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典型人物宣传的坚守与创新探析

2022-06-04黄思源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冠肺炎疫情

摘要:在进行典型人物宣传时,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守新闻理想,强化使命担当。文章通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女性医护群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思考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对典型人物宣传的坚守与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构筑典型人物宣传,创新发展高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宣传中变“高大全”为“真信实”,理性思考“传、受者本位论”,革新典型人物宣传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应对现如今众声喧哗的现象,让典型人物立得住、站得稳、信得过、写得好、靠得牢、传得开,使让典型人物宣传和报道更加接地气、暖人心。以更高站位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核,把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真挚感情和精准定位来体察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多维视角准确把握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以扎实落点来有力彰显典型人物的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冠肺炎疫情;女性医护群体;典型人物宣传;坚守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151-03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体系、意识形态体系,是马克思对于新闻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等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所总结而形成的一種观念。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理论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论述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曾明确提到,“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进行描述”。

2.新闻报道应该将客观性与倾向性做到统一

新闻的客观性和倾向性是新闻的两种特性,它们既不相同,又互有联系。

3.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理性发声[1]。

4.党性是新闻宣传的根本原则

党性是新闻宣传的根本原则,新闻报道应受到党的领导和监督。新闻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自己的身份,根据事实来进行描述,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2]。

(二)新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具有多种与传统媒体相比而言很显著的优势,如强互动性、传播速度快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十分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方法论和科学体系。在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依旧十分具有普适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能确保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能满足现代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形势的要求。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指导,最大程度地发挥新闻、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的作用,捍卫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阈下宣传新闻专业主义

(一)坚守新闻理想,强化使命担当

坚持党性原则,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宣传典型人物。党的典型宣传工作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新时期以来,党在全国上下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有担当、有大局观的先进典型,如张桂梅、钟南山等。这些典型人物的宣传为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发展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典型人物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提高党的典型人物宣传工作的领导水平。中国共产党向来十分重视宣传工作。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宣传工作都体现出这是一门有学问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媒体应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党对典型宣传工作的领导。

一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党对典型宣传工作领导的意识,认识到新形势下党领导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立场。做到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管理监督的新格局。

第二,深入发掘党的典型人物,扩大典型人物的社会影响。典型人物要多元化,体现时代感。在如今这个异质化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趋同的价值观难以引发社会不同层面的共鸣。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典型人物的发掘须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手段,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社会活动来充分发挥典型人物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白典型人物在基层一线,只有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及时发现典型人物、识别典型人物,才能够在积极宣传典型人物后达到宣传、推广、学习的目的。

宣传典型人物是为了“一花引来百花开”,是为了全社会兴起学典型、用典型的风气。以疫情期间对于典型人物的挖掘为例,党领导下的各级媒体以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报道展现了抗疫期间的人物事迹。宣传报道中的典型人物不乏基层普通劳动人,如为大家送药跑腿的外卖小哥、滞留武汉的大连小伙蒋文强、到村入户驻守卡点的党员们等。对于这些普通人的宣传报道,媒体用细节来触发感动、引发思考,多角度选材、多层面报道,用事实说话,用细节发声。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正确认识当前媒体生态的变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常态,受众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媒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正确认识当前媒体生态所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地用合适的平台进行传播,精准发力,大力发挥典型人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不拔高、不虚构,宣传内容与时代同频发展,实现典型人物宣传的效果最大化。

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构筑典型人物宣传创新发展高地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典型人物报道的理念革新

1.变“高大全”为“真信实”

很长一段时间,传统媒体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和宣传会向“高大全”的方向努力,导致典型人物脱离实际,缺少“人味”。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对于典型人物报道的理念革新,首先要坚持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必须做到“真信实”。在报道中遵循真实性原则,不随意拔高人物站位、美化人物形象。同时,善用身边人,让典型人物的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使得典型人物告别生硬的、“脸谱化”的形象[3]。

以疫情期间对女性医护群体抗疫工作者的报道为例,如对医护工作者的报道,《为什么第一个上报疫情的是她?》《近3500名女医务工作者援鄂抗疫》等;对冲在抗疫一线的女性院士的报道,《李兰娟乔杰两位女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等[4];长篇通讯《浙籍女院士陈薇率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上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亲友眼中的抗疫将军》等。这些报道都有血有肉地、真实地呈现出不同身份的女性抗疫工作者以坚定的决心、舍生忘死的精神、高超的医疗水平对整个社会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塑造了鲜活而有力量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褒奖和肯定了广大女性医务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传、受者本位论”的理性回归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需要理性、辩证地去思考、看待、分析问题。在进行典型人物宣传时,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

