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日报》在抗战中的作用研究
2022-06-04马文慧
摘要:在既往的中国新闻史研究中,无论是小报界报人或群体,甚至小报报刊本身都处于研究的边缘地带,因此也相应忽略了小报报人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以1937年上海沦陷前后为背景,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以《战时日报》为研究对象,考察《战时日报》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所起到的区别于主流大报的宣传作用。在这场宣传战中,小报报人既严肃自身话语,又充分发挥小报嬉笑怒骂之笔触,将这一活泼、犀利的文化武器充分运用起来。《战时日报》创刊于八一三淞滬会战爆发两月后的1937年10月。在报刊大批撤离上海之际,小报界同人坚守阵地,虽未长期发刊下去,但是《战时日报》的出刊给处于动荡时期的上海市民以消息援助并不断动员打气,增强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关键词:小报报人;抗日战争;《战时日报》;宣传;动员打气
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118-03
一、背景介绍
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小报陆续停刊。而在上海社会各界组织频出、御侮情绪高涨之际,上海小报同人也自觉肩负起宣传抗日救国的社会责任。由此,在战争局势紧张,上海纸张供应紧缺,且“消闲性文字”不再受到民众热烈追捧的情况下,《战时日报》出版发行了。
《战时日报》创刊于1937年10月5日,出版两月后,上海彻底沦陷,国民党军队离沪,11月29日日军强行接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设在公共租界的新闻检查机构,并宣布“从12月15日起,租界华文报刊必须经过‘检查所’审查”[1]才能出版,《战时日报》被工部局勒令停刊。至此,《战时日报》终刊于1937年12月11日,统共发行68期。《战时日报》是一份宣传抗战的四开四版小报,它是上海十家小报联合出版的刊物。十小报分别是冯梦云的《大晶报》,匡孟槐的《上海报》,尤半狂、黄转陶的《小日报》,施济群的《金刚钻报》,邓荫先的《东方日报》,郑子褒(梅花馆主)的《正气报》,来岚声的《世界晨报》,毛子佩的《铁报》,胡佩之的《明星报》,姚吉光的《福尔摩斯》报。《战时日报》在大晶报馆内办公,代理市长俞鸿钧为它题写了报头。冯梦云、龚之方任主编,毛子佩、徐善宏、胡佩之负责广告,姚吉光任经理兼发行。
二、报人聚合缘起
上海小报界素来一盘散沙,即便小报界众人多次尝试成立组织,但不久皆烟消云散,无疾而终。因此《战时日报》的出版,便是20世纪30年代小报界罕有的一次大团结之产物。该报的创刊,既是现实环境所迫,同时也有小报界各位同人的争取促成。
(一)报人交往的自然延伸
冯梦云为《战时日报》出版发行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报界经历使他与众多报人有着天然的联系。20世纪10年代末,冯梦云开始向《晶报》投稿,随着《金刚钻报》《大罗天》《上海滩》等小报的问世,冯梦云也多次为之撰稿。冯梦云的文章更是频繁见诸《上海滩》。1926年《小日报》问世,冯梦云成为该刊的特约撰稿者,随后转任编辑。后冯梦云便开始自办《大晶报》《铁报》与《太阳报》,除自创报刊外,冯梦云还兼任过《文汇报》的营业部主任,可以说冯梦云与上海众多小报有密切联系。其次,20世纪20年代末期小报界多次组织大嚼会,即通过宴会的方式,增进小报界众人的感情。这种大嚼会不限于同业间,小报界同人也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上海政界要人也是同人宴请与之大嚼的对象,如小报界宴请俞鸿钧等人。再者,1929年末上海小报同业召集开会,吴微雨、姚吉光、施济群、卢溢芳、冯梦云、胡憨珠、胡雄飞、吴农花、徐善宏、黄光益等人,共同参与讨论,当即议决订立组织——上海小报公会,并推举筹备委员胡雄飞、冯梦云、施济群三人。因此《战时日报》的创刊与小报报人之间多年的沟通、交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现实环境所迫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进入了战时状态,白纸资源的紧缺使得各大小报馆开始节缩用纸。小报“经济力量有限,有不胜应付之苦,不能不因环境压迫而休刊”[2],因此,为能够接续出版,联合出版的刊物便多了起来。
“全面抗战发动以前,报纸已由三元弱涨至五元强,现在上海市上售六元左右。”但随着战事的不断吃紧、纸张存货的耗尽,纸价会更高。“在汉口等地,现在已经售到十二元左右。”[3]
