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方缺水城市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
——以芦河水生态治理为例
2022-06-03郭玮陈浩赵虹瑞
郭玮,陈浩,赵虹瑞
(1.北京北华中清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2.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京 210024)
1 流域概况
芦河流域位于榆林市西南部,靖边县北部。靖边县城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与黄土高原北部过渡地带,白于山横亘于南,毛乌素沙漠绵延于北,靖边平原呈东西走向居中,全县地势南高北低。
芦河属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的主要支流,主流发源于靖边县南部的白于山地,上源两个支流东、西芦河在靖边县城区汇合,由南向北流经靖边、横山两县,在横山区石马洼汇入无定河。本项目芦河位于上游,串联上游王家庙水库大坝、城市建成区和郊野区,总长7.929 km。芦河贯通中心城区,串联了城市南北功能及产业的发展,紧靠城市主中心,与城市主轴交汇的区域是未来建设的重点。
2 现状问题分析
2.1 河道流量小
芦河发源于白于山区,靖边县城位于其中游,芦河从县城穿过,是城区唯一的河流,芦河水体受库坝截流的影响,导致常流量较小,枯水期常年断流。此外,芦河地处半干旱气候条件,蒸发量大,也是河道流量损失的重要原因[1]。
2.2 河流生境退化严重,河道生态平衡受损
研究区部分河道为土质河床,两岸可见到塌陷裂缝,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地下水下降,河道断流,湿地萎缩,而且大量植株死亡后与泥沙混合沉积水底,抬高河床,使很多河道出现了沼泽化,甚至填埋河道。且工程区内桥梁、道路、闸坝跨越动物活动的通道,损害区域动物集聚的完整性[2]。
2.3 生物多样性较低
河道生态破坏导致水生植被受损,植被盖度显著降低,且部分河段水生植物种类单一,基本无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主要以挺水植物为主。生物群落多样性也随之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受损,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2.4 初期雨水对水质影响大
芦河河道流量随季节变化而暴涨暴落,夏秋汛期内有雨洪水补给,水大流急,泥沙俱下,水流浑浊。雨水溶解了空气中的大量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降落地面后,又由于冲刷屋面、沥青混凝土道路等,使得初期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较高,甚至超出普通城市污水的污染程度,经雨水管直排入河道,也给芦河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 设计目标和策略
3.1 设计目标
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构建健康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发挥河流生态自净功能,提高芦河水质的安全保障能力。
3.2 设计策略
1)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通过采用非规则断面或深潭浅滩交错布局等方式,保持河流横纵断面形状的多样性,尊重河流原有的自然断面形态,尽可能避免河道断面的均一化[3]。
2)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河床是悬移质和推移质长期运动形成的,由不同粒径的卵石、砾石和沙土组成,适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及微生物生存,不同粒径卵石的自然组合,又为鱼类产卵提供了场所。保持水流纵向的连续性、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可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给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场所。
3)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基于河流生态学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应用人工水草、水生态系统等经济适用的生态技术,通过恢复和平衡生态系统来净化水体,达到长效改善水质的效果,实现河道水环境改善和生态治理的目的[4]。
4 生态工程措施
4.1 河道原位治理工程
4.1.1 河流敞水面工程
河流敞水面段位于城区位置,以大水面为主,该部分河道两侧为主城区,对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由于水深较浅,近岸侧河底未清淤,水质较好,活水效果较好等特点。采用“水生植物恢复+推流曝气+水生动物恢复”的治理模式。
水生植物的选择考虑污染物去除效果好、耐寒的品种。挺水植物种植选择芦苇、蒲苇、香蒲、芦竹、花叶芦竹、千屈菜、黄花鸢尾。浮叶植物选择耐寒睡莲、萍逢草、荇菜、水鳖;沉水植物选择苦草、菹草、狐尾藻。
水生动物投放根据能量塔原理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物质流动原理,在河道中配置不同品种的野生鱼类(包括草食性、植食性、肉食性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底栖动物选择河蚌和螺蛳。鱼类选择滤食性(鲢鱼、鳙鱼)、草食性(草鱼)、杂食性(鲤鱼、鲫鱼)、底栖动物性(青鱼)、肉食性(鲌 鱼、鲶鱼、乌鳢)。由于底栖动物净化水质能力较强且不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为营造良好的生境,在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完成后,先构建底栖动物如幼蚌和螺蛳,以净化水质,待后期水生植物生长稳定后再构建鱼类群落。鱼类放养分批进行,由少及多,逐步增加。
根据水动力模拟分析,敞水面河段个别位置水动力条件较差,水体流速较慢,易造成污染物的富集。根据河道设计水深要求,在1.0 m 水深位置增加推流曝气设备,增强局部区域的水动力条件,减少死水区的形成[5,6]。
4.1.2 河道子槽工程
河道子槽段位于芦河下游,水利清淤后呈宽阔河道效果,由于河道补水量较小,为减少河道蒸发量和渗透量,同时保留原有河道子槽的景观效果,在河道内构建河道子槽作为常水位时的主要通道,原有河道作为行洪河道。子槽构建采用恢复近自然蜿蜒河道形态,采用“近自然河道子槽修复+河道表流人工湿地”的治理模式。
河道表流湿地工程主要针对剩余入河污染物进行净化。根据河流具体宽度,考虑河道生态景观效果,布置河道表流湿地工程。河道表流人工湿地设置采用“多塘净化技术”与“表流人工湿地技术”相结合,采用“沉淀塘+挺水植物塘+浮叶植物塘+沉水植物塘”相结合的方式,在同一区域内种植相同的水生植物,保证同一区域内植物生长的优势种,减少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作用,加强植物的生长速度,进而增加植物的污染物削减能力。表流湿地工艺流程图如图1 所示。
图1 表流湿地工艺流程图
4.2 河道异位治理工程
河道异位净化工程主要为异位人工湿地工程。限于河流子槽段河流原位湿地有限的河水处理量,为保证河流下游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在河道下游设置异位人工湿地,将河水提升至人工湿地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入河流下游。
项目区冬季低温情况,冬季冻土层较厚,易造成管道结冰影响湿地运行,选择水平潜流工艺;考虑河水泥沙问题,预处理采用生态稳定塘对河水中泥沙进行沉降。湿地采用“进水沉淀塘+水平潜流湿地+出水稳定塘”的模式。如图2 所示。
图2 异位湿地工艺流程图
4.3 多功能雨水湿塘工程
针对初期雨水,构建雨水湿塘,对初期雨水进行统一收集储存,后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减少初期雨水污染。
多功能雨水湿塘主要由沉降区和蓄水区组成,沉降区主要用于沉淀初期雨水携带的泥沙及其他固体污染物,蓄水区主要用于储存暴雨时形成的大量初期雨水,起到调蓄控污的作用。
植物选择:雨水湿塘根据季节变换间歇性运行,因此,在植物选择方面,选择挺水植物千屈菜、芦竹、黄菖蒲、湿生植物水葱、蒲苇、香蒲。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湿地植物
5 结语
针对芦河水质超标、生物多样性低、水体自净能力差的现状,利用河道区域,根据现状河道改造,设计过程中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遵循最小工程量原则,减小对周边区域的影响程度。通过原位、异位湿地工程设计、地形改造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实施生态修复,营造鸟类、鱼类栖息地等多种类型生境的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完善食物链的结构,建立完整和健康的水生态系统。通过多功能雨水湿塘设计,削减初期雨水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对河道水质达标提供保障。