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主题晚会叙事的话语张力解读

2022-06-04王嘉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境

摘要:近年来,主题晚会的创作与创新是媒介表达的一个亮点。当下社会对文化边界的自觉定义在不断地变化,主流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十分重要,并且需要媒介产品本身有强大的吸引力。主题晚会因表意集中、内容丰富、语境明确,在我国的剧场传播和电视传播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有明晰的研究意义。依据后经典叙事学的思路,文章从广义文学的话语逻辑出发,将文学文本话语分析的框架与传播过程的5W模式相结合,以近一年来的经典主题晚会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主题晚会这一节目形式的叙事特征,总结出主题晚会宏观的话语逻辑与独特的话语表达张力,强调媒介产品内在逻辑的连贯与话语的稳定对晚会综合价值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主题晚会;语境;话语阐释;叙事话语;话语张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01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山西省太行文化生态研究院项目“太行文化的影像化建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028

我国的传统审美中,从空间建筑到视像表达,包括诗词歌赋,无不体现出景观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独特张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等“大舞美”艺术为代表的中国式舞台叙事,成功地体现了传统审美理念的独特价值。一台晚会已不再是歌舞的集合,而是一个主题或议题的有机集成。

一、大型主题晚会的话语阐释

话语分析沟通了语言学与社会学。晚会的文本和文本的呈现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话语场。与其他文本不同的是,主题晚会的话语场是先于文本而有明确内涵的,所有的话语成分都是为了表达这个具体的话语场。

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以语言为基本单位的文化形态。主题晚会从台本到表演,都在广义文学的内涵之中。從文学的角度来讲,话语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这与传播过程的5W模式可以对比理解:谁在说(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el)、对谁说(To Whom)以及传播话语的效果(With What Effect)。文学话语中的沟通,指的是一种状态,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意义理解上的共识,其中包括可预期的共识和不可预期的共识,这与传播过程中的效果分析在内涵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播学的效果分析是在综合评估以求改进这个层面,为了传播效果的不断强化而存在。没有重合含义的是语境和传播效果。这二者体现了文学和传播学学科方向的区别。主题晚会有着既定的传播效果要求,前期的所有步骤都与最后的效果要求有关。可以说,追求迅速达成的传播效果是主题晚会的出发点,也是其发生与存在的意义。

(一)说话人——谁在说

大型主题晚会的说话人,包括与效果呈现相关的所有人。因此,这里的“Who”应该是一个集体概念。简单理解来讲,可以等同于一个剧组。在一台晚会的组织制作过程中,主题的策划者、把关者,文案的创意者、创作者、评估者,表达过程中的导演、演员、主持人、声光电配合者,其中任何一员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晚会的呈现。可以说,这是一个工种复杂的高效团队。

传播学范畴的“谁在说”,也包含了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的内容,即“谁可以说”和“说话人的话语边界是什么”的内涵。导演有其话语边界,演员也有其话语边界,二者在延伸过程中产生交叉,则可能产生观念上的冲突。因此,在整台晚会的呈现过程中,需要一个统筹话语边界的核心决策,这个话语主体通常由导演来完成。

(二)文本——说了什么

主题晚会的节目构成方式和特点,体现了说话人的建构能力。在文学文本研究范畴内,从话语到语篇的过程,即一台晚会的节目从表演到定型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抽象回受话人思维的过程。

晚会的基本单元是一个个节目。节目联欢性质的晚会,如春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节目种类比较多,包括轻松幽默的相声、小品等。但在大型主题晚会上,语言类节目通常是以朗诵、情景短剧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节目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含娱乐元素,而是以教育、涵化受话人为目的。在主题晚会上,主题需要必要的外延,但不能无限扩展,例如,在五一劳动节主题晚会上,所有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都是文本主题,围绕二者的呈现,衍生出歌曲、舞蹈、朗诵等形式,其目的都是指向说话人已然既定的话语场,即通过文本语境营造出多元、宏观、明确的主题。