战时社会物质资源的紧缺所带来的是多个联合版的出现,在《战时日报》创刊前,这一情状多见于大报、期刊。合并刊物虽属迫不得已,但人力物力的整合可将文化火力聚集,使这一力量能够更加雄厚和猛烈,构筑更加坚固的文化防线,进而推动活跃、犀利的小型刊物迸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以辐射全中国。
三、《战时日报》概况
编辑部同人在发刊词中这样论及《战时日报》创办的目的,即“我们为什么要干这样一张小型刊物,我们是不愿在这样大时代行进中,来放弃我们的责任,我们未曾忘记自己是一个大中华民国的百姓,我们知道自己是有五千年历史的黄帝子孙,所以我们要干,干到敌人的铁骑,不再来践踏我们的国土为止,同志们,请大家努力吧”[4]。
“如说一报的人才不够,则集中十报的人才;如说一报的力量不够,则集中十报的力量;这都是合理应有的编排。今天战时日报的出版,便是这一意义的具体表现。”[5]《战时日报》的出版发行,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小报界的集中表现。
对于稿源,《战时日报》中的文章以编辑室同仁撰写为主。在此基础上,《战时日报》在本报启事中论及征收外稿一事,态度一概欢迎,但不发放稿酬。因《战时日报》为非常时期的特种报纸,并无稿费支出,编辑人将各种书籍赠予撰稿人,以充作稿费。
对于广告,《战时日报》在报头中阐明价目。长行广告,五十字高,每日每行国币一元。短行广告,二十字高,每日每行国币四角。但对于广告的刊登,《战时日报》较过往小报克制,以节缩版面,刊载抗战相关文章或标语。
对于发行,《战时日报》虽为十小报联合发行,但经济上独立,十小报原有订户,不再寄送。
四、《战时日报》内容
《战时日报》虽为小报,但报中祛除了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卖弄诗词的软性文章,转而将登载战时新闻、战局分析、呼吁抗战等硬性文字作为刊物的编辑方针。《战时日报》重视新闻,尤其是对于战争的时事新闻报道,新闻消息比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战时日报》又以小报独有之接地气的语言表达为普通市民介绍战时相关知识。在出版过程中,《战时日报》也在不断调整版面编排,从第二期开始,开始刊载时事讽刺性漫画,由丁聪首画,并不断扩充漫画作家队伍,江栋良、叶浅予、高龙生等画家均为撰稿人。
此外,《战时日报》不吝节缩广告,在报纸的两侧白边以及中缝位置安排标语,如“买救国公債就是救民族救国家救自身”“我们要长期抗战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我们要有国存兴存国亡兴亡的决心”“前方所需要的就是后方应尽的义务”“我们要信任政府信仰领袖胜固勿骄傲、败亦勿馁”,并且依据战时社会的需要调整宣传标语。例如,在上海难民问题日渐严重的时局下,《战时日报》不仅在标语上力援难民——“希望各界力谋 减少难民痛苦”“节衣缩食 救济难民”,同时开辟板块,探究难民问题解决途径。
(一)《战时日报》有大报之所有内容
1.抗战局势的报道与理性分析
《战时日报》虽为上海小报,但其对于时事新闻的报道不限于上海,而是覆盖多个区域,且每期均将时事新闻报道刊于第一版。此外,除常规的战时新闻报道外,《战时日报》还刊有独家战况,如《广州——我海军出战大胜》一文,将大报所漏发的珍贵消息刊发出来。除第一版外,二、三、四版均有理性分析战况的评论性文章,文章从多个维度阐述中国如何取得胜利以及如何全面打击敌人,如《西北两战线现阶段的新局势》《政治抗战的战略》《论华北战局》《前线情势与国际情势的对照观》等。
《战时日报》指出胜利虽最终属于我们,但每个中国人都不应当放弃他所需尽之公民责任而坐等品尝胜利果实,文化工作者也应抛弃空洞的宣传式文章,“多做些恰当的工作,去治疗恐日病患者”[6],只有每个人都抱定牺牲的决心,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收获光明的未来。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战时日报》一方面以说理的方式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娓娓道来,以求扩大这一战线。“统一战线首要是统一内部的人材,以求步调一致。”[7]《战时日报》多次呼吁“太太小姐们担负起救国责任来”,倡议舞女、影界、伶界众人能发声的发声,能做事的做事,共同为这一场民族解放运动添砖加瓦。而对于全民抗战中的阻碍性力量,《战时日报》也以笔作枪,以嬉笑怒骂的方式直指挑拨离间的卖国贼。
“‘汉奸’并不只限于为敌人作走狗,来秘密刺探自己国家的情状的份子,凡是一举一动,直接间接,足以影响民族存亡或军事胜利的份子都可称之为汉奸。”[8]对于汉奸,《战时日报》主张区分对象,切实为他国驱策利用的,须严加处置;对于左右摇摆者,则当在思想上开导、熏陶,并予以相应的处置。
3.社会问题的系统化发声
《战时日报》不仅关注前线,同时也注视后方社会。前线的御侮需要后方的保障,当后方乱成一锅粥,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中时,《战时日报》认为只有解决后方的社会问题,才能为前线持续助力。