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宣传活动的两个支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决定着宣传活动的运作形态。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媒体的宣传是以“传者中心论”来运作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媒体的工作转换为“受者中心论”,这样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传受关系的理性思考与深刻反思。但“传、受者本位论”须进一步商榷,当下国内媒体在进行宣传实践时存在着种种偏差,纯粹的“传者中心”与“受者中心”同样不可取,这是两种相反的极端,这样极端化的运作理论对新闻界的消极影响已不可小觑。

媒体在进行宣传时,注重提升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的同时,也要避免因“受者中心论”而削弱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要做到以受众为中心,但不以受众为决定[5],坚守媒体的主体意识,避免一味地迎合受众。

“受者中心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媒体积极整合舆论的社会责任感。以《甘肃援鄂女医生集体剃光头》报道为例,甘肃女护士自愿剃光头。在疫情期间,很多男医生和女医生为了方便抗疫选择剪发,但是甘肃女医生却被集体剃了光头。女医生自愿与否,人们不得而知,但是媒体却习惯性地给牺牲套上光环。赞扬前行者,不是为了绑架后来者。她们是英雄,是宣传人物,亦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媒体在报道这样的牺牲之前应该思考一些问题:这样的牺牲是必须的吗?就算要牺牲,必须是姑娘吗?

媒体不应该本着“受众为中心”的论调,以受众的喜好来宣传人物。在进行典型人物宣传报道时,媒体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之下,把神坛上的英雄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不是仅仅为了博人眼球、吸引受众来做一些不符合价值观的新闻,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方式革新

1.把握时代、顺应潮流——让典型立得住、站得稳

宣传典型人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让宣传对象立得住、站得稳。典型任务的宣传要能够把握时代、顺应潮流,让读者能够在典型人物的事迹中找到共鸣。

在武汉抗击疫情期间,大量媒体对女医护人员进行了报道。2020年3月8日,浙江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浙籍女院士陈薇率队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上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亲友眼中的抗疫将军》,文章介绍了亲人、朋友眼中的抗疫将军陈薇和她的抗疫事迹。报道中的军事医学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与专家组全体成员面对生死考验不畏惧、面对千难万险不退缩,为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制贡献出力量。该报道展现出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在疫情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陈薇院士承载了对于全社会而言宏大的教育意义和引领作用,是一面立得住、站得稳的精神旗帜。

2.动态跟踪,把握辩证统一——让典型信得过、写得好

媒体应该运用好新型传播工具,有效应对如今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多元、众声喧哗的情况。在习惯了碎片化传播的如今,延长链条跟踪典型人物,动态化、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宣传,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坚持先进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让典型人物既可敬又可學。

以疫情期间人民日报对李兰娟院士的报道为例,不仅对李兰娟院士有多次全方位的专访,也刊登过李兰娟院士所撰文章。这不仅起到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作用,也起到了特殊时期稳人心的作用。在李兰娟院士人物报道中,融媒体和传统纸媒相结合,用细节去突显典型,用众多融媒产品去展现人物,以长篇的人物通讯生动地塑造了李兰娟院士品格坚韧的形象。

3.创新形式,多维视角——让典型靠得牢、传得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6]。新时期,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格局的改变,新闻工作者要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努力建设“四全媒体”,这也是当前最为紧迫的课题[7]。传统主流媒体要能够由媒体发展“上半场”的简单相加转换为“下半场”的深度相融,做好媒体产品和宣传内容的创新,让典型人物报道和宣传更加接地气、暖人心。

以新闻联播为例,新闻联播入驻各类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开设“主播说联播”系列时事评论类短视频。这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扩大自身音量的内在需求,也是响应新型主流媒体号召的必然选择。传统媒体多元利用新平台,探索传播新模式,加强了用户互动,更加注重满足用户体验,让大众从不同视角看到了官方对各类事件的评论与解读,满足了用户的观看需求,也让大众看到了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重生与出圈的潜力。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扩大自身影响力和加强舆论引导的有益尝试,更是一次典型人物宣传祛魅化的全新体验。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手段、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也给典型人物宣传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考验。如何能够在全媒体环境下创新突围,使典型宣传更具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如今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典型人物宣传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以更高站位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核,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真挚感情和精准定位来体察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多维视角准确把握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以扎实落点来有力彰显典型人物的价值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郭海威.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观的发展与坚守[J].青年记者,2018(7):9-11.

[2] 曹仁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内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4):30-33.

[3] 程力沛.论典型人物宣传的创新策略[J].今传媒,2019,27(5):87-88.

[4] 赵雅馨.《中国妇女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报道中女性工作者的媒介形象研究[J].声屏世界,2020(3):82-83.

[5] 董雨,于方婷.大众传媒时代对“受者中心论”的再反思[J].科技传播,2021,13(6):112-114.

[6] 丁邦英.媒体融合发展永远在路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3):62-64.

[7] 李中迪.把握时代特征 挖掘动人故事 创新产品形式:探析新时代典型人物宣传三要素[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4):136-137.

作者简介 黄思源,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冠肺炎疫情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