(三)受话人——对谁说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指出,在国家政治中,话语是除了身体控制之外的另一种权力运作方式,这种话语鼓动既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对行动者形成压力,使之按照权力掌握者所要求的模式行动;又帮助行动者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权力需要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权力、自我与知识得以汇聚[1]。主题晚会通常都有一定的政治内涵,其表达过程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福柯所说的“话语鼓动”,被鼓动的即是行动者,他们会在不同层面接受鼓动并开展行动。这种行动是自我观照与自觉革新的,通常表现为思想的固化或转变。

晚会的受话人包括现场观众、直播时段电视观众、重播时段电视观众。与文学书籍的私有性质不同,电子传播中的媒介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受众范围极广,基本包括从学龄前儿童到百岁老人在内的所有公众。主题晚会因形式紧凑热闹、正能量集中而成为老少皆宜的传播内容。

(四)语境——通过什么渠道

语境概念最早是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将语境解释为“人类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主题晚会的主题,就是政治、社会、文化所规定的话语范围。话语承载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受语境因素的影响,体现出层次化的传播效果。受话人对语义的理解、对话语规范的理解与其接受文本时的语境直接相关。以建党百年的一系列主题晚会为例,不管是中宣部、央视等联合出品的《伟大征程》,还是地方党委、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主办的主题晚会,都建构于党的百年华诞这一社会语境之下,受众本身已融入整个社会的欢庆氛围之中,对晚会的文本意义能够自然而又自发地接受。

(五)沟通——达到什么效果

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达到的相互理解或融洽的状态,这是文学话语活动的目的。主题晚会的渠道主要有现场和电视媒介两种形式,现场的沟通效果要强于电视,因为现场观看节目的注意力要更集中一些。信息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在最多两三个小时的晚会中,意义呈现非常集中,对符号的要求也就更高。二者必须高度统一,才有将话语准确抽象为能够引发共鸣、共情的自觉认同。特别是在现场的意义互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味觉,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多模态话语。

从主题晚会的台本设计来看,主持人部分主要采用朗诵式主持,在部分中小型规模的晚会上,主持词构成了意义构建的枝干,节目是绿叶与红花,用以解释、补充主持词的意义呈现。主持词是内涵,节目是外延,主持词体现指示作用,节目体现了统一指示中的层次区别。在多重感观的体验下,主题晚会能够实现社会性的意义体现,正确引导舆论,增强社会主义特色的文化力量。

二、大型主题晚会叙事的话语张力

纯文学的魅力在于其故事与情节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想象的一个方向。主题晚会有文学性,但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特别是“主题”二字,说明其是有导向指征的,在这个层面上,话语本身的稳定性便是艺术价值生发的一个基本前提。

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舞台艺术正进入3.0时代,从观众与演员的互相认知与理解过渡到观众即演员、身体即媒介的状态。在我国的媒介话语体系中,大型主题晚会以独特的表达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文本形态、叙事功用和叙事话语上不断革新,具体表现为仪式感、想象力、超文本的表达特点。

(一)仪式感

主题晚会的主创者可以借助仪式的概念来稳定话语边界。仪式是指“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仪式都是有规程的,在舞台与观众席这个大而有限的声域里,观众参与并体验了仪式的表达,重温了特定的仪式规程,强化了仪式主题的既定感受。“将不同的年龄背景和社会地位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分享一种共同的体验,以创造共有的意义和统一的身份的活动。”[2]主题晚会的意义即在于此。

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仪式标准。晚会都有时空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里,实体布景与虚拟背景的主题创新是导演编排晚会的设计重点。常见的舞台有镜框式舞台、伸展式舞台、中心式舞台,中小型剧场晚会普遍采用前两种布局,《伟大征程》这样的晚会设置在体育场,则可以采用中心——扩散式的舞台呈现。无论是哪种布局和设计,都与主题要求的话语边界有关。春晚曾经有过在体育场举办以及主—分会场的实践,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春节本身是一个家庭单元团聚的话语场,无论我国有多少人口,无论我国有大面积,都是以家庭为单元组成社会的。庞大分散的场景不适合春节,因为春节主题的仪式感是亲密、温暖的,并不追求大而全。

