也是其形式的一大特色。强制性的规则成为了人们对于爱情发展过快压力的心理减压阀。节目中有着强制要求完成的固定模式。即使两人是一见钟情,也不能来一段闪电恋爱。而在讲究速度的当下,恋爱的仪式感也在减弱。法兰克福学派第四代代表人物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Rosa)在其《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加速”这一概念。社会加速带来了社会时间和生命时间的疏离,主体难以跟上社会加速时间的节奏。社会的加速也造成了我们生命时间的压缩,使得恋爱变得空虚。而恋综便是把握住了人们对于爱情过程与仪式的向往,运用节目规则将恋爱的速度放慢,让大家学会享受每一次约会、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动作。观众在观看恋综时随着影片的节奏也能更加了解到嘉宾的情感变化,很少出现两人莫名其妙就在一起了的感觉,更加符合恋综打出的“观察爱情的萌芽”的主题。恋综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加速社会压缩恋爱时间对人们所造成的压力。

2.节目内容:消费审美下的“工业”糖

在节目组精心的剪辑以及灵动的后期之下,许多恋综的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会不断为素人演员的颜值痴、为他们的相处狂、为他们没有如愿在一起哐哐撞大墙。那么包裹甜蜜爱情的外衣背后,恋综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恋综的本质还是为了休闲与娱乐,而娱乐的到来离不开消费主义的侵袭。虽然是号称无剧本无干涉的“真人秀节目”,但是无论是素人嘉宾日常的审美,还是情节的曲折发展,甚至明星们带头的嗑糖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行为都是在资本的掌控之下,迎合着市场中大多人的喜好来设置剧本,邀请观众共同欣赏。仔细回想之下,怎么我们嗑的死去活来的真情,仿佛是在消费主义流水线上生产的“工业”糖精?

2.1 追求美丽的身体消费

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CORPS)。能够参加恋综的素人需要参加多轮面试,在职业、恋爱观以及外貌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节目组也会刻意放大每个素人嘉宾的容貌特点,第一期每个嘉宾入场时都要对其从头到尾来一个特写,全方位来展示其身体的各个部分。他们的身体被作为商品,也不断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在我们在惊叹他们的外貌时,是否也隐形被他们给“种草”。嘉宾已成为一件身体消费的带货机器,他们的穿品风格、妆容视频、身材管理都成为了我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消费主义下的社会永恒的主题便是美丽与浮华,嘉宾们对于美丽外貌的追逐,对于完美身材的向往均是在消费主义驱使之下,而消费主义下的他们也无形成为了消费主义的推手,让我们也产生了冲动的消费,资本对节目的投资由此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回报。

2.2 物化放大的情感消费

被物化的情感也是恋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情感是整个节目恋综最大的卖点,当下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愉悦,渴望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需求成为了他们选择观看恋综的原因之一。而恋综的切入点便是真实呈现各位男女在产生恋情过程中的情感纠葛,经过节目后期的剪辑放大,戏剧性的发展让我们投入其中。节目通过镜头的转换与背景音乐烘托出情境中的氛围,让观众更加具有代入感。例如厨房同时出现三位嘉宾音乐便会烘托出“修罗场”的感觉。约会时的肢体细节的特写让人觉得甜蜜。而明星嘉宾适当的点评与带动,让我们拥有一种激动感与认同感,为我们找准了一个情感宣泄的方向。节目中的姐妹兄弟情谊,对于当下社交圈子不断缩小的年轻人而言有着一种替代性的满足。上帝视角的我们,让我们仿佛与他们同住同交往。情绪的被动式操控,让我们在自以为的真情实感中不断被消费。

2.3 打造狂歡的景观消费

景观社会是由法国的居伊·恩斯特·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现代社会中生产条件已经完备,社会生活展现为媒介景观的庞大堆积。现实存在的一切都被转化为不同的表象。”景观并不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完全折射,而是经过提炼美化后的呈现。大家在观看恋综的时候,总会感叹素人嘉宾所呈现的生活正是我们所向往的,让我们不断沉浸其中。这便是恋综为我们打造的理想景观。节目中华丽的硬件设施、豪华的明星阵容,不断满足着观众们的感官需求。而拥有精英人设的嘉宾仿佛就是高配版的自我,他们虽优秀,但他们在面对人生酸甜苦辣时与我们一般,甚至我们更加明了,我们在他们身上找寻着一种认同感与优越感,我们都是感情的旁观者或是参与者。我们在理想的世界中进行狂欢,找到了平日压抑情绪宣泄的出口,我们不断重复着我们的相似点,不断投入节目中打造的景观社会中,我们因此沉沦被麻痹,不断追求着感官的快感,并不会实质性升华自己的任何知识。在节目结束后,我们面对着熄灭的屏幕,又感到空虚与无奈,节目所打造的一切不过都是泡沫,不过是大梦一场。

3.节目传播:互动仪式下的共鸣者

奇观的形式以及多元消费的内涵,为恋综风靡娱乐市场提供了资本的支持,那恋综又是如何完成受众与节目之间的链接呢?1986年美国知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结合社会学理论传统从微观社会分析的角度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柯林斯认为,关键的过程是参与者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带,他们产生了共享的情感/认知体验。共享的情感/认知体验为参与互动的成员带来自我认可与情感能量的聚集,这是互动仪式结果的产生的前提。成员在一种身体与心灵的交流中达到协调,进而产生“群体团结”,从而获得相应的身份感。而恋综节目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就是因为节目中有着极其完整的互动仪式链,观众在情感能量的积累中,完成与节目间的紧密勾连,成为恋综的忠实观看者。