首要的便是难民、流民问题。《战时日报》为难民正名,难民并非无端冒出,他们以往或是安居乐业的平民,或是手有余粮的富足家庭,如果大家都对今日的难民无动于衷,那么明日自己也可能变成难民。《战时日报》不定期跟进难民的生活现状,而针对这一问题,《战时日报》鼓励百姓互相援助,提出富余接济贫困、募捐救助难民的方法。同时也撰文呼吁“难民收容所”等相关机构保障难民基本的衣食,切勿将慈善事业变成搜刮私利的工具。
(二)《战时日报》有大报之所无内容
《战时日报》充分运用多种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一应俱全,此外还有针对普通民众介绍战时知识的特色栏目。这些富有生气又充满战斗力的表达形式,一以贯之地体现了小报的特色。
1.文学作品的“战斗化”表达
《战时日报》灵活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尽管大报中对部分文学体裁有所涉猎,但并不强调其重要性且种类较为单一。《战时日报》将多种文学体裁置入刊内,以富有力量的手段鼓励中国人民积极抗日。
(1)壁报。在抗战时期,壁报是训练民众的最好利器。“壁报所特有的战斗性,对于灌输科学常识,传布救亡歌曲,鼓励大众习作具有一般报纸所无法担负的功能。”[9]《战时日报》鼓励文艺青年多写壁报,通过这种方式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人民的痛苦,与群众打成一片。
(2)短剧本。《战时日报》刊有沈西苓编写的短剧本《大家一条心》,以你对话方式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侵略者的恶行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加之对环境的渲染,读者更易感同身受。
(3)诗歌。“拿起你的枪来,快快赴前方。和这群虎狼,拼命地战一场”[10],铿锵有力又朗朗上口的诗歌赞扬了上阵杀敌的英勇将士。
(4)墙头小说、报告剧、街头短剧、播音剧。墙头小说是一种极具革命力的文体,且受众是广大底层群众,因此用词遣句有着简单易懂、直击人心的特点。《战时日报》自第三十五期开始连载墙头小说。开篇为沈钟的《炮火下的结晶》,小说背景也与当时社会情景无二致,小说以一个工厂的几个伙计逃难为主线,以同行逃难者中的娃娃降生而收尾,带给读者以希望。此外,凌鹤的报告剧《誓死抵抗》、梁恒光的街头短剧《机关枪声》、蔡楚生的播音剧本《第七个“九一八”》、孟苏的报告文学《大家签名》等均以大幅版面刊出。《战时日报》中的小说剧本大多以道路荆棘、前途光明为文章主旨,深入浅出地鼓舞人民坚定信念、积极御侮。此外,《战时日报》还刊载抗战座右铭集锦以及御侮漫画,激励、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
2.开辟战时小知识通识栏目
《战时日报》辟有战时知识一栏,以教授给普通民众战时所需知识。栏目以通俗易懂的短句为主,且每期都有特定主题,从飞机、地雷、机关枪等武器装备到辛丑条约等事件均有涉猎。
《战时日报》以积极抗战为主题,内容兼容并包,既报道严肃的战时新闻、评论,同时也发挥小报界同人特长,灵活运用小说、剧本等喜闻乐见的宣传语言,团结广大市民百姓,巩固与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五、结语
在国家危亡之际,《战时日报》这一小型刊物的出现,对于团结底层百姓有着大报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战时日报》作为上海小报界同人有组织成果的产物,它与既往小报编辑风格迥异,与同时期的抗日报刊相配合,它的诞生标志着面对战事吃紧、国家危亡的紧张局势,小报界同人从单打独斗甚至“互相倾轧”到共同御侮的巨大转变。它的出现代表了上海小报界在国危人难的紧要关头所达到新的团结高度。通过这份刊物,小报报人为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贡献出了自己的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 丁淦林,刘家林,孙文铄,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338.
[2] 洪荒.战时的报纸[N].战时日报,1937-10-21(002).
[3] 谢豹.纸的缺乏(中)[N].战时日报,1937-10-27(004).
[4] 我们的发刊辞[N].战时日报,1937-10-05(001).
[5] 童行白.写给战时日报[N].战时日报,1937-10-05(002).
[6] 黄亚慧.文化工作者的责任[N].战时日报,1937-10-23(004).
[7] 君平.关于《统一战线》[N].战时日报,1937-11-01(003).
[8] 仲琦.什么人是汉奸和怎样肃清汉奸[N].战时日报,1937-11-03(003).
[9] 何家槐.文艺青年应该多写壁报[N].战时日报,1937-10-26(002).
[10] 嵩.战士的歌[N].战时日报,1937-10-18(003).
作者简介 马文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