(二)想象力

早在2014年,中国舞美学会会长曹林就提出了“大舞美”的概念。曹林曾谈到,传统舞台美术可以归纳为五个字:灯(灯光)、景(布景)、服(服装)、道(道具)、化(化妆)。而新媒体艺术等内容不断拓展和丰富了舞美概念,“大舞美”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艺术升华,更强调观众进入特定场域的综合体验:从单纯的“看剧听戏”发展到完整而立体的多重感官,这是它从行业专业丰富性角度的对内指向。此外,其对外的指向性则是建立在以前单纯服务于剧场和舞台这一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即要更广泛地介入生活,介入经济建设,介入为人民服务的综合平台中。

晚会主创将新媒体技术和艺术应用到舞台表达中,倡导以受众为本位的即时舞台互动,不仅调动了观众的感官,也进一步缩小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倡导用户体验,改变了传统的观演模式。

在丰富的表达手段和内容编排中,晚会除了让主题抵达观众的认知外,还能产生多个维度的不同情感张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已经成为空前的经典,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回味当时的自豪与感动。除了将古老的中国、友善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呈现于世外,这场演出更成为所有华人实现文化认同的一个节点,也是中国故事内核的绝佳表达。

想象力是超感官体验的前提。晚会艺术对想象力的激活,与灯光、音响等视听元素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在时间、空间的双重局限中,营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传达出的不仅仅是作品的主题,还有其不断延伸的生命力。

(三)超文本

所谓叙事,是基于一种意义生成的整体机制而言的。单独的个体或单一的元素并不能产生叙事,叙事的意义在于准确的组合。舞台是一个充满各种符号的空间,任何物体置于舞台的灯光之下,从具体到抽象,都能生成更为复杂和丰富的、大于物体本质的表达效果。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说,“我们保存着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时期的记忆,这些记忆不停地再现;通过它们,就像是通过一种连续的关系,我们的认同感得以终生长存”[3]。主题晚会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以及时下社会的热点和痛点,都是视像修辞的依据,发掘绝大多数人的情绪焦点,再将自我的审美和情感艺术化地融入创作的过程,把最核心的情感表达归纳总结为一句主题口号,以此调动大众的情绪。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全社会的宁静祥和。央视春晚在节目编排上进行了紧急调整,特别增加了疫情防控节目《爱是桥梁》,由白岩松、康辉、水均益、贺红梅、海霞、欧阳夏丹等央视名嘴参与表演。湖南卫视元宵喜乐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不但重新策划了晚会主题,晚会名称从“元宵喜乐会”更换成“元宵一家亲”,改变的不仅仅是称谓,更是对时代主旋律的积极认知。

一台晚会的主题,是主创者政治素养、文艺素养、组织能力、敬业精神的多重体现,文艺工作者要从思想站位到艺术素养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实现晚会这种特别的艺术形式在精神文化领域的高位引领。

三、结语

主题晚会是一种有目的的叙事,通过视听感受和文本价值有效地抵达受众的内心。在《伟大征程》节目中,情景交响歌舞《人民至上》交响乐与歌舞结合,让观众重温了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全国驰援武汉决战新冠病毒的“人民生命保卫战”。由具体到抽象,用故事化的叙事构建主题,并将观众的心理期待作为重要的考量。舞台的表达可以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但其最终所指是具体的、有价值的主题,兼具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

我国的舞台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的苏醒与释放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主题认知的稳定话语场,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了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的双重提升。同时也要认识到,一台晚会想要得以成功表达,准确的主题把握和优质的编排思路都很重要,不能将主题作为局限思路的借口,也不能将艺术表达作为弱化主题的理由。众多成功的实践表明,主题与话语的协同表达,本身就是一台晚会内在张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55.

[2] [英]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M].苗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

[3]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2.

作者简介 王嘉,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七:学校生活(1)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试析语境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
让“说”变身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