3.1 媒介技术下的虚拟在场性

传统媒体时期,柯林斯所强调的传统互动具有亲身的参与性,群体成员的身体共在是互动仪式链发生的先决条件,这主要是受限于当时媒介信息传输的单向性。由此,柯林斯认为,充分的身体接触才能够为参与者提供共享的关注与情感,进而产生群体向往、成员意识与尊重感。虚拟的互联网场域成为我们新的“在场”地点。技术弥补了过去传播的单一性,使得我们在当下能够实时进行情感的交换。我们可以在观看时发送弹幕,实时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而同时观看这类节目的人也拥有共同的话题,被打上了同一个节目观看者的标签,与不观看此类节目的群体划分出明显的界限。除此之外,通常播放综艺的视频网站也会开设一些互动社区,便于大家观看节目后进行互动交流,为自己喜欢的“CP”打call,素人嘉宾也会在微博、抖音等流量较大的社交平台上开设自己的社交账号,发布一些个人日常,也会抽取回复粉丝的评论。这些设置不仅让观众与观众间完成了互动,观众与素人嘉宾间也形成了相对紧密的联系,受众的在场感由此强化,受众与节目间的黏性也进一步增强。

3.2 情感能量中的共享体验感

柯林斯认为在互动仪式市场中主要有两类交换:情感能量交换和符号资本交换。恋综通过不断突出强调嘉宾之间的情感生活,放大恋爱过程中的幸福点与矛盾点,将素人的争吵哭泣以及甜蜜互动,通过剪辑不断地重复强调。观众们对嘉宾们短期的情感关注,在不间断的观看与讨论中得以加强,情绪也在其中持续累积。埃里克森与舒尔茨总结道:“尽管人们谈话时没有节拍器,但人们的交谈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节拍器。”有节奏的同步是与团结性相关的。恋综中大家互动的节奏连带使得观众们进一步融成一个“团结体”。恋综可以让大众分享自己的看法与感受,探讨彼此的恋爱观念,在讨论中找到一种共享的体验感。明星也会给予话题与引导,甚至会打造新梗为节目带来新一轮的关注度。节目中张翰便是金句频出,他的恋爱哲学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大家对金句进行调侃,这样的互动仪式不断强化着人们对于节目的记忆,也不断累积着人们在观看节目时的情绪,实时的互动交流使得观众间的羁绊加深,彼此之间有着认同感,形成了一个自己共同的团体。

3.3 资本符号里的满足认同感

互动仪式市場中除了情感能量外的另一种交换,即符号资本的交换。拥有丰富的成员身份符号有利于促进后续的互动仪式。柯林斯认为,人们对以往交谈的记忆、语言风格、知识或专长、决策的特权以及接受荣誉的权利是组成文化资本的资源。个人的学识、地位、权威、集团以及个人对他人身份、名望、关系网或地位的记忆、以及对成员身份符号的辨识是判断文化资本的要素。找到与自己符号资本程度相近或平等的对象进行交流互动会让人更能获得舒适愉悦的互动情境与情感满足。恋综中的每个素人嘉宾都是资本打造的一个特殊的符号,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特色,观众们都有着自己的偏好。例如女嘉宾们有着清纯可爱型、优雅知性型、时髦个性型等固定人设。嘉宾身上的标签也正是一种符号,我们会对与自己比较相近或比较感兴趣的嘉宾产生好感,进一步产生讨论与维护的欲望。符号让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团体,进一步拥有了共同的话语。我们在互动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完成了节目与观众、观众与观众间多维度的勾连。节目的季播方式,也使观众们无法在短时间内脱离节目,因为节目组会不断回放先前的节目片段,不断勾起观众的回忆与讨论欲望。恋综通过打造资本符号,赋予了我们感官上的满足感,促成了我们情感上的认同感。

4. 结语

在“慢综艺”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恋爱观察类综艺,更加具有自己的关注焦点。在媒体奇观与娱乐资本的控制下,它打破了传统的真人秀展演模式,不再局限于明星,而是将素人的私人生活领域进行公开,塑造了一个梦幻的恋爱空间。而这个看似美好又梦幻的空间中,却处处充斥着消费的陷阱,无论是身体、情感或是景观都将成为物化的商品,被贴上资本的标签,进行着明码标价的售卖。嘉宾成为了资本的符号,成为观众们寻找认同感的桥梁。媒介技术的发展为观众们创造了出现于同一空间的条件,让观众们可以将嘉宾们的情感当作谈论的符号来进行情感的分享,以此来寻找共享的体验。我们沉浸于节目中的美好恋情不能自拔时,也要警惕陷入媒体奇观与消费主义的圈套,不要过于投入,不然随着节目的结束、嘉宾的分手以及剧本的曝光,我们会陷入深深被欺骗的感觉,最终一无所获。

参考文献:

[1]殷俊,刘瑶.“慢综艺”:电视综艺节目的模式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7(11):50-53.

[2]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第二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89.

[3]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3.

[4]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0.

[5]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9.

[6]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0,79,96,117,215-216.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商业广告中的“自我”呈现
社交媒体受众商品化的两种路径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娱乐与消费的共谋
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分析
基于哲学视角的消费主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